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特点及原因分析【内容提要】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从 2009 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并出现了新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复苏在持续,但始终不够强劲。宏观上增长率不高,就业率提高不快;行业复苏不平衡,服务业复苏快于制造业,但几乎所有行业都已复苏;微观上企业赢利状态很好,利润总额达到历史水平。美国经济之所以微观基础扎实而宏观表现不佳,其原因在于:供给方面,生产率提高不快,没有新的技术突破;需求方面,由于家庭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还不很乐观,消费和投资需求仍然不旺;政策方面,尽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对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但其边际效用在递减;外部环境方面,受欧债危机等影
2、响,外部条件总体上不是十分有利。因此,笔者认为,美国经济近期内仍将维持比较缓慢的复苏,达不到其潜在的增长率水平,除非出现较大的技术进步或很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美国经济 复苏 特点 原因 【作者简介】王国兴,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尹翔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中图分类号】F1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6-0065-18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美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在经历了 3 个季度的衰退后,于 2009 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自那以来
3、,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但又有波动的复苏中。经过长达 4 年的经济恢复,美国经济并未走出衰退的阴影进入新一轮扩张和繁荣。考察过去 4 年左右的复苏,可以发现美国经济的这次复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本文将对这些特点予以归纳,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 一、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复苏特点 第一,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够有力。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 2008 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并延续至 2009 年第一、二季度,使得这两年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 0.3%和 3.1%(图 1、2) 。自 2009年第三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从衰退中复苏,但总体而言复苏力度比较温和。20102012 年的 GDP
4、年度增长率在 2.0%左右徘徊,也明显低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数次危机后 GDP 的年度增长率,图 2 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从季度情况看,本次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已经历了两轮循环:从 2008 年第四季度到 2011 年第一季度为第一轮,GDP 季度年化增长率从2008 年第四季度负增长 8.9%逐季加快至 2009 年第四季度正增长 4.0%,再逐季放慢至 2011 年第一季度的 0.1%;第二轮从 2011 年第一季度至2012 年第四季度,GDP 季度年化增长率从增长 0.1%逐季加快至 2011 年第四季度的 4.1%,再逐季放慢至 2012 年第四季度的 0.4%。目前正在进入第
5、三轮,可能会延续至 2014 年底。由于第一轮循环前低后高,第二轮循环前后一样高,所以第三轮循环 GDP 季度年化增长率摆脱上述循环走势、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但距美联储新设定的调控目标仍有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 2010 年的失业率高达 9.7%,创下自1982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图 3) 。月度失业率则从 2008 年 1 月的起 5.0%上升至 2009 年 10 月的 10.0%(图 4) 。此后,美国失业率持续缓慢下滑,2013 年 6 月已降至 7.6%。与失业率在 22 个月中上升 5 个百分点相比,失业率下降 2.5 个百分点用了 43 个
6、月,失业率下降的速率几乎是上升速率的 1/4。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按此速率,美国失业率至少要到 2014 年下半年才能降至美联储的调控目标 6.5%,要到 2016 年底才能降至5.0%。与此相对应,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 16 岁及以上非机构就业人口总量从 2008 年的 14536 万减少至 2010 年的 13906 万,即有 630 万人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失业。2011 年起美国就业人口开始增加,达13987 万,接近 2009 年的水平,2012 年进一步升至 14247 万(图 5) 。最新统计显示,2013 年 6 月已上升至 14406 万(图 6) ,即迄今此轮复苏已增加就业
7、岗位 500 万个,但与 2008 年相比还差 130 万个。 第三,通胀趋势仍不明朗,通缩威胁尚未完全解除。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消费者物价(CPI)同比上涨率曾一路走低,2009 年 310 月甚至连续为负值,即持续 8 个月通货紧缩(图 7) 。自 2009 年 11 月起,CPI开始回升并于同年 9 月达到 3.9%,为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的峰值。此后,CPI 基本呈下滑态势,至今尚未完全摆脱下行压力,2013 年 6 月仅为 1.8%。总体而言,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对 CPI 的提振作用更大。相比之下,除去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走势相对平稳,基本上围绕着 1.75%的中位线上下波动,
8、也没有出现核心 CPI 为负即通货紧缩的情况。2013 年 6 月的核心 CPI 最新值为 1.6%,低于美联储预订的核心通胀目标调控值。从目前趋势看,美国通胀进一步上行的风险小于下行的风险,未来一段时期即使通胀上行,其风险也不会失控。 第四,进出口连创新高,贸易不平衡有所改善,但进出口增速逐渐放缓。2009 年美国进出口因全球金融危机分别暴跌达 22.8%和 14.2%,贸易逆差大幅改善(图 8) 。但自 2010 年起,美国进出口即转跌为增,且持续增长,其中 2010 年出口就超过了 2008 年的水平,2011 年起进出口更是连创历史新高,2012 年分别达 22106 亿美元和 274
9、52 亿美元,合计近5 万亿美元。不过 20102011 年的贸易逆差又有所扩大,但未超 2006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也未达 2008 年的水平,而 2012 年又收窄了 4%。从图9 所示月度情况看,进出口自 2008 年 8 月起同步下跌,分别至 2009 年 6月和 5 月止跌回升。其中,月度出口在 2010 年 12 月超过 2008 年 7 月创下的 1656 亿美元危机前最高值,此后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目前稳定在1800 多亿美元。与之相反,月度进口额仅 2012 年 5 月略高于 2008 年 7月创下的 2319 亿美元危机前最高水平,其余月份均低于该值,贸易不平衡因此改善。总体
