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食安全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2016/12/28指导老师:赵筱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
2、,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目录概述 .- 1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1 -1.1 国际 .- 1 -1.2 中国 .- 2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3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6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11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3、.- 11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11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 3.3.2 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12 -3.3.3 跨国粮商对国内粮食产业链条渗入 .- 13 -4. 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 .- 13 -4.1 资源的挤压 .- 13 -4.1.1 耕地“ 量”的减少 .- 13 -4.1.2 耕地“ 质”的下降 .- 14 -4.1.3 水资源短缺 .- 14 -4.2 生态环境的失衡 .- 14 -4.3 基础设施的制约 .- 15 -4.4 粮
4、农素质的隐忧 .- 15 -4.5 体制与政策 .- 16 -4.6 比较效益的困惑 .- 16 -4.7 国际环境 .- 17 -5. 我国粮食安全的解决途径 .- 18 -5.1 生产能力保障 .- 18 -5.2 市场流通保障 .- 20 -5.3 储备制度保障 .- 21 -5.4 消费节约保障 .- 23 -5.5 加强国内与国际的联系 .- 24 -6. 案例:建三江分局发展现代农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 27 - 1 -概述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世界粮食安全的起因始于 19721974 年爆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安全危机高级别工作组 2009 年
5、 1 月底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之际,潘基文秘书长及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联合发表文章指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要实现粮食安全,必须确保最贫困的人口有饭可吃,也必须致力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支持农业生产和贸易。2009 年 7 月 10 日在意大利闭幕的 G8 峰会所通过的拉奎拉粮食问题共同声明再一次在全球拉响了粮食安全的警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国际粮食形势的复杂化,使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了新风险,调控国内粮食市场的难度加
6、大,实现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形势更严峻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什么是粮食安全1.1 国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为 17%18% (安全临界点) ,但这一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人类粮食消费、居民营养与健康以及粮食安全的实际状况。2001 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对“粮食安全”概念的权威界定- 2 -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取得足够的、富有营养和安全的粮食。同时,制定了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 7 项指标体系 【1 】 :营养不足人口发生率;人均膳食热能供应量;谷物和根茎类食物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比例;出生时预
7、期寿命;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 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率;体重指数18.5 的成人所占比例。这一指标体系被看成是关于粮食安全的最新概念。它更多地考虑民众,特别是贫困群体的食物消费、营养状况,更具有人性化特点,其内涵是包括粮食数量安全在内的食物安全。1.2 中国我国粮食的概念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一般不包括经济作物和其他食品,如肉、蛋、奶、果、菜等农产品。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根据自身国情,有众多学者提出各种侧重点不同的定义:朱晶、公茂刚认为,粮食安全的本质是既要确保粮食充足供应,又要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得到满足其生存、发展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的粮食;朱泽将粮食安全界定为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满
8、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娄源功在此基础上认为,粮食安全是国家满足人们以合理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以及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这一概念主要增加了一个要件,即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是价格合理;田建民认为,粮食安全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有质量和数量保障的粮食,同时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 3 -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新的粮食安全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3 个方面;李瑞锋认为粮食安全归根结底是个体现象,粮食安全的终
9、极目标是个人或家庭的粮食安全,并应根植于微观经济学对其进行研究。而基于粮食数量考虑制定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8 项指标 【2 】 :全国粮食总生产量;粮食总供给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国家粮食储备量;广大居民营养状况;粮食市场供应体系的完备及效率;尚处在温饱线以下弱势群体人口的数量与营养状况等。因此,可以得出粮食安全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粮食安全主要指能满足整个国家(地区)的粮食需求,其取决于国家(地区)当年的粮食总拥有量(粮食生产量、粮食储备粮和粮食净进口量) ;而微观层面的粮食安全着重指能够满足家庭或个人的粮食获取,主要由家庭或个人的粮食获取能力来决定。宏观
