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中国传统教育与科技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 尽心上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说文解字 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 ”; “育,养子使作善也 ”, 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一、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和标准。 三代 :使贵族子弟学习管理国家、参与作战的本领。 秦汉之后 : “明人伦 ”,即学会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为维护专制集权社会培养统治人才。孟子说: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 大学 发挥了儒家的教育目的论,提出了三个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
2、于至善)和 八个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教育目的。 2000多年来,儒家的这一教育目的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的任务就是 为统治阶级培养修齐治平的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 商 :习礼(学习祭祀和乐歌)和习武(习射) 西周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兴盛,各派教学内容极不相同。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程树德的 论语集释 对此却作了十分贴切的解释: “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也。文者,诗书六艺之文,所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盖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能行,知之固将以行之也,故进之于行。既知之又能行
3、之矣,然存心之未实,则知或务于夸博,而行或出于矫伪,故又进之以忠信。忠发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谓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天下固有存心忠实,而于事物未能尽循而无违者,故又以信终之。至于信,则事事皆得其实而用无不当矣。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有此四节也。 ” 宋代书院 兴起后传授理学,注重义理阐发。 元明清时期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程朱理学,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必修科目。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儒经 。二、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和自然秉性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君子之所以教
4、者五:有如时雨化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由博返约中,博是宽广,约是简要。意为博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之后归纳起来,得其要领,取其精粹。 孔子说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孟子说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返说约也 ”,又说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