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课本第 2 页小标题 2: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二、关于法国学者杜尔克海姆和德国学者韦伯:被公认为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他们是同时代人,生活在近邻的两个国家,研究同一个主题,却彼此不知晓。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取向角度等方面,各有特色,风格迥异,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宗教社会学领域的两大不同流派。杜尔克海姆的贡献他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著述甚丰。宗教是他一直关心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学术生涯的晚期,他的研究重心完全转向了宗教方面。1899 年,他出版了宗教社会学领域里的第一部著作宗教现象的界说 。他在 1898 年就曾第一次使用过“ 宗教社会学” 这个术语。他第一次明确地把
2、宗教看作是“社会性特征特别突出的东西”。专家们认为:宗教现象的界说标志着专门意义上的“宗教社会学”历史的开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由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涉及与社会道德力量的一致性,宗教学必须研究控制信仰者的各种社会力量以及唤起宗教情感,确定其表现形式并反过来影响这些情感的存在条件。1912 年,杜尔克海姆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为宗教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第一,什么是宗教。他认为,宗教是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实践的统一体。他对宗教定义的特点是:宗教把世上的东西分为神圣与世俗。第二,宗教产生于集体生活。杜尔克海姆认为:宗教信仰、仪式活动、神圣物等,都是在集体中产生,并被再
3、创造的。第三,宗教是表现社会实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杜氏这里,宗教成了对社会的理解,是解释社会的钥匙。宗教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神圣化和象征化。于是,本来只是一种动物或植物的图腾,本来只是一块布或符号的旗帜,就成了“氏族整合的标志” ,成了氏族全体成员产生共识的中介。第四,关于宗教功能的论述。杜氏对宗教社会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他分析了宗教在集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杜氏认为:宗教是社会的象征,宗教的基础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决定了一切宗教的行为和表象。宗教不仅使人感到社会实体的存在,更主要的是,它是将个人附属于社会的纽带,它不断地创造并再造着集体,因而也就维持了社会生活,使社会一体化。“一个社会完全有必
4、要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的观念,要求人们忘却自身的利益,作它的侍从,驱使人们在贫困、不便、牺牲中服从它。没有这些,社会生活将不可能。 ”杜氏对宗教功能的分析,成为宗教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先声,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杜尔克海姆认为:宗教注定的命运是重建自身,而不是消亡。如果说杜尔克海姆延续了孔德的“社会静力学”路线,关注的是宗教对于社会整合、统一的作用,那么韦伯遵循的可以说是孔德的“社会动力学”路线,他的兴趣在于宗教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韦伯的贡献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4-1905)一书里,韦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
5、量;这种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因此,韦伯不去研究宗教的本质,而是把“特定类型的社会行动的条件和后果”作为研究任务,仅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把特定的宗教当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来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教义和伦理,考察它们与信仰者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韦伯关注的宗教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行为的影响;第二,群体的形成对宗教观念所产生的影响;第三,对东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探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概念是“社会行为” :以目的、态度为核心的行为趋向。韦伯认
6、为:在诸多社会行为中,经济行为最重要,而人们的经济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被宗教决定的。于是,宗教成了韦伯研究社会行为的钥匙。三、杜尔克海姆第一次使用“宗教社会学”概念。他于 1898 年在其主编的社会学年鉴上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课本第 10 页宗教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四、从宗教信仰的客体对象(神)的意义上来理解宗教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无限者、无限的存在物、绝对者、永恒者、至高无上者、精灵实体、超越时空者、超自然的存在,等等。比如,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反杜林论)俄国著名宗教哲学家
