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资金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本文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反映其最新进展,把握其动态,为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平台。下载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
2、002-000-02 一、选题意义及运用 (一)政治上,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助推三农改革重大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不牢固,农村的凋敝也越来越严重,农民的问题更是百病缠身。所以,当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时刻,不难发现公报的内容已经为破解“三农”问题带来新的希望,或许这将成为破解整个“三农”问题的契机。因为公报已经从产权明晰的角度上分析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更是将土地流转的可能性进行了系列分析,而这些都是对“三农”问题而言命运攸关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基
3、础上,理解全会公报精神,关注三农问题,用专业知识,助推三农改革。 (二)经济上,积极探索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实际问题 目前,通过金融机构存贷差,农村的大量资金向城市流动,资本要素更多地向大中城市集中,农村金融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对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对资本要素进入农村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大力扶持发展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促进城乡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 本文着重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制度之间的错配矛盾,力求双向刺激农村供给与需,探索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案,服务农民。 二、国内外研究现
4、状 (一)关于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关系的研究 1.综述 我国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由于起步晚和缺乏能被广泛认可的、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依据,而远远落后于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较多争议和问题。 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机构具有充分融资推动技术发展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因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相关率是一个必要的发展提高节奏,用以提高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结构所刺激的经济发展没有工业的刺激性强,因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常常对金融机构采取的是抑制策略。而在农村金融结构中更是出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因为农村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等各种原因,农村的金融回报率
5、是十分低的,而农村具有贫困性、储蓄低,并且正规金融基础薄弱,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发展农村的金融机构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中国的现状中,民间借贷的普遍性正在进一步暗示着,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正规金融中介的发展,应该能够逐渐取代非正规金融机构。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国内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我国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和需求型金融抑制共存;三是我国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和需求型金融抑制是从属关系。 张杰和尚长峰(2006)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主体等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详细的
6、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张杰认为我国农村需要供给能够随时适应于需求的金融市场,坚持需求主导型的金融供需理论,走出农村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困局,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 陈振业、刘西权和李兆铭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分析后,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的成因,一是货币供给单一化和借贷需求多元化的矛盾日益加深;二是严重的资金分流导致供求矛盾的不断加大;三是借贷成本的持续增加,从而造成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不足;四是农民的信用水平较低,银行的谨慎投资也是不无原因的。 孟宪玲(2009)则认为中国对农村金融的忽视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原因,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还提出了农村
7、需求主体多元化的观点。 魏源在针对农村深化的研究中提出了针对现在的农村发展,纯工业化的发展已经无法推动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工业的特殊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因而针对农村现状,金融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 3.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 Hu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关系提出了两种模式: 一是“需求追随”模式,这种模式中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服务的供给领先于农村经济的需求;二是“供给领先”模式,其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服务的供给领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Hu 还指出这两种金融供需关系适应于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马克和米克(1997)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
8、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后,指出了美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三种能有效完善农村金融供给的途径,即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开拓农村市场和加速推动农村股票资本市场的发展。 麦金农(1973)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金融抑制,就是一种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制度等不完善造成农户融资困难,相反,农户融资困难又会导致金融市场上资金匮乏,使得金融市场不能更好地运转。 (二)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研究 1.综述 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民间借贷都是金融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借贷方式。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民间借贷的形式,政策等已经非常成熟,国内的民间借贷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我国农村对民间
9、借贷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也充分证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当今农村向银行借贷的困难性以及农民的观念的局限性。如何处理好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的关系仍然是国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民间借贷是一种通过非官方正式的金融机构转让资本的使用权,并借此收取一定利益的借贷方式。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由来已久,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对融资的要求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正规金融机构的职能缺失更是刺激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 史清华利用定点调查点的资料分析了农户储蓄和借贷行为的相关关系,指出我国农村对民间借贷的依赖越来越高,对银行借贷的依赖
10、程度降低。 李丹红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分析,提出民间借贷的兴起与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无关系,政府的监管力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资金需求急速增长,但现行的农村金融无法有效的覆盖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强,农村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借贷。但同时,农村民间借贷却一直被忽视,国家对此也无有效监管措施,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张岩在农村民间借贷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认为应将民间借贷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政府应建立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在农村基层社区和省市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履行监管职责。提出要分三个阶段创新有效的借贷管理模式,首先
11、在农村社区基层设立借贷服务部门,之后建立民间借贷管理信息平台,最后使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联合。 我国的整体金融结构情况看似是十分完善的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的金融机构的落实程度还达不到目标,这也更进一步促进了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发展。而现在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融资能力太弱,导致很多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不重视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的正式金融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政府的政策,更进一步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发展。 3.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农村民间借贷方面已经有很深的研究,而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美国的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在农村信贷方面除了
12、一些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有很大程度的非正式农村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美国的农村民间借贷发展为类似俱乐部的形式,并且已经构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美国的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相类似,农村民间借贷发展随着货币经济的膨胀,非正式金融机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在持续性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何使得民间贷款在非正式金融机构不断膨胀的同时加快融入农村金融市场,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微观金融的潜在客户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金融组织,而国外对于农村贷款存在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正式金融贷款量较少、国家实行便民贷款政策力度不够、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实行程度
13、不够、许多较为正式的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重视不一致。而针对民间借贷机构,国外认为民间金融机构和正式金融机构的地位同样重要,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改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与经济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实际的经济增长,使得金融体系能够完成自身的自由发展,从而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其实就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改变当前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改变我国目前的小农经济状况,提高农户的信贷能力,才能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以政策金融为主导
14、,商业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多层次结构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应该是集国家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为整体的多层次,有特点的体系。那么,这个体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既要满足市场规律还要能够解决农村发展的金融供需错位问题。政策金融是国家地方政策和金融手段的结合,以它作为农村金融的导向,既可以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强大供给,还能够为接下来的商业金融机构真正进入农村市场奠定基础。发挥商业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能够调动银行支农的积极性,促进商业金融机构的转型,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需错位的问题。 (三)政银联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运营成本,节省交易费用 甘肃省在运营“双联惠农贷款”模式时,就是银
15、行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合,更多地借用村镇干部力量,降低人力成本和贷款客户信用审核成本。这样的机制大大减少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金融机构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为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Patrick,Huloped Countries,Ra 李世美.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6(07):111. 张杰,尚长峰.我国农村正式与非正式金融的分离与融合J.经济体制改革,2006(04). 陈振业,刘西权,李兆铭.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关系失衡的思路探索J.济南金融. 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及演变趋势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2(06). 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05). 作者简介:王天琦(1993-),男,汉族,吉林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2 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