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往年题库及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043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往年题库及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往年题库及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往年题库及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往年题库及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往年题库及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试述 对外开放和对内保护 的必要性,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40 分)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

2、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世界市场的 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

3、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开放也是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又一鲜明特点。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自我孤立,闭关自守。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

4、是开放的制度,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 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邓小平通过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作出的战略决策,它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

5、,广泛地进行经济 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外国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息。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 (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

6、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综上所述,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是必要的。 2. 试述 宏观调控 的主要工具,以及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具体作用( 40 分) 第一阶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组合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负面

7、冲击,最终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由于欧美地区经济明显下滑,外需大幅收缩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四季度贸易出口额负增长,出口型中小企业出现倒闭,农民工从东南沿海大批返乡, CPI快速回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宏观调控重点由前期的“双防”调整为“保增长”,调控政策组合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凸显,采取的举措包括出台了 4万亿 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带动投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出台多项旨在扩大居民消费的 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 ,包括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

8、置等,一些地方还推出了消费券 ;通过增值税转型由试点推向全国等措施,形成减税的效果等。货币政策一方面运用 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 工具进行扩张操作, 2008 年 9 月 -12 月连续进行下调操作,到年末准备金率下降到15%,贷款基准利率下降到 5.31%;另一方面配合 4 万亿元投资计划,扩大信贷投放, 2009年全年新 增贷款 9.6 万亿元,增长近 1 倍。 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操作在应对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我国 GDP 增速在 2009 年第一季度触底后的四个季度持续回升。但是,这一时期货币的过度扩张,构成了后一时期通胀压力的重要来源。 第二阶段

9、:应对通货膨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 2010 年, CPI 持续上升并在 10 月超过 104,出现了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增速自二季度起有所回落。在这种形势下,宏观调控重点转向“稳物价”,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这一轮宏观调控 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紧缩抑制总需求的扩张。存款准备金率自 2010 年初开始上调,到 2011 年 6 月达到 21%的历史最高水平,贷款基准利率到 2011 年 7 月上调到 6.56%;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减免收费等政策措施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保障供给,以及降低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负面影响。此外,房地产调控也

10、是这一时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为目标,出台了限购及住房信贷的一些限制性政策。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 CPI 和 PPI 涨幅自 2011 年 8 月起逐月回落,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势 头得以扭转。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也开始显现,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表明投资性需求得到了明显抑制。 第三阶段:稳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 到 2011 年末,物价水平已经明显回落,但同时,经济增速自 2011 年起形成了逐季回落的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降幅扩大。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来看,投资和消费增长均呈现放缓的趋势,前期货

11、币紧缩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 2012 年尽管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政策的具体涵义和操作均有所改变。 9 月国家发改委 集中批复总投资规模超过 1 万亿元的交通项目,表明财政政策的积极度将较 2011 年大为提升。货币政策方面, 2011 年 12 月以来已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 6 月和 7 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并扩大了利率浮动区间,表明宏观政策由应对通胀的紧缩性操作转向支持经济增长的扩张性操作。此外还实施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宏观调控进入了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扩张性操作阶段。 1、 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 :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

12、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引导经济活动。 (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

13、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 4)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3、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

14、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 2009 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 5%左右。采取了这些 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 2.6 个百分点以上。 调控总量,增强活力 。有专家认为,目前应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保持财政投资力度,继续减税。同时,重点做好政策的配套和细化。也有专家提出,随着最危急时刻的过去,应适当调整政策。就财政政策而言,应把更多的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个人创业,用于扩大内需和开拓市场。就货币政策而言,应在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微调存贷款利率。要准确

15、判断货币供给形势,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还有专家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转向进一步刺激消费和培育新的市场热点,转向扩大内 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转向通过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有专家提出,如果经济复苏势头慢于预期,政府可以考虑在刺激民间投资、增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等方面出台新的刺激政策。随着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新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应着眼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注重促进企业进行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调整。 扩大内需,稳定外需 。有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加大扩内需的政策力度。在扩张投资需求方面,投资管理的政策重点应从总量刺激转到结构调整上来,重点增加民生项目的投资;注重产业升级投资,既投资于硬资产,

16、更投资于管理系统等软资产;在政府投资逐 步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激活社会投资。在扩张消费需求方面,一是振兴服务业,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二是继续鼓励汽车和住房消费,发挥汽车业和房地产业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作用;三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不少专家对稳定外需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包括:继续清理和取消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限制出口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运用财政、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利用外贸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出口,为企 业克服贸易壁垒、扩大出口搞好服务;鼓励有条件的

