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43197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基于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研究,指出应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相互关联的机构组织组成的创新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的三种模式。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政府研发资助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活动成本。弥补单个企业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不足。最后从新的视角提出应建立和完善国家整体知识产权战略,以提升我国企业创新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6004805 一、引言 2012 年 7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

2、告,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加强及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市场贸易条件的新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也迫在眉睫,也就是要在继续推进科教兴国、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努力把以“神舟上天” 、 “蛟龙下海”为代表已经并将继续涌现的诸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推动力。为了使长期在低位徘徊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有显著提高,需要从压低要素成本以实现要素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笔者认为,作为技术追赶型国家,中国在某些方面

3、尽管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追赶经验,但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上许多追赶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创新人才的量与质、创新资源的分布及管理体制等。同时,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孤立的战略,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一战略必须与中国成功实施、正在实施或者正在加以调整的其他各项战略相匹配,包括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四化同步等,再加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国情、道路和目标都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国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中国特

4、色的创新方向 技术追赶战略能够取得成功,创新方向是关键,如果亦步亦趋地沿着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向走,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节约创新成本、节省创新时间,但创新收益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如果技术领先国家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正常实施技术优势一竞争优势一技术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维持战略,追赶就很难实现。但是,技术领先国家很难作出放弃已经占据创新优势的方向而在新的方向上重新起步的抉择,这种创新上的“路径依赖”就成为技术追赶战略实施成功的机会。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着眼未来,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是人本化、生态化和信息化。 (一)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是人本化 人本化兼具目的性和工具性,正如

5、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并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创新方向上的人本化,一方面要通过创新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要,树立“中国制造”的优良声誉。另一方面要与就业优先战略相匹配,通过创新实现从劳动密集向智力密集的跨越,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智造” ,并达到增加劳动者收入、启动内需、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增长、增进福利的目的。 (二)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是生态化 传统的技术创新是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以服务于市场竞争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其破坏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有目共睹。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和时代发展的潮流,

6、是发展的“道德制高点” 。创新必须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同时,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绿色技术壁垒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绿色技术又是必需的通行证。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向包括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生态化和立足于清洁生产方式的生产工艺生态化两个层面,在区域、产业层面和企业内部共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环境友好。 (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是信息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八大又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确实,信息技术

7、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力毋庸置疑。仅从最庞大的数字产品使用人群和最庞大的传统产业来看,中国推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在创新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分享创新信息、节约创新资源、缩短创新周期、推进协同创新。信息化的创新方向是进行开放性创新的前提条件,而开放性创新对于中国这个“一国两制”的国家以及在推动两岸创新合作方面又有特别的意义,在这方面,宝洁公司有典型的成功案例。宝洁公司设置了“外部创新主管”这个职位和创建了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创新侦察员队伍,借助复杂的搜索工具以“大海捞针”的方式,找到对公司有利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专家学者;宝

8、洁还于 2001 年与专门为客户获取外部技术牵线搭桥的 Nine Sigma 公司合作,使 50 多万名独立发明家成为宝洁的创新服务提供商;宝洁还加入了 InnoC,该网站吸引了全球 175 个国家的 11 万名生物学家、化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都可以帮助宝洁解决遇到的问题。宝洁还与礼来公司一起创办 YourE,连接起已经退休的科学家,让他们提供相关的咨询。 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模式 创新驱动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来实现,仅仅依靠企业创新来提升国家创新水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础的创新驱动战略,正如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 2012 年 10 月 31 日第一届

9、“开放性创新”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所指出的:“只有举全国之力,俄罗斯的创新发展计划才能顺利实施。上世纪和本世纪初建立创新经济体的大多数成功案例表明,只有政府、商界和国家最优秀的头脑通力合作,创新计划才能得以实施。 ”李斯特(1941)所言一国竞争力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独立主权,二是先进的工业生产力。通过知识的社会化来推动经济转型。研究机构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模式通过交流、分享、交换以及各类分工协作等活动“外溢”出去;产学研一体化的集群化模式是吸收、利用和转换知识“溢出” ;更多的企业、个人和社会机构通过研究机构知识的“外溢”共享新技术成果。学界研究发现政府、金融、法律、文化等要素也是影响创新的重

10、要因素,因此企业层面的技术应当提升到国家层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OECD 组织(1997)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一组独特的机构,联合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根据政府的创新政策的框架,进行知识的创造、储存和转移;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柳卸林(200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应急项目研究中提出中国应当建立国家、产业、企业和个人四个层次的复杂系统国家创新体系。基于此,笔者认为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应当重视“国家专有因素” ,构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多层次的科技创新驱动,提出了三种创新驱动模式:基于国家层次的创新要素驱动模式,基于产业层次的聚集创新驱动模式,基于企业和个人的市

11、场需求驱动模式。(一)创新要素驱动模式 创新要素驱动依赖于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是创新趋动模式第一阶段(见图 1) 。建立以国家为主导,以国有科研机构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核心,属于国家战略层的创新驱动,由原始的技术投入转化为创新科技成果。 根据 Freeman(1987)在研究日本成功经验时提出了“日本模式” ,指出日本运用国家创新系统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培育和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其实质是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聚发展的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部署中,政府发挥着战略性、外部性以及关键性的作用。尹政平

