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2616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专题 二 秦汉时期 政 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 1.背景: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 ”,将国家的 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地位极其 尊崇 ) ( 2)三公九卿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 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 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 154 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 。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 ” ,强干弱枝。 3.监察 : 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

3、,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 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 察举制和征辟制 ( 1) 创立:西汉 汉武帝帝时期。 ( 2) 含义: 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 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 3) 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一、 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 1)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专制

4、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 2)影响 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之间的 区别与 联系: 1.区别: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

5、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 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2.联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三、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不 同 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中央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 官

6、员职责 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学以致用 1 ( 2014天津 高考)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 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 ( 201

7、4重庆 高考)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 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 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权 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 ( 2014新课标全国卷 ) 中国古代, “ 天 ”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 天子 ”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 明自己 “ 承天 ” 而 “ 子民 ”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8、(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 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 2013 北京 12 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 B秦 C汉 D唐 5 ( 2012 年 海南 卷 历史, 3)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6( 2012 年广东文综历史, 12

9、)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7( 2010安徽文综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 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8( 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 2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 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

10、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 2011海南单科 1)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 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0( 2013 天津高考 ) (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

11、郡、县、乡、亭、里 。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 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 ,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 “有土 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4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 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12、”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5 分)并分析其意义。( 2 分) 经 济 一、重农抑商: 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 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二、水利工程及工具: 1.二牛抬 杠式犁耕; 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

13、需要。(灵渠 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 三、手工业 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2.(东汉)水排 鼓风冶铁 3.(东汉)烧出青瓷 四、城市繁荣 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 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 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学以致用 1 ( 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 15)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 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 ( 2

14、012 年北京文综历史, 12)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3 ( 2011山东文综 10) 图 4 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 耕 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4 ( 2014天津文综) 齐民要术自序: “ 盖神农为 耒耜 ,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 后稷 ,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 安民 ,富而教之。 ”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5、5( 2011福建文综 15) 汉书食货志 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 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 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4 题)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 8( 1)所示的耕 8 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7 ( 2012 年浙江 文综历史, 14)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

16、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8( 2013 广东 13 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 在 9( 2013 山东 10 题)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

17、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10.( 19 分) ( 2014 天津文综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人势力逐渐膨胀, 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 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 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指出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6 分) 文 化 一、 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

18、焚书坑儒) 二、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 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 2)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2. 内容: ( 1)治身(养生) ( 2)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既 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 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新儒学理论: ( 1)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 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19、、礼、智、信 ) 、大一统 3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 王朝的统治思想。 4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特别说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四、科技 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被称为“蔡侯纸”。 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 地动仪 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医学

20、: (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 ( 2)东汉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五、文艺 1.汉赋:司马相如 2.书法:秦篆汉隶 3.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 考点透析 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 1)从思想内涵看 ,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 3)以神权限制王权。 (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哲学。 (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 2.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 1)继承:仁、礼、德、

21、民本思想 ( 2)发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 学以致用 1( 2011 年上海历史 ,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 2010北京文综 13)有 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 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3 ( 2013 福建 14 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

22、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 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4( 2013 重庆 1 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 2013 重庆 3 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 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

23、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 2013 北京 16 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 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 95%,约 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7 2014江苏卷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 “ 屈

24、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 。材料表明,董仲舒 ( )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 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 2014北京卷 公元 97 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 “ 大秦 ” 。东汉和“ 大秦 ” 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 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 理想国 2.2014海南 卷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9.( 2012 天津高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 分) 材料二 “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