10、层面粮食安全是实现微观层面粮食安全的基础,微观层面粮食安全的实现是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其中保障国家宏观层面粮食安全又至关重要。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而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对解决我国庞大人口的食物基本需求以及保护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董文通过考察 1949 年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的变化轨迹,我国粮食发展的历程很不平稳,粮食生产历史可划分为以下 7 个发展阶段。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通过参考其他材料对其进行了一点更新。 【2】2.1.1 第 1 阶段(19491957 年,生产迅速恢复和较快增长时
11、期)通过土地改革,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土地,再加上粮食价格政策合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粮食生产获得较快恢复和增长。粮食总产由1.13 亿吨上升到 1.95 亿吨,增长 72.3%,年均增长 7%;人均占有量由 209kg 增加到 306kg,年均增长 4.9%。2.1.2 第 2 阶段(19581977 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徘徊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农业经营制度上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在流通上实行粮食统购制度,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粮食总产量只增加了 1/3,粮食总产上升到 2.83 亿吨,增长 43%,年均增长约 2%,人均
12、占有量仍徘徊在 300kg,在 3 年困难时期人均占有量下降到 214kg,粮食处于极度紧缺状态。2.1.3 第 3 阶段(19781984 年,粮食生产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了由人民公社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总产由 3.05 亿吨增加到 4.07 亿吨,增长 33.6%,年均增长 5%。- 5 -人均粮食占有量由 319kg 增加到 396kg,增长 24.1%,年均增长 3.7%,首次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1.4 第 4 阶段(19851992 年,粮食生产波动和徘徊时期)在我国粮食连年
13、增长的情况下,人们过高估计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导致从 1985 年起国家采取了抑制粮食生产的政策、减少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份额等措施,挫伤了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处在徘徊阶段,总产量增长到 4.43 亿吨,增长 16.8%,但未突破 4.5 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到 369kg。2.1.5 第 5 阶段(19931999 年,粮食生产调整和平稳发展时期)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力度,实施了增加农业的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粮食省长负责制”等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和政策,使我国农业生产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粮食总产量由 4.56 亿吨上升到 5.12 亿吨,突破5 亿吨,达到历史最高
14、时期,人均占有量由 387kg 增加到 404kg。2.1.6 第 6 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大幅下滑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4 个连年减少” ,粮食生产能力连年滑坡,粮食总产量由 5.12 亿吨下降到 4.31 亿吨,下降15.9%。人均占有量由 404 千克下降到 334 千克。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呈现严峻态势。2.1.7 第 7 阶段(20042007 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实施粮食补贴、最低保护- 6 -价等一系列政策,粮食总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自 1959 年以来唯一一次
15、“连续八连增” ,并连续五年跨越了 50000 万吨的台阶。在此八年间,全国粮食增产量相当于 1978-2011 年三十三年间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52.7%。与 2003 年相比,2011 年全国粮食产量增加了 14051.4 万吨,增长了32.6%,年均递增 3.6%。在此期间,全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略低于19781984 年的持续大幅增长阶段;但却要比 1984-1998 年的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阶段快一倍以上。这一时期全国粮食年均增产 1756.4 万吨,增产幅度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来最大的。2.2 其他学者的观点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学者吕耀等认为我国保障不同地区
16、持续性获得食物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以及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制约因素也不一致。他通过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来判定农业主产区农业现状,农业生产要素与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关系。 【3】 黄季焜比较乐观地认为我国目前没有较大的制约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在一段时期内,都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4】 尹成杰认为我国粮食自给率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一直保持较高自给率,粮食储备数量方面也非常充裕。 【5】 胡小平、星焱认为根据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 )的标准,从生产供给能力、购买能力、食物营养结构和市场价格方面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处于较高水平。 【6】 国内农产品加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等影响,粮食安全仍然存在隐患。尹成杰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基本能够保障粮食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7】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城镇化中一方面需要足够农产品满足城镇供给,一方面大量占用农业耕地、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