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幼儿违规行为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8273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6岁幼儿违规行为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4―6岁幼儿违规行为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4―6岁幼儿违规行为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6 岁幼儿违规行为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摘 要: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对整个学前阶段幼儿的一日生活的观察,对学龄前儿童的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加以整理、分析,总结出当前学龄前儿童违规行为的现状,记录教师的处理办法,根据处理效果选取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并运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更多信息。通过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的违规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违规行为大多是及时指正,但学龄前儿童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还是会再次出现相同的违规行为。本次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学龄前儿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及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更好的规则教育,促进

2、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规则;违规特点;教育对策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710394043) 1 引言 郑三元对规则的定义表现为: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在于能使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学龄前儿童违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何为学龄前儿童违规却仍有许多人不解。学龄前儿童违规是指学龄前儿童不遵守幼儿园制定的或在具体活动中的规则以及教师自行提出的一些临时性的规则和要求。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重新认识和

3、理解学龄前儿童,更有助于教师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而更好的开展规则教育。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的是观察法即选取幼儿园三个班的学龄前儿童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班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每天的观察时间为上午 8 点幼儿入园到下午 4 点半幼儿离园。观察的内容包含学龄前儿童的一日生活。 2.2 研究方法 对观察的内容进行记录,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观察:事件取样法与实况详录法。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即记录学龄前儿童违规行为方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实况详录法即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以及运用访谈法,针对自己的一

4、些疑问对教师进行访谈,向教师了解更多信息。3 学龄前儿童违规现象及分析 3.1 学龄前儿童违规行为当前表现及分析 1、在 5 种不同类型活动中,学龄前儿童违规行为分布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学龄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违规随着年龄逐渐增加逐渐减少,在中大班中,集体活动中的违规岁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过渡环节中的违规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在所涉及的不同规则中,学龄前儿童的违规分布情况如下表 2: 记录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违规有关学习方面的规则最多,其次是行为常规,最少的是安全规则的违背。 3、在不同规则来源中,学龄前儿童的违规分布情况如图:很明显,在学龄前儿童园中大多都是显

5、性规则。 4、在不同违规行为的发生方式的分布情况如表 3: 从表 3 可得知,学龄前儿童的言语型违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言语型和非言语型相结合的违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非言语型的违规在违规方式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3.2 教师与学龄前儿童违规互动现状 3.2.1 教师处理违规学龄前儿童的措施 通过统计,从表 4 可以看出,教师最常用的是“提醒”。“说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的。 3.2.2 学龄前儿童如何反馈教师的措施 1、沉默不语: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使用警告、惩罚或者是说理的时候。教师说过,但学龄前儿童还是会再犯。 2、放弃当前行为: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使用提醒、正面教育、

6、威胁的时候,学龄前儿童明确的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在教师的措施下立马放弃了当前的行为。 3、极力争辩:对老师的措施持反对态度,“我没有”、“不是我”,这种情况在大班出现的比较多。随着学龄前儿童年龄的增加,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面对教师的措施,有些学龄前儿童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与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关。 4、拒绝:指学龄前儿童无视老师的教育,对老师的反馈采取无所畏惧的态度,没有按照老师的教育要求去做,依然继续自己的某种行为。 5 学龄前儿童违规原因分析 学龄前儿童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违反规则的情况就相对减少。通过观察整理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违规

7、行为最多,在户外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最少。集体活动主要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相比户外活动,学龄前儿童的自主性大大降低,因此违规的情况就较多。在所涉及的不同规则中,学龄前儿童学习方面的规则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多,对学龄前儿童的限制增多了,自然违规行为也增多。隐性规则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和想法,一个班级隐性规则过多,使学龄前儿童对规则的意义更加模糊,从而影响了显性规则的作用,导致违规行为的增多。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感觉疲劳和厌烦。因此我们常看到学龄前儿童的非言语型违规总是多于言语型违规。 6 教育对策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环节,逐步引

8、导学龄前儿童学习自我管理。诚然,规则帮助了教师更合理的组织一日生活,但这规则的最终目的却是教育。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规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的作用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育人。把握好育人?个根本出发点,才能有效的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违规行为。教师应理解学龄前儿童大脑皮质的优势原则,综合采用游戏法、直观法、操作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配合以相应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龄前儿童全身心投入于“工作”的时候,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高志娟.3 岁-6 岁幼儿违规内容研究初探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5,(1):15 文雪梅.幼儿园规则教育略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 陶宝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6,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