10、而言,奥巴马政府的“出口倍增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与 2009 年相比,2012 年出口增长了 40.1%,其中货物出口增长了46.0%,服务出口 27.6%,贸易逆差对 GDP 的拖累逐步下降。但出口增速却连年连月持续下滑,20102012 年的出口年增速分别为 16.9%、14.5%和 4.6%,而出口月同比两位数增速在维持了 22 个月后,2011 年 11 月起降至个位数,2013 年 3 月甚至出现 40 个月来首次负增长。因此,实现2015 年出口比 2009 年的 15782 亿美元翻一番目标已无可能。 第五,公司营运情况良好,税后利润增长强劲。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2007 年美
11、国公司税后利润总额从上一年 13495 亿美元下降至 12929 亿美元,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进一步下降至 10509 亿美元(图 10) 。但自 2009 年起美国公司税后利润总额便率先复苏,且恢复了强劲增长之势,2010 年即超过 2006 年创下的 50 多年来最高额 14430 亿美元,2011 年和2012 年又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分别达 14751 和 17129 亿美元;而 2012 年的美国公司税后利润额已接近 2004 年的两倍、2002 年的三倍。 从季度数据看,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美国公司税后利润总额于 2006 年第三季度达到阶段性最高额 13685 亿美元后
12、逐渐下滑,至 2008 年第四季度 6437 亿美元见底(图 11) 。此后,美国公司税后利润开始掉头向上,5 个季度后即 2010 年第一季度便收复危机前的失地,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14341 亿美元,后又连续刷新纪录,2012 年第四季度创下 17737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2013 年第一季度略微回调至 17495 亿美元。可见,美国经济的微观基础相当坚实,如果美国公司税后利润继续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第六,服务业复苏快于制造业复苏,经济失衡状况依旧。私人服务业复苏较快,按 2005 年不变价格计算,2011 年私人服务业增加值已超2008 年水平,创出历史新高;20
13、12 年再创新高。私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总额的比例也比危机前有所上升,2008 年为 68.0%,2012 年为68.7%(图 12) 。私人服务业中,除了“批发”和“除政府外其他服务业”外,其他八个子行业 2012 年增加值也已超过 2008 年的水平(图 13) 。出人预料的是,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 “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的增加值不仅继续在服务业中位居第一,而且该值仅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200 亿美元,2009 年后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可以说几乎没有受到危机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美国股市连创历史纪录,道指、标普和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分别站上
14、15400 点、1600 点和 3600 点关口。只要美联储继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美股仍可能再创新高。 “教育医疗与社会救助”增加值在私人服务业中位居第三,也未受到危机影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应该说,奥巴马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对金融监管和医疗保险进行的历史性改革是成功的。 相比之下,私人制造业复苏较慢,其增加值在 2012 年才超过 2008年的水平,但尚未恢复 2007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相应地,私人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总额的比例也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2012 年该比例为18.4%,而 2008 年为 19.0%。由图 12 可见,上世纪末以来,私人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一直
15、呈下降趋势,迄今未扭转。由图 14 可见,建筑业是拖累私人制造业复苏的主要子行业。按 2005 年可比价格计算,其增加值在 2011 年触及近期最低值 4495 亿美元,2012 年反弹至 4637 亿美元,但距 2008 年的 5240 亿美元还差近 13.0%,低于 2000 年 6552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41.3%。另外,农林牧渔增加值也未恢复到 2008 年水平。不过,制造业已基本复苏,2012 年其增加值已超过 2008 年的水平,接近2007 年创下的近期峰值,反映了奥巴马政府重振制造业和出口倍增计划取得的成果。采掘业几乎没有受到危机的影响,2009 年增加值就比 2008年
16、增加了 25.2%,其中油气开采增加值就比 2008 年猛增了 50.3%,显示了页岩油气革命的成效。但 2010 年起油气开采增加值下降,与此同时采掘支持增加值上升,前者反映了页岩气革命导致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后者体现了页岩油气开采热对相关设备需求的增加。 私人部门在美国经济中地位最重要的五大子行业依次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制造、专业与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和零售。结合其在 GDP 中占比变化(图 15)和上图 12,可以认为,危机后不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对地位几乎没有变化,上述最重要的五大子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也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其中“信息通讯技术生产”包括私人制造业和私人服
17、务业中的计算机和电子、印刷(含软件) 、信息和数据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反映了由计算机推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深化带来的成果。尽管“信息通讯技术生产”在 GDP 中占比呈逐步上升之势,全球金融危机也没有冲击到这一趋势,但总体上这个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如上述五大子行业。 第七,房地产市场呈现更多复苏迹象。2013 年 4 月,美国成屋销售年化为 497 万套,为 2009 年 11 月以来最高水平;成屋销售中间价为19.28 万美元,新屋开工年化数升至 85.3 万套,均为 2009 年以来最高;房屋营建许可年化数 100.5 万套,更为 2008 年以来最高;房价连续 16个月上涨,创下自 2
18、006 年以来的最长上涨周期,2013 年 3 月标准普尔公司衡量美国 20 个大城市房价的凯斯希勒(S&P/Case-Shiller)指数同比更上涨了 10.9%,是自 2006 年 4 月以来最大年度增幅; 至 2013 年 3月建筑业支出已连续 13 个月同比正增长。上述迹象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已触底回升,有助于支撑疲弱的经济增长并增加相关行业就业潜力。2011 年房地产相关行业就业人数 779 万,比 2006 年的 1019 万峰值少了240 万。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首先,美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过程尚未结束,不仅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止赎房产,还有 1110 万