12、(2012)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和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主导作用有很大关系。政府主导的创新要素驱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始性创新、战略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对于私人企业而言,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对这些创新方面进行投入。对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对突破性创新系统的持续、密集投入。这种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引擎,更反映这些领域的科教发达程度。如果重视和培育这些领域的人力资本,就必将对这些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加强知识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制度上为知识的获取、生产以及交易分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运用国家

13、创新系统,建立陆海空三军定位导航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 ,为了减少对美国 GPS 系统的依赖,决定发展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目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 )完成了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验证试验,成为继 GPS、GLONASS 之后,能够独立提供服务的三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尽管“北斗”还处于成长期,正在从以军用为目标的单一授权服务逐步转向民用开放服务,实现应用覆盖水利电力、海洋渔业、交通运输、国土测绘、气象预测、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领域,对我国而言,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聚集创新驱动 聚集创新驱动也称为中端驱动(见图 2) ,这种驱动路

14、径是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强调研发成果的产业化。通过引进和转化,为整个行业取得更好绩效的科技成果经济转化过程,即通过商业化运作模式,获得经济效益。索洛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述评指出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应”的经济增长。这种驱动方式的创新源来自于要素创新,但相比要素驱动而言,对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化等创新方面的资源禀赋要求降低。这种驱动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互动,以达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聚集效用。这种聚集创新驱动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突出强调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搭建后续创新的共享创新平台。这种驱动

15、的特点是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聚集创新驱动源于创新前端的创新要素,服务于国家战略性目标,因此突破性技术创新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聚集创新驱动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本着利用技术溢出、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等外部规模经济来确定产业区域。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辐射全球,并反映一国竞争实力。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因而是我国新兴产业聚集创新驱动的主要类型。我国的“北斗”目前正处于转型于专业应用阶段,即民用领域的产业化,这一阶段属于聚集创新驱动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韧指出中国虽然成功拥有“北斗”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但在民用领域并不充分,造成上述原因的是该系统的

16、终端设备,因为目前的有源定位体制决定了该用户终端能收能发,而系统用户终端关键元器件成本高,用户难以接受,而研制开发滞后,达不到应用需求。应当通过国家政策支持,组织有基础的部门联合攻关,扭转创新成果转化困局。 (三)市场需求驱动 市场需求驱动是创新驱动路径后段,指高科技产业化后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企业通过知识“外溢” ,将国家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将自身的资源与技术优势与市场机会结合,从而捕获商机。这一阶段相比聚集创新驱动而言,更少地依赖科研、教育等基础设施的约束,更多地依赖新兴市场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当然,这一阶段也有企业通过“蛙跳”成为行业科技

17、创新领先者。市场需求驱动要求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比如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程度、市场竞争状况等。各个企业培养自身能力,敏锐地对市场反应作出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的动态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市场需求驱动要求企业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使得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包括消费者需求、出口和政府采购。 这一阶段,创新的动力源于市场需求,企业主要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为重点,基础研发经费相比前面两个阶段要低得多,而引进、购买经费则占据总销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处在价值链的底部,应加大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仍以北斗导航市场发展为例,国内相关企业已经

18、着手从事“北斗”的应用终端的研发,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产业研究中心卫星导航事业部总经理表示,目前中国卫星市场规模是 1000 亿元,2015 年将达到 2000 亿元,2020 年将会是 4000 亿元。 “北斗”的发展将形成基础产品(导航天线、终端芯片、板卡、导航地图等) 、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三大产业链,先进入该行业企业通过先拿到大订单的企业具有先占优势,能在产业发展初期摊薄产品研发成本,从而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建立市场优势,从而成为市场的赢家。 实现创新驱动的路径应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来选择创新驱动进入战略。从短期来看,创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约束较强,某个创新阶段的滞后会成为

19、整个创新系统的瓶颈,可采取创新聚焦策略来突破瓶颈,并带动创新其他阶段。从长期来看,创新阶段依次突破发展瓶颈后,创新驱动机制会逐渐形成,如何发挥创新网络的优化机制来配置资源,通过更加开放的网络系统来驱动创新,避免创新系统因动力不足而出现钝化。因此,如何推动整个创新系统的升级,实现可持续创新,就成为创新主体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四、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市场主体通过知识产权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行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 (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所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但

20、这时的中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当年日本已经大不一样,在国际市场上受控于发达国家现象尤其突出,同时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底端,在产业分工布局上明显处于劣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愿意改变这种格局,甚至利用知识产权强化这种格局,世界产权保护和发展政策组织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指出“日趋加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执行力度,将大大降低不发达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教育与研究的知识,限制他们获得保护的产品,这将为开发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和改善贫困人口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 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对知识产权保护应当适度,在不会大幅度提升企业使用外来技术成本、阻碍企业后续创新的前提下,从国家战略层面思考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压力权衡利弊,根据科技创新驱动总体战略寻求一个平衡点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能盲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措施,影响我国的知识传播和知识产品的扩散。同进也要看清楚我国许多产业的确存在空心化问题,缺乏关键技术,缺乏创意技术,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要受制于人。对于我国特有的资源和技术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发挥产权保护措施,以致自己的技术反被认为是侵权。因此,建立知识产权的适当保护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创新的整体竞争力。 (二)建立整体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