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2623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 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 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

2、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 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 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

3、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 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

4、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 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

5、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2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社会

6、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障碍”、“

7、传播隔阂”? 答:“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5.传播学的定义及任务是什么?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其任务是: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 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

8、全发展。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答: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是指以信息为媒介,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太大差异。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 服以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交往关系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

9、的。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这一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 2.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答:(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人类的精神生 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 2)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

10、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 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 1)马: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3 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 2) 马: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

11、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属于一种生产,因此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 相关的。 行: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 3) 马: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这一产品在现代社会表述为信息。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意识形态等相联系。 行: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原因。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需要坚持几项原则? 答: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学中,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

12、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 。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去除糟粕。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媳妇传播学理论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缺乏说服力,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国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动物 传播与人类传播的区别是什么? 答: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

13、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从传播学的角度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而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 劳动。作为人类 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劳动促进社会成员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而劳动

14、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最终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3.人类语言具有哪五个特点? 答: 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4.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答:人类语言的特性有: 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不仅能表述现在,还能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表述眼前的事物,还能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 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述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

15、有任何限制。 具有发音的经济性。能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创造新词语、新概念等,并能将声音语4 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 符号加以记录和保存。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

16、化和发展的进程。局限性:只能在近距离传递和交流;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 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局限性: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属于特权阶级。 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电脑诞生。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2.人类

17、传播的第一套 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答:文字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天体外化符号系统。其产生的重要意义有: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总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使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在统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

18、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答:( 1)中国印刷术发明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 2)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15 世纪 40 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改装成功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 新纪元,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下,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

19、的角色。不仅如此,印刷事业也日益成长为规模宏大的产业,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答: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卫星通信技术、卫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大面积、远距离的实时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现实,突破了空间和速度的距离。 形成了人类体外 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使人类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20、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则进一步推动着人类迈入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崭新阶段。 5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 信息传播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的极大丰富和

21、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 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2.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答: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媒介系统分为以下三类: (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包括口语和非语言符号等,是有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这类系统中,信息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传受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3.什么是

22、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答:信息社会是指信息 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有: 社会经济的 主体 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 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 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 贸易 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 的过程,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

23、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统合到数字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的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简述 符号的定义。 答: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 X 和事物 Y 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事物 X

24、 便是事物 Y的符号, Y 便是 X 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提出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意指。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及其相关要素 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代表事物的形式(媒介关联物) 被符号指涉的对象(对象关联物) 对符号的意义解释(解释关联物) 说明了: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符号在形式上可以

25、独立存在 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 郭庆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 +2.信号具有哪些特点? 答: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 信号。 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3.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答:( 1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 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 3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26、( 4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与其对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答: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成为副语言,如声音高低、速度快慢等,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 用,它们也有自己的意义。 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等,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传播语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化、活动化、程序化、仪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等。具有象征性和体系性的特点。 5.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传播活动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反馈过程是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传达功能:作为

27、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间和空 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过程,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思考本身就是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意义是人堆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认识、价值、观念等。在人类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 ,实质上也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

28、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产生: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 从诗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 解的意义。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易发生变化,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在小范围使用

29、的。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为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从符号学角度,分为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后者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答:符号是人们交流意义的基本手段,但是符号所传达的意 义并不总是很清晰,有时甚至很模糊,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比如“水果”一词,从典型的水果到不太典型的水果,其包容的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很多人不易分清。

30、一些新出现的词语和流行语的意义也存在暧昧性。第二,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7 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这种障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还能积极利用这种特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4.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 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答: 情境意义: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语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

31、意义产生制约。 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或介入进来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等。 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通过从事符号化操作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是其意义并不总 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原因有:一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会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二是每个人根据个人不同的经验、经历和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因此得到的意义会产生差异。 +5.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那为什么说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

32、义? 答: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 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情境意义是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而时间、地点等情境符号所携带的意义会对符号文本系统的意义产生影响,并对传播效果形式制约。 因此,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个命题不矛盾,相

33、反,它正说明了人类符号和意义活动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1.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答: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转化成第二层意义(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这种类似性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约定性。象征行为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 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在许多场合,

34、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包含着肯定或否定、称颂或批判的成分。 2.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答 :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而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 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

35、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8 +3.什么是象征性互动理论? 答: 创始: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1934) 发展: 60 年代后布鲁默等。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

36、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三个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4.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互动传播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

37、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 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5.简述米德的“主我”( I)和“客我”( ME)理论。 答:米德认为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我“主我”与“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或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

38、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6.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 答:美国文化 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文化是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只是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强调了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通过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文化的象征化已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消费、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与娱乐的各个领域,都 充满了

39、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参与信息的生产与发展,比如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和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另一方面,象征符的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 成要素? 答: 传播者: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是个人、

40、群体或组织。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结的纽带。 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拉斯韦尔的“ 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9 答 : 1948 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 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

41、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条思路形成的。 缺陷: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此这一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3.简述香农 韦弗模式。 答: 1949 年,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学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意义:这一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将信息科技引入传播学领域;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42、 缺陷:由于此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因此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4.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 答: 1954 年,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循环模式”。 内容: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循环,相互作用。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 意义: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缺陷:把传播双方放在

43、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不符合社会传播的现实;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 +5.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答: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媒体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评价: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6.徳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答:在香农 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

44、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有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节因素的复杂性。 7.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 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 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 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结构特点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和形式上的链式连结,而各要素、各环节也有各自的

45、深层结构。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1.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 1959 年,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 意义:一: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播双方都是一个个体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是 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其他环境保持相互作用。 二:社会传播系统的各个类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个10 传播过程既受内部机制的制约,也受外部环

46、境和条件的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答:德国学者马莱兹克 1963 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影响和 制约传播者、受传者和媒介与讯息的因素。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不能妄下结论。 3.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

47、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他们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称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4.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答: 1970 年田中义久提出“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他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是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

48、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 结构的体现。 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属于人际传播:双方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是他们的精神交往纽带。属于大众传播:传播者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5.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答: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 神生产的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信息资源、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