17、企业“走出去” ,带动相关产品出口。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专家学者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利于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将部分国有企业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 将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结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 ,避免“开闸放水”产生通胀压力而压缩信贷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的两难 选择。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机制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改变一方面银行存款非常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的

18、局面。 调整结构,推进转型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实现经济真正复苏和持续增长,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转型。首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并将发展新技术产业与发展重化工业结合起来。培育和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技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其次,推动企业转型。通过开展低成本并购,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企业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企业尽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多元化向归核化、从规模扩张向

19、质量制胜的战略转型。 3.简述 中小企业 的优势和特点( 20 分) (一 )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 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

20、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 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二 )经营范围 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

21、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 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三 )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技术

22、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 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四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 流动资金占 GDP 比例较高 在中国经济中,与世界情况相比,中国是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流动资金也是有风险的,比如

23、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但是在中国形成这么一个概念,就是流动资金可以完全依靠银行,中国流动资金占 GDP70%以上,有些国家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还有的只有中国的 1/3。 流动资金贷款这么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原材料库存,中间材料库存很大;企业自有资金如公积金、保留利润等被大量用于扩大再生产、基本建设等投资,造成流动资金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 ,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 2.

24、劳动密集度高, 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 3.发展不平衡 ,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 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

25、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1.你认为搞好 国有企业 ,重点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改革面临五大问题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原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现国务委员王勇表示,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还需要深化和完善;二是规范董事会建设还处于探索完善过程中,“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在一些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

26、低”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四是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离退休人员管理、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五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重发展、轻改革的倾 向,对突破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有畏难情绪。 今年深化国企改革,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要加大建设规范董事会力度,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严格董事履职责任,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

27、有效融合的途径。 三是要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化选人用 人力度,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要加快解决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推进企业重组 四大改革重点 对于 2016 年国企改革,在跨年之际已经出现多方推动力量。 12 月 9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有关领导人指出,央企当前的核心工作,是“提质增效升级”。 12 月 1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僵尸企业”。据张喜武介绍,对于“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强化管理一批,

28、淘汰落后一 批。 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产能出清等有着自然的契合点。在当前国企中,确实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社会需求现实存在,但供给看似量大充足,实质上结构不匹配等情况严重,国企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参与力量,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国企改革将沿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薪酬激励、加快国企兼并重组四大改革重点推进。具体而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将在国企分类监管、权力清单等领域突破,特别是突出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成为管资本重要的推手;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主要是 通过以股权换机制,通过股权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国企市

29、场化机制的问题,为后续市场化激励机制等奠定基础;国企薪酬体系、激励机制改革有望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文件有望很快出台,且“力度超出预期,值得市场期待,其中员工持股比例有望超预期”;国企兼并重组指向国企“提质增效升级”等发展方向, 2016 年央企改革重组仍是热点,其中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将是央企整合重点发力的方向。 3. 论述 效率与公平 的关系。 第一:二者的矛盾性。其一,效率与平等的增长是不同步的,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出比传统社会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在短期内,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常常要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其二,效率与机会平等是矛盾的,机会平等是效率的内在要求,

30、只有在机会平等的竞争条件下,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的提高必定会使收入差距扩大,一旦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贫富分化,导致不公平。而收入差距不大,收入分配绝对公平,又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第二:二者的统一性。其一,效率是平等的物质基础和 发展动力。要实现社会平等必须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而物质财富的增加又依赖于效率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说,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其二,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效率。而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公平的

31、社会环境;收入分配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使社会缺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收入分配悬殊过大的两极分化又会造成尖锐的阶级对抗,使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两种情形下,效率的提高都缺乏保障;而机 会平等,收入分配相对公平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公平与效率可以获得内在的有机统一。 在收入分配的全部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发挥作用的。缺乏公平的社会,不可能获得效率的持续供给,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效率得不到提高,也就不可能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公平。由此

32、可知:一方面,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前提,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依赖于公平的诱发。另一方面,效率是保证公平的基础,为公平提供了物质保证。只有在高效率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在总体上实现人们的高水平需要,从而使社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 因此现在人们开 始 注重民生问题 ,将社会公平问题提到了首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民生发展的切实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改革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促使公平与效率实现最佳结合,克服收入差距过大和平均主义这两种倾向,逐步实现全社会