7、索洛维约夫(1854-1900)的定义是:“一般地和抽象地说,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原则和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中心之间的一种联系。 ”五、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和宗教定义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非难:这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不是宗教所特有,比如,失落感和寻求解脱感,不仅仅存在于宗教里,而且也存在于哲学、文学和艺术里,因此个人感觉和意识不是宗教所独有的本质。马克思的这句话不是宗教的科学定义,而只是对宗教的一个方面的说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个人宗教”:以个人的宗教体验为本质;“制度宗教”:以神学信条和教会制度为根本。前
8、者更为根本。因为以教会为基础的制度宗教一经成立就变成因袭相承的传统,可是每个教会的创立者的力量,最初都是由教会创立者个人直接与神感通的宗教经验而来的。因此个人的宗教体验是宗教中最先起、最根本的因素。他对宗教的定义是: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1984 年版,上册,30 页)六、从宗教的社会功能来理解宗教的本质。杜克海姆:宗教是“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行为体系,这些信仰和行为与神圣的事物,即被划分出来归入禁忌的东西有关,它把所有信奉者团结到一个称为教会的单一的道德共同体之中。”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的定义
9、:宗教是“人民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为的体系。 ”马克思的论断:“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出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在这个论断后,马克思接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列宁把马克思这句名言视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10、。因此,不少中国学者把这一“鸦片” 命题看作宗教的本质,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看作是其对宗教的定义。“鸦片之争”。七、有的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宗教。美国宗教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他强调,人类文化成果所体现的一切,就其内涵来说都是宗教的。宗教构成一切文化的内部意义,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表现形式。他说:“正如文化在实质上是宗教,宗教在表现形式上则为文化。 ”具体参见课本第 252 页内容。八、宗教的两大特征1信仰和崇拜一种或多种无法证明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即神。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陀;道教的玉皇大帝等。 神是宇宙的主
11、宰、全能、全知、全在,力量无穷,支配自然和社会。2相信灵魂不灭和彼岸世界,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尚存在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火狱等。宗教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1神和人;2灵魂和肉体;3天堂和地狱;4生和死的关系,等等九、吕大吉先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类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宗教的内在因素有两部分: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宗教学通论新编,
12、76 页)实际上这是宗教的四个层次,从内到外依次为: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各种神性的观念,转世观念等等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依赖感、敬畏感、惊异感、与神合一的神秘感等。3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巫术、禁忌、献祭、礼拜,祷告等。4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如教会,寺院,僧团等。十、宗教按照地理学分类可分为:1近东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其他出现在近东地区的古代宗教;2远东宗教: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各种宗教,如儒教、道教、大乘佛教和神道教;3印度宗教:包括早期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小乘佛教以及由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而在东南亚地区兴起的其他宗教;4非洲宗教和非洲
13、部落的宗教崇拜(埃及除外,一般认为埃及宗教属于古代近东宗教)5美洲宗教:包括南北美洲印第安土著民族的各种宗教;6大洋州宗教:即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土著民族的宗教;7古代希腊、罗马宗教以及受其影响的各古典宗教。十一、信教的自然因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信教的外部力量主要体现在自然因素。1、地震,风灾,水灾,旱灾,海啸,火山爆发,天然火灾,等等。特别是洪水、台风和干旱。2、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生活或从事一些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而易发生危险事故的行业(如航海、捕鱼、采矿等)的人们,由于容易遭受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不测事件,经常生活
