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第一次转变,是从 “不讲 “到 “满堂讲 “的转变。从 “满堂讲 “到 “精讲多练 “的第二次转变。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新绛中学 洋思中学的颠覆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江苏洋思中学在教学关系变革上更进一步。这是一所 1980年建校的农村初中,两年后就面临倒闭的尴尬,学生厌学、辍学、转学现象极为严重,家长、社会的意见很大。学校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死教书,课堂存在严重的 “低效、无效、负效 “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要求 “当堂完成作业,且时间不得低于 15分钟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提出 “学生课堂自学时间不得低于 15分钟,教师讲课不得超过 15
2、分钟,学生课堂作业不少于 15分钟 “,初步形成了 “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堂讲解、当堂完成作业 “的教学策略;再之后,学校提出 “取消课前预习、课上学生先独立学习、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当堂完成作业 “的改革举措。 上世纪 90年代初,洋思中学形成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课堂教学雏形,随后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细化研究,出台了 洋思式初中教学评估标准(试行) 。至此,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基本成型。 与 “尝试教学法 “相比较,洋思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对课堂教学流程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学习时间给出严格规定;第二,引入 “生教 “环节,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帮
3、互学。 这样,学生的 “学 “就不只是独立学习,还包括彼此间的相互学习,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策略地引导 “生教 “,进一步丰富了 “教 “与 “学 “的内涵; 第三,构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配套制度: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分表、教学质量承包责任制、教学中的 “十不 “等。 其中 “十不 “是指:不布置课前预习、不进行课始复习、不课始讲解题旨、不轻易提示 这些规定很具体,一反传统课堂教学常规,操作性很强,确保改革举措能在常态课堂有效落实。 洋思中学 的改革,无疑是给传统课堂开出的一剂猛药,在当时起到了“颠覆课堂 “的疗效。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其虽有批评,但主要集中在模式化上。不过它所产生的影响是
4、客观存在的。 说到本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能不提 杜郎口中学 。这所地处山东省茌平县的农村学校,最初的改革也是因为学校教学效率低下,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杜郎口中学以课堂时间为改革突破口,经历过“0+45“(教师不讲,把课堂时间彻底还给学生)、“10+35“(教师讲授辅导控制在 10分钟以内)等模式。 2005年学校总结提炼出 “三三六 “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板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后来针对 “三三六 “自主学习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又进行了改进,形成 “导学 -互助 -探究 -展示 -总
5、结 “的自主学习模式。学校还组织开展全体教师过关课活动,推进 “一谈二警三停 “的管理机制,奖优罚劣,激励大多数,强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998 2003 2009 - 2012 2012年 10月 25日,杜郎口中学举办了 “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 ”,会上分享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成果并研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杜郎口 ”,一所学校、一个课改符号、一种教育观,大名鼎鼎又极度敏感。它 曾经改造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创造出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导学案 ,这是一大创举,也是一大贡献。如今,它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全校取消导学案。 导学案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它引导课堂教学从 “教中心 ”向 “学中心 ”过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本意、课堂的方式、课堂的目的、课堂的走向、课堂的主旨、课堂的状态、课堂的价值、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促进人的发展。1.设计思路教案化。2.知识习题化。3.学习设计的共性化。导学案的取消,代表着彻底瓦解教师用 “导学案 ”对学生思维的隐性控制,真正实现 “学生主体化 ”学习课堂的愿景。p强化三种意识学生意识学科意识目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