33、的共同富裕。 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手段,同时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关系时,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公平与效率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才能在前进中解决矛盾,消除各种不利的因素,保证自由竞争。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的目标。 3.在 开放 条件下对国内经济进行保护的

34、必要性,并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谈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大国 ,国内市场是其民族经济成长 ,提高竞争力所独具的优厚条件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 ,其国内市场存在着是提供给本国民族经济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增加竞争力 ,还是为外国企业所利用为它们增强竞争优势服务的重大差别。这种差别是大国与小国在经济开放中政策选择差异的根本原因。因为小国出让狭小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损失与其“平等”地进入一个较大容量的市场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得益相比要小得多 ,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由此 ,由市场容量导致的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同 ,决定了小国的市场可以开放 ,而大国的市场则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 国内

35、市场对于经济发展滞后国家的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使 民族经济企业对国内市场具有更为贴近的亲和力 ,在了解国内消费者需求状况方面具有外国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 ,因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要比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更容易一些。从市场容量看 ,中国这样一个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潜在中都是十分巨大的市场 ,是刺激国内民族经济企业扩大投资改进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 ,培育企业竞争优势天然禀赋的优势 ;从市场需求结构看,为数众多的消费者将会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分布 , 也就为民族经济企业提高了在差异产品子项上利用规模经济建立竞争优势的舞台。对于中国的民族经济而言 ,国内市场是其生存的基本依赖 ,

36、也是其走向国际 市场的“演练场”。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对国内市场施以必要保护的重要性就在于要为国内民族经济提供这种生存的条件和成长发展的演练场所。只有保护国内市场才可以避免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占领 ,为民族经济提供在国内市场赚取利润和在“干中学”之中成长以便将来干得更好的机会 ;而失去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干”与“学”均将无从做起 ,甚至生存的机会也将失去 ,中国与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的差距不仅不会缩短 ,反而会进一步扩大。 1、 试述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并联系实际说说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就是价值规律。 扩展 一点就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 市场经济

37、运行是指在一定的运行场所和制度环境中,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运作过程,即通过市场体系中的市场价格信号来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调整其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供求与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平衡的过程。 包括四层含义: 1、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市场经济中的供求、价格、信息、竞争、利益等因素在现实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不断地使供需平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 2、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的场所中运行的。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3、市场经济总是在具体的制度环境下运行并受其影响,从而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特征。 4、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到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8、的支配,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具体体现。 2、试述 对外经济开放和对内经济保护 的必要性,并结合现实谈谈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试述决定和影响 有效需求 的主要因素。 需求( 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与劳务的数量。需求概念总是涉及到两个变量,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以及与该商品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够购买的数量。 有效需求 effective demand 预期可给雇主 (企业 )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相关因素 有效需求并不一定能保证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影响有效需

39、求的主要有 3 个因素和货币供应: 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多, 也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越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越大。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 流动偏好。即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可以出于交易动机(应付日常支出 )、谨慎动机(应付意外支出)和投机动机 (捕捉投资机会 ),并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 ,又影响利率。凯恩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扩大,储蓄增加,从而发

40、生消费需求不足。这时需要有投资增加 以弥补差距,抵消储蓄。但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由于第二和第三因素),投资支出往往不能弥补差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也使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使就业量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甚至趋于下降,形成大量失业。当经济繁荣达到一定阶段,投资诱力减弱,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根据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用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1 在建筑市场上,有效 需求就是买主希望并有能力购买的建筑产品,建设项目和有关

41、服务的数量。 如果换成一句话,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人们愿意买,并且有能力买。 结合本案例资料,可以看出,导致我国房地产有效需求变动有以下几个因素: ( 1)商品价格。人们从大量经验事实中观察到,商品的价格愈高,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量愈少;反之价格越低,人们购买量愈多。本案例中,国际上对房地产价格长期的研究结论是:商品房售价为家庭年收入的合理比例是 3 至 6 倍,超过 6 倍就不能形成买方市场。据测算,我国房价相当于家庭收入的 10 倍左右。从这一点分析,我国商品房的价格 需求弹性较大。 ( 2)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越多,对商品的需求越多。因此一个市场上消

