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
2、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2、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
3、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目标导学二 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基本概况:从 605 年起, 陆续
4、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几大流域?1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目标导学三 科举制的创立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
5、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
6、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
7、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4.(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归课
8、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5.(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答案提示: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三、课堂总结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
9、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 1905 年废除,共 1300 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 ;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 、 “中考” ;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板书设计2教学反思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
10、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从唐朝的强
11、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
12、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 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3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 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 教 材 , 合 作 探 究 , 在 唐 太 宗 时 期 , 出 现 贞 观 之 治 的 原 因 。(多媒体
13、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
14、域的统治。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
15、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目标导学二 女皇武则天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 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目标导学三 开元盛世的开创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 ,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 ,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
16、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 ,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 ,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 ,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 6.6 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4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
17、满” 。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 6.6 亿亩(当下的中国为 18 亿亩) ,人均占有达 9 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 亩) 。 2.(多媒体出示问题:)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3.(多媒体出示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18、。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 ,是一位明君。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 ,了解
19、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第 3 课 盛唐气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5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
20、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21、,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
22、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多媒体出示材
23、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多媒体出示材料二人物,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基本情况)读图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答案提示: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6历法、科学技
24、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 两族的友好关系。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 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1.图片展示(唐朝唐朝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
25、会风气的特点?教师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目标导学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1.(多媒体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答案提示: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 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 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3.(多媒体出示问题:通过
26、朗诵,同学们感受到李白诗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答案提示: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4.(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碑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三、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
27、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主要内容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唐与吐蕃的关系。 隋唐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
28、流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29、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 、日本唐人街(下图) )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史料解读(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
30、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 鉴真东渡8(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 世纪 60 年代)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教师指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目标导学三 玄奘西游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
31、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 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2.(多媒体出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3.(多媒体出示问题:玄奘取得了那些历史功绩)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是研 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三、课堂总
32、结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
33、的潮流中。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唐朝有着广博的胸怀,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9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
34、大一统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 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 20 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
35、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3、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 15 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
36、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 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目标导学二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 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 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