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摘要:科技人力资源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量,关系科技创新战略事业的实施与发展。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现。本文开篇阐述了科技人力资源的有关定义。在与国内其他的省市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安徽省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于改变目前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对应的有关开发策略。 下载 关键词:安徽省 科技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开发对策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愈加激烈,人力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一大资源。因为地理位置的
2、特殊性,安徽省虽然地处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周边省份的激烈争夺和竞争。培养和引进大批的科技人才对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技人力资源则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也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种资源。 一、研究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意义 安徽省地处长三角腹地,具有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东部紧靠国内经济发达省江苏和国内经济中心上海市。地理位置其实相当优越。但发展却始终赶不上周边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安徽本土的人才外流,当地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会选择临近的、但经济情况却相对好很多的江苏省或者上海市择业、就业、创业,包括当地的很多农民和工人也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在当地,人才外流的
3、现象很普遍。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性的概念,“科技人力资源”对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其他特定的团体或组织的科技资源的投入方面的研究都有着极为突出的优越性。研究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利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程的发展 建设合蚌芜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安徽省为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完成科学发展观精神的一项重大决策。但是这项进程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欠缺;产学研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型科技人才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科技人才。我们通过研究安徽省当前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正确分析此项进程的弊端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政
4、府工作者对症下药,有效地引进所需求的科技人力资源,对推进“合蚌芜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进程将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二)有利于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级示范区,主要包含了安徽省的9 市 59 县,是安徽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加速中部崛起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示范区的区域优势明显,各项指标都在中西部走在前列,是泛长三角地区当中,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在承接长三角对中西部产业转移上,皖江城市带是最佳区域。对于贯彻建设这一示范区,最重要的仍旧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对于成功塑造创新型、综合型人才,进而对于
5、推进今后与其他地区进行区域合作有着积极作用。研究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不但有利于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加快安徽省各大举措的实施同样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促进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加速安徽崛起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含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二省一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地区、区域经济的典型,长江三角洲在中国大陆的经济舞台上,始终是一个璀璨的明星,其卓越的发展令周边的城市趋之若鹜。安徽省作为最临近的省区,一直想融入到长三角经济圈内,却一直徘徊在“泛长三角”这一定义之中,一直未能真正参与到长三角的经济活动之中。从全国来看,安徽省的人口数量是靠前的、
6、经济总量是居中的、人均却还是落后的。欠发达的省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近年来,安徽省一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作,但经济发展上起色仍旧不大。研究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对我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提供参考,给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打造一支高层次复合型的科技人力资源队伍,对于安徽省成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也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当安徽省的经济实力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增强了,自然也就能融入到长三角经济圈了。 (四)贯彻实施“科教兴皖”战略的迫切需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决定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是这个地区的科技人才水平的高低。对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开发,对
7、于安徽省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科技领域,还更体现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等方面。而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正是体现于这些领域。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不可避免的成为地区或组织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教兴皖”战略的切实实施,与安徽省拥有怎样的科技人力资源资源队伍密不可分。 二、 科技人力资源概述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 科技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是紧密地把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结合起来的一个创新型概念。其定义是指实际从事或者有潜力从事研究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科技服务的人。科技资源是展开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一般包含有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内容。而科技人力资源是其中最
8、为重要的,也是能动性最强的一种资源。在知识经济下,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科技人力资源通过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特征 科技人力资源具备两个特殊的特征,常常被人们用作判别是否为科技人力资源的鉴别标准。 1.“资格”,即受教育的程度 具体为:在科技领域获得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凭的受教育人员。 2.“职业” 另外一种是指虽然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在生产一线进行工作,实际操作,专业知识和技术已炉火纯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能运用自身经验和专业技术解决各种工艺操作性问题的人员。 (三)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 按照现行的科技统计口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主要
9、分为三类:科技活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R&D 人员。 三、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分析 截止 2011 年,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为 26.78 万人,在全国处在中等水平。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5 年到 2011 年,安徽省科技活动人员总量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为 21%。截至 2011 年底,安徽省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832047 人,为全国总量的 2.85%。位列全国第 11位,中部第 5 位。截至 2011 年底,安徽省拥有 R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总量为 8.11 万人年,占全国的 2.81%,在全国排 12 位,在中部地区排第 4 位。不过