42、费者的人数和国民收入分配情况,显然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案例中,居民收入与需求量成正比,而消费结构中有多少用于房地产商品也直接影响需求量。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 40至 50之间的消费结构房地产需求会达到 15。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率的均值 Y 0.174763, Q 0.354751; Er 2.226968。证明我国房地产需求收入弹性确实较大。城镇居民 在解决温饱后将把消费热点转移到住宅消费。 进一步推断的结论为: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均收入变化,对我国商品房的需求量影响明显,因此,价格和收入是形成商品房风险的重要因素。 ( 3)替代品。一般而言,房地产商品

43、是不可替代的,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房地产本身是耐用品,当其价格过高时,消费者将紧缩人均居住面积,减少其正常的需求量。 ( 4)偏好。经济学论述的嗜好及其变化更多地涉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因而主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传统习惯,如流行的时尚,商业广告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信息影响人们的嗜好,从而影响需求。结合本案 例来说,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经济实力不同的人对房屋的偏好不同。一般居民对房屋的要求是安全、耐用,而经济更好的人士更在乎环境、社区的文明程度等因素。房地产需求具有明显的阶次性,商用楼的需求取决于公司的档次;住宅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收入水平、工作性质等,一般是递阶增长的。 (

44、 5)预期。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将影响有效需求的实现。房地产市场常出现当房价下跌时,消费者预期价格还会再降,从而持币观望的情况。 以上 5 个因素是人们总结的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如果把上述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称为函数关系 Qd=f (P, Y, Px, Pe,T)。 P, Y, Px, Pe,T 分别代表影响 Qd 的五个因素, Qd 代表需求量。 除以上 5 个基本因素外,针对本案例,我认为,影响房地产商品的需求量还有如下因素: ( 6)国民经济波动。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波动与房地产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对房地产的需求上升,反之则需求下降。但房地产需求除为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

45、求外还具有投资功能,是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投资意识和理财观念较强,这种需求占一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经济循环的特点,在经济萧条时期,房价下降 ,出自保值、增值的目的,个人和机构投资可能增加,其需求量可能不下降或下降较少;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方向增多,房价上涨,机构投资者为抽回资金和盈利而转让房地产,使供应量增加。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期,人们的投资意识和理财观念均不成熟,加之人们的收入水平偏低,以投资房地产作为保值增值手段的时期尚未真正到来。 ( 7)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将使需求增加。 ( 8)房地产资产租金的高低。房地产产品间价格相互关联性强,房地产

46、资产租金的高低对增量商品房的销售有直接影响,土地出让或转让价格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租金水平是房地产资产收获及收益能力的标志 ,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因素影响大,政府在调节供需关系中起重要作用。各国政府均在解决贫困阶层的住房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我国政府实施的“安居”、“经济适用房”等政策均在调节供需关系、引导房地产开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认为,经济系统由两大部类构成,第 1 部类生产生产资料或资本品,第部类生产消费资料或消费品。在这里,“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作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在社会资本再生产公式中,资

47、本所有者或资本家作出剩余价值的分配决策与其投资、储蓄和消费的决策是合一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间进行交换的产出的价值必须相等,而且产生这一交换的彼此间的需求也必须相等。为达到这一点,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马克思假定,第 1 部类和第部类中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支出函数都是既定的,即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没有储蓄与投资,边际消费 倾向都为 1。而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第 1 部类和第部类中工人的支出函数既定,边际消费倾向仍为 1,但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投资 (即追加资本 ),一部分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马克思进一步假定,在第 1 部类经营的资本家

48、的支出行为取决于第 1 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了保持均衡,第部类的资本家的投资与消费行为取决于第 1 部类能为第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多少资本品。同时,马克思假定,剩余价值必须完全花完,没有闲置部分。所以,一旦积累或投资的份额固定下来,消费的份额就会自动地被决定,从而任何不足的总需求都被排除在该 假说之外。 可见,在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中,剩余价值的实现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形式上看,与工人的消费没有直接关系,它完全取决于资本家的有效需求;反过来,有效需求的规模又决定着剩余价值实现的大小、工资与剩余价值问分配的比例。在均衡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量与实现量是一致的。从剩余价值的实现角度看,有效需

49、求的大小由资本家的投资和消费决策决定。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实现量主要取决于资本家的投资决策,而投资又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但马克思没有遵循这个思路去解决有效需求问题,而是从剩 余价值的生产出发,去分析有效需求的决定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需求“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而也就是,第一是由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决定的,第二是由剩余价值所分成的不同部分 (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等 )的比率决定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实现量取决于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越多,剩余价值的实现量就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