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全部论述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4885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学全部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市政学全部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市政学全部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市政学全部论述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市政学全部论述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管理学笔记(专科) 市政学论述题( 20题) 一、 结合实际谈谈发展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城市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其发展能充分发挥 “蓄水池 ”的作用,缓解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给社会造成的冲击。 2 有利于农村社会转型,小城市的发展是农村社会转型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推动力。 3 有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我国城市体系包括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三级城市网络,地方性城市网络的结节点就是小城市。 二、 论述市政体制的作用 市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点 1 通过调整城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

2、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 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 3 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 第二点: 1 通过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机构,适应城市职权行使统治和管理职能的需要。 2 通过促进城市政权有效地行使统治和管理的职能,适应城市经 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三、 论述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市街体制的类型和改革内容,地改市的类型、市领导县体制的作用)? (一)市街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市与市辖区、街道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 我国市街体制的类型: 1 市、

3、区和街道三级型,直辖市和多数的地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2 市和街道两级型,县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市街体制的改革经历。 1 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 2 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 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恰当下放权力。 3 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法制化、制度化。 (三) 市领导县 1 含义: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直辖市、地级市与周围的县、县级市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是市政体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直辖市、地级市与县、县级市的中共党委、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发挥城市在经济上带动农村的作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 地级市领导县的类型

4、包括:地市合并,多数的地该市属于这种类型; 2) 划县入市型;3) 生市领导型。 3 市 领导县作用: 1) 有利于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的作用。 2) 市领导县是一种过渡型的行政体制。 3) 市领导县与地区行署管县相比较,较大的不足是增加了行政层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 市和县平等,都直接受到省级政府领导。 四、 论述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第一点:现有城市政府职能和机构存在的弊端包括: 1 政企不分,城市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传送带经济和社会事务; 3 现有城市机构重叠 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第二点: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是:

5、 1 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 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 按照依法制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假设。 小结:以上的五各目标未能实现,原因是 A目标不明; B产权不清; C方法不当; D 法制不全。 第三点:城市政府职能变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 解 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原则; 2 既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原则; 3 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管理的原则; 4 加强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 五、 论述市民参政与提高市民

6、素质的关系 1 影响市民素质的主要因素 市民素质:即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集体人格状态,即一个城市的居民,在其人格构成、社团构成和文化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形成的整体人格倾向。 P173 市民素质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A市民对城市现实生活的基本 态度; B市民的语言、地理、历史和传统的情感与意志特征; C 市民的文化、价值、知识和能力素质(是市民素质的内核或内在构成)状况; D 市民的道德水平和城市精神的塑造(包括市民对居住城市素质的外部表现)。 2 市民素质的 3 个 P175-176 特点: A整合性; B相对稳定性; C 可塑性; 3 市民参政与市民素质

7、的提高,主要因素有: 1) 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政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市民亦是 “开放性的自我 ”,市民参政意识的 3 个 P178 特点 :( 1)自主性;( 2)多样性;( 3)客观性。 2) 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和程度,一般来说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频度和程度越高,越能有效提高市民素质,原因是:市民参政过程是 A市民相互学习和沟通的过程; B是市民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行为自律的重要途径; C市民参政可以提高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决策质量。 六、 论述我国传统市民概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演化的方向? 1 从身份

8、上看,城市居民的首要条件是持有有效的城市户藉。 1) 我国一直采取严格的城 市居民户籍制度;尽管这种限制基本符合实际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表现为一种非常落后的 “身份制 ”残余。 2) 在大部分农业过剩劳动力成功地被截流在小城镇,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3) 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市民概念创新的关键。 2 从地域上看,市民是指居民和生活在市辖区或城区范围内的居民。 1) 那些富裕起来的市民开始在城乡结合部居家置业。 2) 周边地区甚至外省区的大批民涌入城市。 3 从职业上看,市民是指事非农业劳动的职业群体。 1) 城郊结合部出现了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广大区域。 2) 城市周边和

9、外省区农民大量涌入市区从事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 七、 论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 1 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区域空间,特点是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 1) 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4) 城市 与其所在区域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2 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意义): 1) 是城市 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 能促进产生内部的新陈代谢。 3) 是发挥产生中心作用的前提。 4) 是形成地

10、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 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八、 论述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原则? (一)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 确定城市性质,能成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确定城市性质,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 确定城市性质,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二) 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 全局与局部相结合原则。,正确的原则是把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自身的特征及条件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城市性质的准绳和出发点。 2 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诸城市在职能分工上相辅相成,形成区域内社会

11、经济技术优势,取得最佳的城市组合效益。 3 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借以 决定城市性质的条件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些条件可能消失如:矿产资源枯竭、行政中心变动、交通运输条件变化、新技术的出现。 4 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九、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政职能的范围和实现方式,论述中国市政职能的改革和转变? 1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范围,包括 1) 规划职能,以土地规划和区域综合开发计划为主: (1) 英国的城市规划包括制订(划分为机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和执行两个阶段。 (2) 美国的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两个阶段。 (3) 中国城市规划包括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2) 公共服

12、务的职能,是西方国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服务职能(是英国政府迄今最主要的职能)、文化服务职能、交通运输服务职能、产业振兴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日本在这方面比较突出)人力资源服务职能。【联系课文 P209】 2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1) 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 直接经营和控制某些公议事业。 3) 依法规定各种审批、许认可程序,对市民息息相关的事务 进行巡视检查和实时监督。4) 通过政府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5) 委托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3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目标: 1)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基本目标: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

