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003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 内容摘要 新型城镇发展的 “ 新 ” 主要在于 “ 人 ” 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 “ 以人为本 ” 。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下载 关

2、键词 新型城镇化;时空分异;耦合协调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反向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等由乡 到城的转变,进而形成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因此,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非数量与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

3、科学认识和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空间差异,并据此分析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 城镇化的概念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艾 ?塞埃达提出。关于城镇化的内涵,赫希、诺斯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化及其发展进程进行了定义和研究。之后 Ha以及 Friedman等学者从空间扩散的角度研究了城镇化,并提出了著名 的现代空间扩散、增长极和核心外围等空间理论。 McGee、 Weber和 Burak分别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的关系。国内对于城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辜胜阻和李正友认为中国自上而下的城镇化与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城镇化

4、有所区别;杨波等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简新华和黄锟则认为,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基本合适,而且将会依旧保持较快发展的趋势;柳思维、罗能生等分别研究了我国经济发展、生态效率与城镇化的关系。近年来,虽然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指标设 计、测度方法等方面,很少有学者从时空和协调程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2003-2013 年我国 30 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从城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 6个方面综合测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布和各子系统的协调程度,以期为我

5、国各地区制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一)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 新 ” 主要在于 “ 人 ” 的城镇 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是 “ 以人为本 ”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急需从过去片面地城市规模和空间的扩大,转变为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中心,并且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所选用指标的分类、层次以及数量差异较大。根据以往学者测度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以 “ 人 ” 的城镇化为起点,同时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

6、014-2020 年)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并且在充分考虑指标代表性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 30 个省市 2003-2013 年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城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 6个方面构建了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二)测度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对分指标进行综合测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 DIA 方法等。由于熵值法根据各个指标观测值的大小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本文选择熵值法来测度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体测度过程如下: 1.各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7、其中, x表 示第 i( i=1, 2, , n)个地区第 j( j=1, 2, , m)个指标的初始值, x 为进行标准化之后的值。 (三)测度结果 由于我国各省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根据以上熵值法计算过程,本文将30 个地区 11 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见表 2。 就宏观层面而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 11年间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就中观层面而言,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水平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

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最低,并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密度和规模相对较大,城镇化程度和质量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分布密度较小,而且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较低。这种差距和矛盾一方面与我国整体的发展规划相关,另一方面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发展政策等相关。就微观层面而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沿海较发达的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甘肃、云南、青海等欠发达的省 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从各地区 2003-2013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发现(见图 1),近 11 年来所有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这是

9、因为近年来各地区的城市在水、电、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城市拥堵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愈加严重,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各地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表明,各区域与各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经济学一般选用 Morans I 和 Gearys C 指数进行检验。本文运用 Stata11.1 软件对

10、2003-2013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见表 3)。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 Morans I指数处于 0 1之间,且显著为正; Gearyts C 指数处于 0 1 之间且显著为正。这说明我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 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即一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影响其邻近地区,而且还会受到相邻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根据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本文运用 Geoda软件绘制了 2003年和 2013 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四分位图(见图 2和图 3)。在四分位图中,颜色越深表示其值越大,颜色越浅表示其值越小;颜色较

11、深的两类代表的是高于均值的省市,颜色较浅的两类代表的是低于均值的省市。从图中可知,近 11 年来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虽有变化,但是整体上依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具体而言 ,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广东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最高层次,河北和福建属于较高层次,广西属于最低层次,这些地区的所属层次在 11 年间均未发生变化,只有海南从较高变为较低层次;中部地区安徽、江西和湖南属于较低层次,湖北属于较高层次,并且以上城市所属层次在 11 年间未发生变化,山西和内蒙古从较低层次上升到了较高层次,吉林、黑龙江和河南则从较高层次下降到了较低层次;西部地区甘

12、肃属于最低层次,新疆属于较高层次,其所属层次均未发生变化,重庆、陕西、贵州和宁夏分别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四川、云 南和青海则下降了一个层次。这表明相邻省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一)协调度模型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为了测度 6个子系统组成复合系统的耦合演化程度大小,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系数模型来计算耦合度。设变量 u( j=1, 2, , n)分别表示各系统,那么多个系统彼此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式( 1)中, C 为耦合度, u表示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n 表示子系统的个数。由于本文是从经济发展、居民

13、生活、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 6个子系统来综合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所以 n的取值为 6。耦合度取值在 0 1之间,当 C趋于 0时,表明系统的耦合程度最小;当 C趋于 1时,表明系统的耦合程度最大。由于耦合度只能表明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无法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故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便更好地评判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 2)中, D 为耦合协调度, C 为耦合度, T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6个子 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B6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6个子系统

14、的综合评价值, a, b, c, d, e, f为待定系数。根据前述熵值法得出的权重,分别将 a, b, c, d, e, f间隙 6 个待定系数拟定为 0.1614、 0.1274、 0.1599、O.2067、 0.1715、 0.1731。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计算了 2003-2013 年各地区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而得出全国及 3大区域 2003年、 2008年以及 2013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 4所示。近年来,全国及 3大区域的耦合度和 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 6个子系统呈现逐渐耦合的趋势

15、,且均从耦合磨合阶段进入了高水平耦合阶段。这也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6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只顾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应该统一筹划并且要兼顾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全国及各区域协调情况有所不同且整体协调程度较低。就全国而言,从 2003年的严重失调变为 2013年的中度失调。这说明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 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 6个子系统的发展极不协调。很多地区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方面发展较为薄弱。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

16、,居民生活有所提高。虽然环境资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 6个方面整体的协调程度逐渐上升,并且从严重失调向中度失调发展,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协调度相对较高,并从 2003年的中度失调变为 2013年的轻度失调,说明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 6个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在逐渐改善, 并且正在向协调阶段发展;中部地区则是从 2003年的严重失调变为 2013年的中度失调,说明中部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期各子系统严重不协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较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较慢,而且环境资源消耗较大导致 6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严

17、重失调;就西部地区而言,从2003-2013 年一直处于中度失调,说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6 个子系统的变化较小,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西部地区应该改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和人口城镇化发展,同时要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从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来看(见图 4), 2003-2013 年,各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 6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有如下特征:( 1) 2003-2013 年各地区 6个子系统的协调性在不断提升,其中,2003 年仅有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8个

18、省市达到了中度失调,其他 21 个省市尚处于严重失调阶段; 2008 年北京和上海2 个城市进入轻度失调阶段,除贵州、云南、甘肃 3个省份依旧处于严重失调阶段外,其他 25个省市均已处于中度失调阶 段; 2013 年除北京和上海外,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也晋级到了轻度失调阶段,而其余 21 个省市都处于中度失调阶段。( 2)全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在空间上形成了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的格局。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这可能是由于东部沿海各省市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支撑了新型城镇化各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建设能够有效的推进和发展,

19、从而提高 6个子系统彼此之间的协调度。 五、结论与启示 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 11年间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沿海较发达的东部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甘肃、云南、青海等欠发达的西部省市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居中。虽然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和城乡协调等方面。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进而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质和量。 2.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

20、正向空 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形成了高值集聚和高低值集聚两个不同的集聚区域。虽然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依旧存在。因而,这些地区一方面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3.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从 2003-2013 年的 11年,全国从严重失调变为中度失调,东 部从中度失调变为轻度失调,中部从严重失调变为中度失调,西部一直处于中度失调。虽然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在不断上升,但是整体水平依旧较低。因此,各地区必须采取措施,在发展经济、提高城市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进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收稿日期: 2015.9.18 责任编辑:张友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