14、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因此,为了求平安、祈丰收、消灾避祸,更容易皈依宗教,从中寻求神佑和精神慰藉。3、即使科学技术进步了,也无法揭开自然界里的全部秘密和谜。比如在宇宙科学、原子科学和生命科学里,还有许多谜。至少无法令人信服地推翻:创世论、轮回说等。十二、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物质经济上的贫困,科学文化的不发达,是人们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社会根源。1、当今社会,文化贫乏是宗教的最直接的社会根源。2、衣、食、住、行:受到各种限制,给人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个压力,人们往往求助于宗教。3、社会进步中的矛盾,障碍,困难;以及社会不平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如意,不完美,不幸
15、,等等。结果:失望、绝望。为了缓解,人们便求助于宗教。其实,人对社会的不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欲望(贪欲)导致的。十三、家庭的宗教文化背景是皈依宗教的重要因素。比如,当今中国天主教家庭的子女,大多皈依天主教。家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传统的宗教家庭还有: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宗教,成为文化积淀,对非宗教信徒产生重要影响。到西方去的中国人在宗教环境力很容易皈依宗教。宗教遍及人生所有阶段和领域:出生、命名、成年、结婚、死亡等等。宗教的精神功能,道德功能宗教经典、建筑、音乐、绘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浓厚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化氛围。风俗,
16、习惯,节日,饮食等,都影响着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十四、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心理因素:人的情感需求,精神需要,均表现为一定的心理过程。一旦有了需要,便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状态:紧张、恐惧、孤独、空虚、压抑、苦闷等等。中国有句古话:人到无求品自高。特别是当人遇到不幸时:失学、失业、失恋、事业不顺、人际关系不如意、意外事故、严重疾病、亲人亡故,等等。心理困惑。爱的需求:温暖、友谊、理解、同情、安慰、共鸣、援助、怜悯、抚慰等等。这时,人的心弦最容易被拨动。而各种宗教都宣传博爱、普度众生、灵魂拯救,这很符合处在这种心态的人的需求。特别是生活漂泊不定,遭遇坎坷等。人的特殊心理感受:负罪感,羞耻感,自责,内疚,苦
17、闷,彷徨,迷惘,这一切都是心理不平衡,二宗教使人重新获得心理平衡。十五、信徒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神的观念;神性的观念1灵魂的观念产生:死亡(睡眠、出神、疾病等)现象;梦境2神的观念神的本性:超然、绝对、无限、永恒、唯一、独在、本源、终极、本体、实在、真有、全在、全知、全能、全善,等等。神灵观念的主要类型1)自然神:太阳,月亮,星辰,山川,2)氏族神:图腾,祖先崇拜3)职能神:4)高位神或之上神5)绝对唯一神: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信奉绝对唯一的神。3神性的观念天命观:神灵是如何支配自然界和人间生活的呢?神意、天命。神性的观念:人性与神性十六、信徒的宗教情感情感: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对于所
18、接触到的事物绝对不会无动于衷。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悔恨,亲人亡故的悲痛,身处险境的恐惧,这些心理状态,就是人们在接触客观世界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Feeling)或分情绪(Emotion) 。我国有七情说:喜、怒、哀、乐、悲、恐、惊。情操(Sentiment):是指求知、审美、道德、宗教等四种复杂的、高层次的社会情感。这是部分心理学家的看法。费尔巴哈说:“宗教只生根于热情、感情之中。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下,页464,商务,1984)定义 1):宗教情感是指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不真实的体验,它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熏陶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19、(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 ,143 页)定义 2):所谓宗教情感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神性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 ,223 页)1)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2)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3)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4)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和羞耻感5)神圣感6)感恩之情7)对与神灵交往的神秘感8)爱的情感十七、1巫术巫术(magi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巫术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因此,巫术的性质是:第一,巫术建立在经验不可证实的信仰之上;第二,巫术企图控制现
