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ZHY江苏增钬云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B/320829ZHY008-2017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作业指导书2017.12.06 制定 2018.04.30 实施江苏增钬云表面处理有限公司G/ZHY08-2017目录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3.1 风险.3.2 可接受风险.3.3 重大风险.3.4 危险源.3.5 危险源辨识.3.6 风险评估.3.7 风险分级.3.8 风险分级管控. 3.9 风险控制措施.3.10 风险信息.3.1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4 工作要求.4.1 文件体系要求.4.1.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手册.4.1.2 双
2、重预防机制建设细则.4.1.3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4.2 基本要求.4.2.1 组织有力,高效运行.4.2.2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4.2.3 自主建设,持续改进.4.2.4 系统规范,融合深化.4.2.5 激励约束,重在落实.5 工作目标.6 工作程序和内容.6.1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6.2 人员培训.6.3 策划与准备.6.3.1 制定建设实施方案.6.3.2 基础资料收集.6.4 危险源辨识.6.4.1 辨识范围.6.4.2 辨识方法.6.4.3 辨识要求.6.5 风险评估.6.6 风险分级.6.6.1 LEC 评价法(格雷厄姆评价法).6.6.2 风险判定矩阵法.6.7 制定风
3、险清单.6.8 风险分级管控.6.8.1 管控要求.6.8.2 风险管控措施类别.6.8.3 管控措施制定原则及评审.6.8.4 风险告知.6.8.5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6.9 绘制本公司安全风险图.6.9.1 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6.9.2 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6.10 形成风险分级管控运行机制.6.10.1 运行效果评价.6.10.2 闭环管理机制.6.11 隐患排查治理.6.11.1 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6.11.2 隐患排查.6.11.3 隐患治理.6.11.4 评估验收.6.11.5 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6.12 双重预防机制运行评估.6.13 持续改进.6.13.1 定期更
4、新.6.13.2 体系间的融合.7.责任要求.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手册1 范围本手册规定了本公司范围内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手册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手册。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术语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 18218-201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 33000-2016 本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6441-1986 本公司伤亡事故分类GB/T 13
5、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AQ 8001-2007 安全评价通则3 术语和定义3.1 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3.2 可接受风险根据法律法规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本公司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3 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3.4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3.5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
6、.6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3.7 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等级。3.8 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3.9 风险控制措施本公司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10 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1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以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为基础,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通过强
7、化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从源头上避免和消除事故隐患,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隐患排查,针对反复多次出现的同类型隐患,分析其规律特点,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薄弱环节,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4 工作要求4.1 文件体系要求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文件应包括手册、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4.1.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手册规定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通用的要求、目标和工作程序等。4.1.2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细则规定本行业领域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应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等工作程序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本行业领域常用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措施
8、的选择与实施。4.1.3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根据本行业领域同类型本公司中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本公司的典型经验做法,制定同类型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明确危险源划分、风险判定、控制措施确定和分级管控等具体原则,确定同类型本公司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和典型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指导同类型本公司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4.2 基本要求4.2.1 组织有力,高效运行本公司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双重预防机制组织机构,应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4.2.2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本公司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
9、管理者,所有人员应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和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本公司应根据风险及隐患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明确隐患整治要求。4.2.3 自主建设,持续改进本公司应根据本行业领域同类型本公司实施指南,开展符合本本公司实际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原则上本公司应自主完成本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制度设计、文件编制、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独立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4.2.4 系统规范,融合深化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应与本公司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应在本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和融合,形成一体化的安全
10、管理体系。4.2.5 激励约束,重在落实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双重预防机制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的责任,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制度体系。5 工作目标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主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1)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和数据库;(2)制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3)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4)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5)绘制本公司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6)绘制本公司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7)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8)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9)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或数
11、据库;(10)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6 工作程序和内容本公司可参照图 1 所示的基本程序,逐步推进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图 1 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图6.1 成立工作机构本公司应在现有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专门或合署成立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内设部门,并以本公司正式文件形式予以明确机构和相关人员工作职责。该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在本公司内部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本公司应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具体落实各项工作。在本公司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外部机构或专家帮助开展相关工作。6.2 人员培训通过参加专题培
12、训、本公司间交流观摩等方式加强对本公司专职人员的培训,使专职人员具备双机制建设设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通过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和日常班组会议等方式组织对全体员工开展风险意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等内容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6.3 策划与准备6.3.1 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各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及各年度实施方案,明确要实现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及经费预算等。6.3.2 基础资料收集在开展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前,需要收集本公司相关资料,至少包括:a)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和标准;b)相关工艺、设施的法定检测报告;c)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
13、;d)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e)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说明书;f)本本公司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6.4 危险源辨识6.4.1 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a)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b)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c)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d)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e)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g)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h)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i)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6.4.2 辨识方法对于设备设施类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等方法;对于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6.4.3 辨识要求本公司危险源辨识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详细地剖析生产系统,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a)对于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类,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示例:如储罐区、装卸站台、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池、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b)对于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