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390322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一年级黄冬云张继环曾广安2一、 教材分析1、 课程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集思广益 事半功倍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落实,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集体备课机制。目标任务:加强新课标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听课、评课、说课的力度,做到每课时都进行集体备课。主要措施:1、把每一单元的内容落实到人,以这位老师为主,写出教案,集体修改补充,形成用集体智慧形成的教学方案。2、记录每次学习

2、、听课、以及与外校教师交流会议的内容。3、坚持备课组内互相听、评课制度4、做到每节课后及时交流课堂上收获。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 个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次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熟练的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回去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 020 各数。2、 初步知道加法、减法的含义和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3、 初步学会根据加法、

3、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36、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分时。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周 次 课 题 中心发言人1 数一数、比一比 沈颖洁2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沈颖洁3 认识物体和图形 沈颖洁4 分类 沈颖洁5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吴吉妹6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吴

4、吉妹7 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 吴吉妹8 处理练习、整理复习 吴吉妹9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吴吉妹10 期中复习考试(五个单元拢一遍) 沈颖洁11 认识钟表 徐峰12 1120 各数的认识(一) 徐峰13 1120 各数的认识(二) 徐峰14 1120 的进位加法(9 加几) 徐峰15 1120 的进位加法(8、7、6 加几) 沈颖洁16 1120 的进位加法(5、4、3、2 加几) 沈颖洁417 处理练习、整理复习 沈颖洁18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沈颖洁19 期末考试复习(一) 沈颖洁20 期末考试复习(二) 沈颖洁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 间 2011.9 地点 办公室内 容 制定教学计划参加人

5、员:沈颖洁 吴吉妹 徐峰主持人: 沈颖洁5活动内容简录: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 1015 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我任教班级人数多;男生比女生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

6、,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 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符号:“=”、“”、“

7、”,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措施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品质。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

8、学就在生活当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 间 2011.10 地点 办公室内 容 认数(一)6参加人员:沈颖洁 吴吉妹 徐峰主持人:徐峰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教学 10 以内数的认识,分 15 各数、0、69 各数、10 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 0 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把认识 110 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学生认、读、写 110 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

9、行。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 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3.0 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0,在不同场合,0 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5.教学数 10,丰富学生的认识。认识 10 的

10、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6.培养数感。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对本单元10 的认识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 间 2011.10 地点 办公室内 容 认识物体7参加人员:沈颖洁 吴吉妹 徐峰主持人: 吴吉妹 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

11、、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

1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 间 2011.11 地点 办公室内 容 10 以内数的组成8参加人员:沈颖洁

13、吴吉妹 徐峰主持人:沈颖洁 活动内容简录:把 10 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 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 10 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 10 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这样编排,是因为较小数的组成比较简单,也容易记忆,所以教学的容量可以大一点;较大数的组成比较

14、复杂,记忆需要时间,所以教学的步子放小一点;10 的组成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关系密切,所以单独教学,更突出一点。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 又是有联系的。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3在有趣的氛围中练习数的组成。10 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

15、主要途径。教材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 间 2011.11 地点 办公室9内 容 加法和减法参加人员:沈颖洁 吴吉妹 徐峰主持人:沈颖洁 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教学 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把运算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道例题和许多练习题里,发挥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如体会了运算的意义,就能知道计算时应该怎样想;应用数的分与合进行计算,又能加强

16、对运算意义的感受。又如把运算知识的教学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既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运算的意义和方法,又能感受学习运算知识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从学生认知水平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出发,把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六部分编排,逐渐提升认知要求和认知深度,揭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

17、维、有效练习。学生已经认识了 10 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教学 10 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加强算法引导,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计算。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安排了许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以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生活原型;还给学生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教研活动记录10时 间 20

18、11.12 地点 办公室内 容 认识钟表参加人员:沈颖洁 吴吉妹 徐峰主持人: 徐峰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在学生认识 20 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整时是教学的重点,安排了一道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里多数题是整时。在认识整时后教学大约几时,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整时,也为以后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作些准备。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经验,在交流中提升认识。教学大约几时从整时切入。在 7 时的钟面上,稍改变分钟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着“12”。首先让学生感到钟面上“不正好是 7 时”;再联系经验分辨一个钟面上 7 时不到,另一个钟面上 7 时刚过;然后指出这两个钟面上都接近7 时,都可以说成大约 7 时。从而体会大约 7 时与 7 时的差别。2.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想想做做”里有说钟面上的时间(第 2、3 题)、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第 4 题)、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第 5 题)等练习。这三项活动对思维的要求逐渐提高。看钟面说时间是最基本的,只要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就够了。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要把整时的分针、时针位置规律落实到某个具体时间上。3.结合认识钟表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对认识钟表进行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