10、,就安徽省而言,自 2005 年以来至 2011 年底,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 R&D 人员总量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见表 1)。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从总量上来看,逐年增长,但在全国来看,依然处于中下等水平。 (二)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通过对科技活动人员的部门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活动人员在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的分布比例是相当大的,其中,截止到 2011 底,在大中型工业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在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 50.75%。自 2005 年至2011 年,大中型工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始终保持在 50%上下的水平,这就表明企业已经正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结
11、构逐步优化(见表 2)。 通过分析安徽省 2011 年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按行业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在教育行业的分布比重最大。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林渔牧业的比重却只有约为 1%。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上的分布情况呈现了供需不协调的状况。安徽省在农业上的人才短缺,严重打击了安徽省欲求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上的产量提高的想法。而安徽省在科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也极低,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安徽省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见图 1)。 接下来,通过列表分析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和 R&D 人员(研究和发展人员)在安徽省各市的分布情况,来看一下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通过对
12、比各地科技活动人员和 R&D 人员占全省的比重,显然可以看出安徽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力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合肥。而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市,科技活动人员在全省共 16 各市的比重为 14.38%,R&D 人员在全省的比重为 12.89%,均为全省第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全省比重最少的四个市依次是池州、亳州、宿州和黄山,四个市加起来的比重还不到 5%;R&D 人员数量在全省比重最少的四个市依次依然还是池州、亳州、宿州和黄山,四者加起来比重依然少于 5%。由此可见,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是极为不平衡的。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来说,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滞碍了安徽省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13、见表 3)。 (三)科技人力资源素质分析 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分析主要对科技人员学历结构、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及科技成果数的统计分析。 2010 年,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数为 9.66 万人,占总数 23.65 万人的 40.85%;而 2011 年,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有 11.26 万人,占总数的 42.05%, 这个比值,相对于2010 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说明了在 2010-2011 年,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在逐渐地稳步地提高。 自 2005 以来,一直到 2011 年底,安徽省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一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 7
14、.93%。其中 2008-2009 年的年增长率最高,为 13.77%,而 2010-2011 年的年增长率其次,为 10.26%(见图 2)。数据表明: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创造出的科技产出有了提高,侧面说明了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的提高。 最后,对于安徽省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分析,同样以折线图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图 3,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安徽省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安徽省从 2005 年专利授权数 1939 个、专利申请数 3516 个,到 2011 年专利授权数 32681 个、专利申请数 48556 个。安徽省在 6 年内这两项分实现了 1585%和 128
15、1%的增长率,增长速度惊人。尤其在 2009-2011 年这两年间的增长速度极为迅猛。数值增长量和其上升趋势都说明了安徽省正在进步,科技人力资源创造的科技成果在增多,对于安徽省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见图 3)。 (四)与国内其他发达省市的比较分析 安徽科技人力资源与国内其他的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见表4)。 截至到 2011 年,安徽省的 R&D 人员的全时当量为 8.11,占中部六省的13.63%,仅占全国的 2.81%,与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的差距明显。由表4,不难发现,安徽省的 R&D 人员总数虽然不多,但是 R&D 机构的论文发表数的平均值在全国的水平位于前列,超过了江苏、浙江
16、、广东等国内其他的发达省市。但是通过与中部六省的平均数据比较,安徽省只能说是处在中等水平。2011 年,安徽省 R&D 机构的论文发表数为 2663 篇,相对于北京的 46486 篇,上海的 8382 篇,江苏的 8451 篇来讲,依然属于较低水平。而低于中部 4156 篇的平均水平将近一半之多。从以上数据看来,安徽省的R&D 机构发表论文数以及 R&D 人员的总数虽然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但是科技人员的平均科技产出在全国还是处于较高水平的。起码在 R&D 人员的科技产出的方面,安徽省是总量落后,人均靠前的。 四、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不高 2011 年,安徽
17、科技人员总数为 26.78 万人,全省每万人中的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 38.95 人;而同期的江苏省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 81.62 万人,全省每万人中的科技活动人员为 103.33 人。由此数据可知,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的密度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数值偏低。2011 年安徽省每万人中的 R&D 人员数量为 17.84 人;同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同年的每万人中的 R&D 人员数量为 28.9 人;而 2011 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是每万人中的 R&D人员的数量为 30.14 人。由此可见,在研究与试验人员的密度上,安徽省与中部地区的湖北有很大差距,同时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 年安徽省专业技
18、术人员为 116.06 万人,每万人之中的人数为 168.79 人;当年全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 2918.67 万人,每万人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218.99 人。安徽省在专业技术人员密度上的数值,依旧全国的平均水平。综上,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虽然在逐年增长,但科技人力资源的密度仍旧呈现偏低的现象。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不足 截止 2011 年,安徽两院院士总数为 93 人,虽然比过去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相较于江苏省的 421 人、浙江省的 355 人、广东省的 143 人和福建省的 137 人,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安徽省的高层次的科技人力资源目前相比于国内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言,总体相当还匮
19、乏。 (三)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 首先,从部门方面来说,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了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较少,分布较为不平衡。再次,从行业方面来说,安徽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有 61%都是教学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聚集在教育领域,在农林渔牧业、信息计算机产业、科学研究等行业的分布极少,农业技术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安徽省农业和科技的发展,进而阻碍安徽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最后,从地域上来说,安徽省的科技活动人员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R&D 人员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地;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合肥、阜阳、芜湖、六安和安庆等地。安