20、实事物,是一种准宗教行为。巫术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对生存环境进行控制。巫术的仪式表演形式:象征性的歌舞,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或咒语。巫术的要素巫师、仪式、咒语、情境巫术的功能1)巫术是一种心理慰籍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具有调节功能。2)巫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对人的行为具有组织功能。2宗教禁忌禁忌: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忌讳的意思。宗教禁忌: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神秘的异己力量和神圣的宗教对象的一种宗教行为。禁忌与巫术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宗教禁忌的种类有两种分类原则第一种分类原则:按照神圣事物的种类来划分禁忌的种类。1)关于神圣实体的禁忌:属于神圣实体者有神灵、超自然巫术力,以及各种精灵
21、、鬼灵、妖怪等;2)关于具有超自然神力和神性的人或自然物的禁忌:如原始社会的首领、祭司、巫师、国家形成后的君主,奇形怪状的事物,图腾物以及作为神灵象征的偶像等;3)关于神圣地点的禁忌:如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圣殿、寺庙、宗教发端的圣地,等等,都被信仰者视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有相应的禁忌规定。许多宗教都规定其信徒在进入圣地前要禁食、斋戒、禁欲、净身等;4)关于神圣时间的禁忌,与人类生活密切有关的季节转变的关键时刻,个人生命成长的转变时刻(如出生、剃发、命名、成人、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生产期、结婚、死亡) ,神圣人物的诞辰和忌日,等等,都被认为是与其他时节不同的神圣时间,在不同时间都
22、规定相应的禁戒和仪式活动。第二种分类原则:按照禁忌规定本身的表现形式或物质手段,可以把禁忌分为,1)语言禁忌2)行为禁忌或作业禁忌3)饮食禁忌一般情况下规定,什么可吃,什么不可吃。比如,图腾民族一般都规定不可吃被尊为图腾的动植物,除非经过特定的宗教法术仪式。宗教禁忌的功能1)强化神圣之物2)通过禁忌获得神秘的宗教体验3)禁忌的社会作用十八、献祭与祈祷献祭与祈祷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人与神进行交际和交通的方式,表现了人对神的感情和态度。宗教情感:依赖感和敬畏感。有所依赖,就有所祈求;有所敬畏,就有所屈服,屈服于神灵的行为和言词。祈求的方式可以是奉献礼品,换取神的帮助,可以是阿谀奉承求其慈悲,也可以
23、是卑躬屈节求其怜悯,等等。这些常见于宗教生活中的现象就是献祭和祈祷。所以,献祭和祈祷就是对神灵依赖感和敬畏感等宗教感情的行为表现。信仰者通过这样的宗教行为与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打交道,求得神的帮助来达到和满足自己的目的和需求。1)献祭:就是用物质性的供品来换取神灵的帮助和恩赐。费尔巴哈关于献祭说道:“宗教的整个本质表现并集中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恐惧、怀疑、对后果及对未来的无把握,对于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责,而献祭的结果,目的则是自我感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自由和幸福。 ”(宗教的本质 ,页 39)当然,这里的自由和幸福有虚幻的成分,因为它们是主观的感受。2)祈祷:是以通过语言形
24、式和身体动作表达意识的方式崇拜神圣对象的祭祀行为。祈祷并不要求供奉祭品,它主要采用精神性的仪式行为与神相通,是靠对自己的观念与情感的语言表达和动作展示来讨好神灵的。不过,在现实的宗教生活中,祈祷与献祭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祈祷作为一种仪式行为,也是规范化的,既有语言上的规范化,也有祈祷动作上的规范化。各类宗教在祈祷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祈祷行为包括四种方式:口诵:即念、读、讲、唱各种经文诗歌;口祷:即用语言口头表达自己的心愿;手祷:即用手势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愿;示敬:即以身体动作向神灵表示敬意。献祭与祈祷的种类1献祭的种类献祭行为有三个主要构成因素:一是献祭的对象(神) ,二是献祭的主体(人) ,
25、三是献祭的供品。因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献祭行为进行分类。1)按照献祭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有灵者皆祭;犹太教信奉耶和华为惟一上帝,于是反对祭祀别的神;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是尊天、敬祖、拜鬼神。因为中国人相信,天神干预人事;祖宗父母为生命之本,死后灵魂不灭;鬼神掌管日月风雨,治理山川。因此,必需向天地、鬼神、祖宗表示敬拜之情,借以求福、消灾,所以中国古代的祭祀分为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宗三类。2)就献祭主体人来看,一般宗教的献祭方式差别不大,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信徒都是平等的,尽管统治阶级,比如国王,有自己单独的,豪华的献祭场所。这一点在中国宗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天子
26、可以祭祀百神,行七种祭祀;诸侯、大夫递减,庶民仅为一家之主,只可以祭祀户神和或灶神。3)按照祭品分,献祭可分为素祭、荤祭和人祭。素祭荤祭人祭2祈祷的种类宗教学者就祈祷词的目的、内容和祈祷行为的表现形式,把祈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祈求:求神赐福,实现祈求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欲求;2)忏悔:向神承认自己有罪,借以表示对神的坚定信仰,并求得神的宽恕与赐福。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强调忏悔的意义,认为是个人得救的第一步,忏悔是基督教圣礼中的七件圣事之一。按照佛教的教规,僧侣每月应有两次在佛陀和僧众面前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3)代祷:耶稣在十字架上还替行刑的刽子手向上帝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路加福音 23:34)司提反在殉难时也重复耶稣那句“代祷词” 。4)礼拜或崇拜5)与神合一的祈祷:各种宗教神秘主义派别一般都强调通过崇拜性的祈祷与神进行交通。在祈祷中获得与神直接会话,以至与神合一的神秘经验。从科学上看,这是一种心理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