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中 国农村社区的发展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农村政策与农村政策1.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2.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3.城乡统筹视野中的农村政策城乡统筹视野中的农村政策 社区社区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层结构,包含着 “社 ”和 “区 ”的双重含义,它既是居民自治性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也是居民生活在其中的地域环境。农村社区一般是指自然村。农村社区u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u 农村社区(自然村与行政村)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
2、体。u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概况经济 体制 土地制度 社会管理 社会分化 社会流 动 社区 组织 公共 权 力建国以前官僚 资 本资 本主 义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县 保甲士 绅 、宗族大 户村民官僚、地主、富 农 ;中 农 和下中农 ;贫农 和雇 农人口流 动频繁;社会流动 机会多;阶层 流 动 性强家族 /宗族、庙 会、民 间团 体以及会道门组织宗族 /家族 /乡绅土改及合作化后;人民公社时 期计 划 经济;农 村土地集体所有农 民土地私有制 转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公社 生产 大 队 生 产队 -
3、社员非 层 化( 经济 收入和 职业 角度)有 层 化(政治待遇有差别 )人口流 动 基本停滞;社会流 动 机会极少; 阶层流 动 停滞。党支部、 贫协、共青 团 、 妇联 、民兵干部(党支部、 队委会、 贫协 )改革开放后市 场经济(集体 /个体 /混合 经济 所有制)集体土地联产 承包(家庭分散和集体统 一双 层经营 )乡 政村治( 乡镇 人民政府;村民自治委 员 会)多种社会 阶层 ;多种利益群体;多种人口构成人口流 动频 繁;社会流 动 机会增加; 阶层流 动 性弱。 党支部、村委会、 团 支部、妇 女小 组 、农 技 协 、 经济 合作社、其他民 间组织村干部 +宗族 /能人 +村民
4、 =权 力博弈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u 第一产业的生产是社区的主要经济功能;u 组织结构、经济结构较城市简单;u 人口同质性强,人口密度和流动性比城市低;u 社区成员交往密切 ,心理归属和文化认同较为一致;u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u 家庭的影响和作用较强;u 社区服务及其设施基本依靠自身建设,很少获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u在中国近年来的社区发展中 ,农村与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是因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背景。u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 2004年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u目前国家的社区政策一般
5、是对城市社区而言;针对农村社区的政策则包含在农村政策内。城乡二元结构下整个政策取向是偏重城市 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单位优先 。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 有调查称 : 从财政、参政、税赋、就业、户籍、教育、迁徙、医疗、保险赔偿、贷款、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宅等方面看,中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至少有 14处不一样。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社会管理体制,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为什么关注三农问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重农的传统。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农业是中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 农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和劳动力所在地、资
6、源所在地和产业所在地( 2000年以前)。改革开放为什么从农村开始?文革后期的中国,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农村尤其严重。安徽农民 “ 包产到户 ” 的创举和安徽省委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的体制创新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1977年安徽全省 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 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 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 60元, 40元以下的约占 25%。中共中央关于农村问题的 “ 一号文件 ” 1982年 “ 一号文件 ” 明确指出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 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 。 1983年 “ 一号文件 ”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4年 “ 一号文件 ”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1985年 “ 一号文件 ” 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1986年 “ 一号文件 ” 肯定了农村改革方针政策,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