20、徽其他市的各类科技人员数量很少,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极大,结构极不平衡(见图 4)。 (四)科技发展环境对科技人才的竞争力较差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临近长三角发达地带。但是在东部更为发达的省市的竞争下,安徽省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近年来,虽然安徽陆续开展了“人才强省”、“科教兴皖”等一系列宏大战略,充分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够有效地发挥所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才流失的现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也逐步完善,科技发展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但安徽省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仍然明显不够,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提供服务力度方面有待加强。不仅如此,安徽省在资金投入和提供良好
21、的投资、融资环境方面的措施不够,包括对高校在校学生以及其他待业人员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关注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滞碍着安徽省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适时调整人才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上文我已经提到,科技人力资源是其主导因素。21 世纪以来,国际上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安徽省的人才流失率较高,也是安徽的经济迟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拥有批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必定走向新的一个台阶。所以,对于安徽省而言,调整当前的人才政策,对于安徽省而言,非常必要。
22、 1.转变引进人才观念,由盲目型向务实型转变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农业型科技人才的比例却较之其他指标偏低。盲目引进各种高科技人力资源,不对当前本省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和研究,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让科技人力资源发挥他本身的才华,不能有效地加快安徽省的高科技产业进步,还会导致大量闲置人才的产生。我们应该首先针对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以及各行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这些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并且结合安徽省的省情,适时适宜的有重点地引进各行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安徽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什么样的科技人力资源。人才政策,要逐渐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2.改革工资分配
23、政策,完善高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1)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打破平均主义,改革分配机制,探索按岗定酬、按绩效定酬、按量定酬等多种分配方式。在各个员工的收入上,一定要体现出分配方式的级别差异和类型差异,在级别上把重心向从事高科技工作上转移,在类型上将重点向紧缺的专业性、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倾斜。体现付出与回报保持一致性的原则,使各类科技人力资源付出的劳动贡献与其最终得到的收入能够保持对等。 (2)各类企业采用各种形式让人才入股以及各类多元化的分红制 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的企业激励机制。各类企业可以尝试采用科研成果、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入股以及经营者持股、年薪制、特殊劳动贡
24、献分红制等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形式。使科技人才的收入与责任、风险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提高各类科技人力资源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迸出更大的热情,才得以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更大的利益,才能使人才人尽其能。在德国,根据雇主联合会的资料显示,全德国现有的 3000 家企业中约有 240 万员工是公司持股人,是德国高科技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这样,既用股票期权留住了人才,又用股价激励了人才的创造性,一举两得。 3.重新确立人才评价政策,引进真正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 我国当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依然以文凭、职称为主,包括安徽省也是。这个评判原则是单一的,不公平公正的。提倡应该参考国外的技术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
25、,对人才的考核应该集中在重视人才的绩效评估上,关键是注重对人才的考核以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其创新成果的考核。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重点看他是否具有核心技术;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应该看他拥有的版权和发明专利。不能再以过往简单的拿来主义,来直面的以文凭,职称还有证书来评价。我们应该保护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人。只有重新确立合理的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政策,才能给安徽省引进优良的科技人力资源。 4.调整科技人力资源使用政策 加大人才竞争力度,坚持实行公开招募制度。坚决维持人才竞争的公平公正性、开发透明性,杜绝论资排辈甚至搞关系开后门的现象。减少某些暗箱操作的现象发生。防止用人腐败。包括政府
26、部门、国企事业单位以内的各类企业,均时常曝光有走后门搞关系的恶劣现象的发生,这对在社会上求职、摩拳擦掌准备要奉献自身的有识之士而言,无疑是一种信心上的打击。竞争机制腐败现象的存在,不仅会使安徽省丧失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财力资源的浪费。当竞争平台重新恢复过渡为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时,必定会吸进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安徽,奉献于安徽。 5.加大资金投入,实行人才奖励政策 安徽省可以设立各类奖项,如:自然科学奖、发明专利奖等,甚至还可以给予减免或降低税收等税收优惠的奖励,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通过对其优秀的科研成果的奖励,激励他们创新才华的产生。鼓励企业也加大对人才的投入,通过高薪酬、高福利等来
27、留住人才。 (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1.安徽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则设计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相互协调的原则 根据发达国家创新经验,创新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巨大的社会需求;二是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表明,创新体系的建设发展在计划体制的经济下将举步维艰,甚至寸步不行。因而,安徽省在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时,必须遵循市场原则,遵循其市场导向的原则。我国尚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阶段,市场和政策环境还不健全,政府还需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在市场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的欠发达的安徽省,安徽