19、户住房按揭贷款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其次,美国住宅建筑商人气指数 2012 年底升至 47 ,为 2006 年 4 月以来最高值,但尚未突破荣枯线;第三,美国银行业 2013 年起面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势必收紧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标准,抵押贷款利率有上升的压力;第四,与以往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由家庭和个人刚性需求推动不同,本次复苏投资需求推动成分居多,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利离场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复苏出现波动。 二、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因素分析 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宏观上看,美国经济复苏过于温和,失业率下降缓慢,通货紧缩的风险挥之不去,经济失衡状况并未改善,但出口表现良好,尤其是货物出口增长强劲
20、,贸易不平衡有所改善;从微观上看,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税后利润创历史新高,微观经济基础非常扎实;从行业上看,服务业复苏快于制造业,但总体上看,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都在复苏。微观经济基础如此扎实,宏观经济复苏却步履蹒跚,其原因主要可从供给、需求、外部因素及政策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供给因素。首先应考察劳动生产率。美国私人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速近年来显著放缓(图 17) 。 由图 16 可见,次贷危机以来 6 年里,美国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年增速仅为 1.6%,远低于战后年均2.25%的水平,是战后第三低增长期。这一方面是周期性因素所致,劳动生产率通常呈现出顺周期性,即劳动生产率增速
21、随经济增速放缓而下降,随经济复苏而上升。另一方面,非商业周期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其次是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美国私人非农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自 2005年起即显著放缓。 图 18 显示,20072012 年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 0.6%,比 20002007 年下降了近 60%。 原因一是始自 20 世纪 90 年代由计算机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红利至 2004年前后已基本耗尽, 二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技术进步步伐放缓,促使高科技企业放慢了资本深化进程。好消息是,2012 年美国私人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比上年提高了 1.4%,是 2007 至 2012 年平均年增速的
22、2 倍多,可能预示着高科技企业资本支出增速加快,技术进步也可能因此加快。 第三是资源尤其是能源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页岩气革命方兴未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传统能源行业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因天然气价格自 2008 年以来下跌超过 60%,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带动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三是在就业方面新增了逾 170 万个工作岗位,到2020 年可望由此增加 300 万个就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的薪水将高于美国平均水平;四是石油进口减少,天然气出口正在推动中,对平衡贸易收支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需求因素。总需求可以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又都可以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两方面去分析。 政府部门方面
23、。从图 19 可以看到,2009 年第二、第三季度政府消费支出与总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增加了投资,表明奥巴马政府 2009 年 2 月启动的 7870 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 35%用于减税,65%用于政府投资)发挥了作用,为美国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但由于美国债务急剧膨胀,政府继续增加消费支出和投资力不从心,所以自 2010 年以来的 13 个季度中,有 11 个季度政府部门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为负。同时,政府消费支出与总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季缓慢下降。在过去 9 个季度中,该比例已从 2011 年第一季度的 20.6%下降至
24、2013 年第一季度的18.9%(图 19) 。展望未来,由于每年 850 亿美元的自动减赤机制于 2013年 3 月 1 日启动,政府部门消费支出与总投资削减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长。私人部门方面。个人消费支出始终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除了 2009 年第一、二季度继续受到危机冲击外,此后 15 个季度个人消费一直是 GDP 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且贡献率相对起伏较小,GDP 占比始终在 70%以上(图 20) 。但 2012 年个人消费支出季度环比和同比增幅均有所放缓(图 21) ,原因在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幅下降。美国商务部 2013年 5 月 31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个人收入增长陷入停滞。由图 22 可见,按 2005 年不变价格,2013 年一季度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环比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则大幅下滑。由于收入增长陷入停滞甚至下降,人们不得不动用储蓄,致使美国人的储蓄率从 2012 年第四季度的 5.3%迅速下降至2013 年一季度的 2.3%, 为 2007 年 12 月以来的最低点,回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就私人投资而言,除 2009 年第一、第二季度受危机冲击大幅下降外,此后 15 个季度中,有 13 个季度私人国内总投资对 GDP增长的贡献是正的。与此同时,私人国内总投资占 GDP 的比例也缓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