13、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2) 总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3) 具体要求:撤消部分职能;转移部分职能;增加部分职能;强化部分职能。 4 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 1) 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基本要求是:理顺党政关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政企职能分开;下放权力;城市的非权力政治系统应依法积极参加城市管理活动。 2) 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职能,为转变职能提供保证。 3) 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平衡转变。 4) 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有行政命令转变为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等手段,从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转变。 5 市级政府的经济调

14、控的特点: A目的的双向性; B方式的间接性; C手段方法的综 合性;D 范围的有限性; E时效的超前性 十、 论述市政职能的意义 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 政府性质:市政职能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2 职能规模: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 关系:市政职能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物分割的重要依据。 4 改革: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 “三定方案 ”的重要依据,抓好城市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5 绩效:形式职能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政府管理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15、十一、 论述城市规划的原则 1 协调兼顾原则,包括: 1) 城市规划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2)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的原则。 3) 城市建设与国家、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 发展提高原则,具体包括: 1) 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 2) 用科学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水平的原则。 3) 以人为本原则。 3 节约保护原则,具体包括: 1) 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2) 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原则,实质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中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3)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十二、 论述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 1 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

16、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包括两种模式: 1) 绝大多数城市,由市政府的城市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这时城市规划管理局是城市建设委员会的下级机构,优点: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体制的统一领导;缺点:协调解决执行城市规划中矛盾的权威性不够。 2) 在一部分城市,市政府分别设置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城市建设委员会,这时城市规划管理局是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下级机关。 2 市政府其它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 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 吸收多

17、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 人民城市人民建,是 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十三、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 排污管理制度;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被环境部门批准后经项目管理预审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3 三同时制度,指一切新建、改建或扩建的项目,其中的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4 年限治理环境污染制度; 5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6 污染赔偿制度。 7 环境监测制定,包括经常性监测(又称

18、为抽样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主要的形式,是城市政府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基础)、污染源监测(监视性监视)、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8 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9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0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十四、 城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性质 (一)城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 2 城市经济管理的意义 1) 城市经济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分工协作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 2)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城市经济管理是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重要保证。

19、4) 城市经济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是各个经济单位的中心。 3 城市经济管理具有:范围的区域性、内容的综合性、目的的双重性(全局性和局部性) (二) 城市经济管理的性质 P316 展开 城市经济 管理达到性质主要体现在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上(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十五、 论述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目标? 1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是城市政府组织和管理城市城市经济的具体制度、具体方式和具体方法的总和。 2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 1) 按职能分包括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劳动工资管理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等。

20、2) 按组成要素分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构、经济调节结构、经济利益结构、经济组织结 构等。 3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1) 政企职责不分,造成行政化。 2) 条块分割,造成封闭化和分割化。 3) 忽视市场作用,造成单一化。 4)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经济主体丧失内在动力。 5) 排斥非公有制经济,造成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 4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具体要求是: 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2)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 转变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4

21、)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六、 论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内容和根本标志 1 城市住房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住宅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流通管理、分配和消费管理。 2 中国传统城市的住房制度是一种公建、公有、低租的福利供给制根本不符合按老分配原则,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弊端包括: 1) 住房建设投资欠帐太多,城市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 2)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背上沉重的包袱。 3) 刺激了住房需求的过度膨胀。 4) 扭曲了居民的消费结构。 3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市住房

22、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十七、 论述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原则和基本内容 1 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 我国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 度; 2) 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包括 4 点 P424 (1) 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 (2)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管理; (3)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4)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2 城市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

23、户。 2)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3) 积极推进配套制度的改革。 十八、 论述城市社会区的意义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4 点: P391 1 有利于通过社区规范来调解和整合社区中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纠葛。 2 有利于培育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3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 4 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九、 论述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原则和改革方向? 1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 社会转型的 必然要求 2) 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 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

24、革的原则 1)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3) 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 4) 社会保障基金化的原则; 5) 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6)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3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使社会保障事业走向社会化、基金化、 规范化和法制化,基本思路是: 1) 改变所有制的分割局面,逐步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2) 改变由国家和企业 “包 ”的体制,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多元资金来源结构。 3) 改变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逐步实现收现付与预先积累相结合。 4) 改变单纯按部门按部门分别管理的体制,建立既

25、有统一管理机构又有分类分级管理系统的管理体制。 二十、 就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及其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谈谈搞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对策? 1 城 市流动人口是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 2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流动人口规模大、经济流动人口比重高;人口流动周期长;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且流动人口构成日趋多样化。 3 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双重影响 1) 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的经济作用,具体表现在: (1) 流动人口弥补了二、三产业的岗位空缺。 (2) 有力支持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3) 加强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快了城乡经济、社 会一体化的进程。 (4) 活跃了城市市场,增加了城市城市财政收入。 2) 流动人口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1) 加剧了城市基础设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2) 加重了城市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3) 给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4 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 1) 限制了流入与居住时间; 2) 完善法制,依法管理流动人口; 3) 区别对待,分类分片归口管理 。 4) 规定规划,把流动人口纳入规划管理的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