28、省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整合作用更为明显。对于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工作,要更多的通过市场上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完成。发挥企业的巨大作用。政府的创新政策和市场作用在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安徽省的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坚持系统开放、共享协作和激励竞争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创新体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由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创新网络,这种区域性创新网络是开放型的,从而有利于区域间和区域内各要素自由流动交换,分工协作,形成一种既竞争又有协作的氛围,促进安徽省创新体系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9、(3)坚持理论创新和实际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实践的导向。我国的创新机构是伴随着我国的科技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借鉴和创新而来的,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也具有独特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参考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时,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省情,不能盲目跟从,在借鉴的基础上,一定要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并与实际上的摸索相结合,寻找适合安徽省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尊重广大科技人力资源的首创精神的同时,也要形成安徽省自己的创新体系建设理论体系。 2.安徽省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1)培育以民营科技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0、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安徽省在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要着力培育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其科技开发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开发和研究,对其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或提供补助。进一步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研究上的潜能,为安徽省区域创新建设起良好的推动作用。 (2)完善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导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大力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桥梁作用,从而构建专业化强、 灵活性强和效率高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以促进安徽省区域创新
31、体系发展。 (3)构建以优化环境为目标的区域创新政策保障体系 区域创新政策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以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为主的直接支持政策,以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为主的间接支持政策,从而构建以优化环境为目标的区域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保障安徽省区域创新体系高效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发展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 科教兴国,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科学技术和教育振兴国家。教育同样是振兴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安徽省的主要城市,比如合肥、马鞍山、芜湖的高等学校众多,合肥更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有如此优良的科教基础,大力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迫在眉睫。安徽省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经
32、费投入,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将学校教育与实习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获得实际操作的真正的工作经验。对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提出就业辅助,创业培训,提高其在今后在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能忽略职业教育基地的人力资源的潜能。 (四)营造科技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加速安徽省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型的创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可以仿照临近省份的“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做法,实行“柔性流动”的人才政策。为千千万万的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提供良
33、好的工作机会,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待遇,发挥他们的创新才干。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形成一种全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适度的社会氛围。 (五)优化科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1.优化科技产业结构,提高 R&D 人员的配置效率 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存量既定,但是增量有限。安徽省应该加速引进经济发达的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并且应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产业结构优化。应该正视并避免安徽省内科技资源闲置浪费的现实,将科研经费以及人才转向需要科研的领域,建立有效的 R&D 的配置机制,提高 R&D 人员的配置效率,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促进科技人力
34、资源由强势地区向弱势地区转移 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发达市区,如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的科技人力资源较高,甚至出现部分闲置的状况,科技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而欠发达的阜阳、亳州、宿州等地的科技人力资源极其紧缺。不但如此,合肥等强势地区的科技财力资源以及科技物力资源也较之其他地区优厚很多,科技经费、科技设施都在全省,或者说是在全国都是位于前沿的。安徽省应该加紧促进科技资源由强势地区向若是地区的转移,这个转移如果由市场来进行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必须运用政府财政支持的转移手段,调配各种科技资源。也可以尝试开展“科技人才志愿者”计划,寻找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志愿者
35、,并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补助。在志愿者意志上自愿的大前提下,让志愿者带着资金和计划,到落后地区进行有年限的志愿性科技服务,从而将强势地区的科技资源转移到安徽省的弱势地区。 3.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 安徽省的科研机构,主要是行政机构的附属品。人才大量集中在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研究的发展与经济难以直接挂钩,与社会上企业很难紧密结合。当前,安徽省应该结合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现有的科技资源,培育形成一批大规模的、功能齐全的、创业环境良好的高新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创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示范。政策上应积极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力求能够解决当前安徽省科研与经济脱节的这种窘境
36、。参考文献: 柯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现状N.光明日报,2008-12-22. 张吉炎,张建设.安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2010,(11):123-128. 张江燕,樊晓熙,陈立华等.正略钧策看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1-23. 冯高阳.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J.安徽科技,2008,(9):16-18. 胡贝贝,朱云娟.皖江城市带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7):23-26. 曲然,张少杰.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系统动力学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8):13-15. 孔寒冰等.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
37、大学出版社,2010:35-37. 朱和平.贵州黔东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7-8. 侯国立,成迪夫.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6):12-14. 姜锐.浅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卓越管理),2007,(12):5-7. 刘婧,马燕.新疆 R&D 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5):7-8. 何国祥.科技工作者的定义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4):3-4. 李燕萍,孙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4):18-20. 沈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51-54. 武婕,叶春明.中部地区专利产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定J.生产力研究,2012,(5):95-97. 叶慧.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23-26. 【作者简介】 程亮(1983 年-),男,安徽金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研究。 金怀玉(1974.11-),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研究。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