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名街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摘要: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多伦路,于 1999 年进行了以文化为主题的开发,形成了以“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定位的步行街。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与“新天地”等同时期开发的休闲街区相比,影响力较小,街区活力不足。因此,本文将从业态、空间布局定位、可达性、古建筑功能置换和经营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对多伦路当前面临的问题做一些探讨,指出其进一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并进一步提出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历史名街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关键字:多伦路 定位 文化资源 可持续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对于多
2、伦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设计:孙施文、董轶群从地区定位、功能配置和空间状态组织等方面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评价,认为其定位本身缺乏适当性。郑正介绍了多伦路的保护、更新和发展的规划目标、对策及措施。米澄质对多伦路的环境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2)建筑保护:陈伟新透过多伦路改造案例,提出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3)游憩:孙淼从游憩角度出发,剖析游憩街区的结构、客源市场,认为上海游憩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宏观控制欠缺、交通问题凸显、公共空间不足等。杨荻荣从历史形成背景、利用模式、经营方式、使用者行为特征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得出游憩利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而
3、定、影响多方面改变及历史街区游憩利用是发展游憩业主流方向之一等一般性特征和规律。(4)市场特征:宋长海,楼嘉军对上海休闲街商业网点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提出了优化休闲街商业网点的建议。(5)文化艺术:蔡继福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进行了探原。 2 多伦路建设背景及方法 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全长 550 米,南傍四川北路商业闹市,北临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属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它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上海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但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多伦路被步步蚕食,成为一个马路菜场,路两侧风格各异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脏、乱、差
4、” 使多伦路昔日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 因此,在 1998 年,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进行了一期改造,希望经过2-3 年的时间,把多伦路打造成为以“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定位的文化休闲街区。但是,由于首期保护开发投入资金有限,多伦路的保护和开发主要局限在沿街地带,致使优秀历史建筑与旧区棚户混为一体,高档经营与摊贩相互混杂,居住社区日渐渗透、挤占景观街区。为此从 2002 年开始对多伦路进行了二期规划,拟通过充分挖掘多伦路内在的人文精神展示上海的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多伦”打造成为具有文化、旅游、休闲、时尚为一体的知名品牌。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多伦路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主要的原
5、因做一些探讨。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访谈和网络资料收集法。笔者于 2011 年5 月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调研,采集了商业网点分布的基本数据,并通过对周边居民和店铺经营者的访谈就多伦路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而后,针对具体问题,对市规划局、文化局、长远集团和虹口区政府办公室、建管科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3 多伦路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原因 3.1 商业网点类型单一 通过对多伦路商业网点在 2007 年、2009 年和 2011 年的数据的分析可得,从整体上看,商业网点的数量变化不大,多伦路现有商业主要有:纪念品商店、酒店旅馆、日用百货、酒吧茶室、画室等,其中购物类商店(纪念
6、品商店、古玩、工艺品、画廊)所占比例最大,超过 50%,商业类型单调划一。 因此,在对多伦路的业态进行调整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体现狭隘的表面文化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探求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在充分挖掘多伦路内在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从文化、景观、名人三大角度对概念进行延伸拓展,按照时尚生活群体、时尚趋同群体及特殊休闲群体等不同群体制定产业开发的业态,设计相应的文化象征物、文化体验项目,满足文化休闲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表达他们的文化意志和文化追求。同时通过旅游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的扩展和放大,强化多伦路文化产业的整体功能。 3.2 逗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 调查发现 50.3的游客在多伦路的逗留时间
7、不足 l 小时,84.2的被调查者在多伦路的人均消费水平集中 100 元以下,有 10.3的调查者的人均消费为 100-300RMB,数据显示旅游者在多伦路老街的逗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低。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消费人群定位的错位。多伦路已不再发展餐饮业,主营文化产业,特别是古玩字画玉器等高端文化消费。这种定位服务的消费人群大多为文化人士和办公室从业者,因此需要街区的周边有大量的从业岗位。而就虹口区范围而论,商务办公设施相对比较缺乏,数量少且分布较散,而且与多伦路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是多伦路的开发是“一层皮式的开发” ,空间布局为线性的模式。开发局限在沿街地带,致使优秀历史建筑与旧区棚户
8、混为一体,整个街区处于杂乱状态。 优秀建筑的内部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未能进行深度开发,经营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在二期的规划中,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资金和拆迁的问题,规划一直被搁置。 3.3 可达性差 多伦路可达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3.1 停车场地不足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在规划初始及后来的改建方案中,都没有在其周边设置专门停车场,虽然方舟大厦、时装大厦西侧等绿地安排一定的公共停车位,但依然没有解决多伦路的停车问题。笔者现场调查发现不少机动车辆直接停留在多伦路面上,不仅阻碍行人过往,更成为游客观光的视觉污染源。 3.3.2 指示系统不明确 从地铁 3 号线到多伦路最近距离约
9、为 350 米,理论上只需步行 5 分钟就能到达多伦路,但是从具体区位图上看,由于地铁出口与进入多伦路的横滨路成迂回的之字形,无形之中给人们直接通达多伦路增添了迷惑性和障碍性。而在地铁出入口,并没有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游客,致使游客迷失对多伦路的具体方位,造成对多伦路到达的不便。 3.4 古建筑保护有余、利用不足 多伦路地块内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数量多,有些保护建筑对其功能进行了置换,有些保护建筑延续其原来的使用功能。多伦路历史多伦路历史建筑利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继续保持其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如景云里,二、三十年代有鲁迅、叶圣陶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现在依然保持其居住功能。 二、作为博物馆、纪
10、念馆、陈列馆使用中国“左联”会址,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三、作为公共事业使用,如白公馆,现为 411 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 。四、从事商业活动,如赵世炎寓所、汤公馆已用作商业建筑。 多伦路古建筑保护利用方式类型以第一类和第二类居多,即保持其原有功能和用途和作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使用。这两种利用方式占所有利用方式的近 80%。虽然这两种保护方式能较好地保持古建筑的原真性和展示古建筑的独有魅力,但它最明显的一个缺点是受众面局限。 多伦路历史建筑利用方式主要与文化产业相关,对于其他功能的置换,如休闲类等很少。多伦路本身的定位为多功能的都市休闲及文化社区,现有的历史建筑利用方式中文化功能
11、是体现了,但是休闲功能却很薄弱。这说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历史建筑的功能置换还不够深入,它只注重了表面文化的展示,忽略了文化体验者的休闲活动需求。 4.5 开发管理模式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一期由虹口区区政府主持,二期由多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政府导向、企业实施”合作开发模式。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开发定位、引导管理以及对开发进行全面支持,企业进行整体区域的文化开发和市场运作。这样,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公司对商业业态的控制能力大为减弱,不能及时地顺应市场需求对业态进行调整,新陈代谢能力的低下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不足。 5 小结 多伦路逐渐衰败的境况主要分析有以下原因: 5.1 产业定位不准
12、确 多伦路名人文化街业态呈现分布不均衡、功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市场定位不准确、产业供给与周边消费者需求脱节。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有前瞻性,要突破定位狭窄、概念局限、形态平淡、结构离散、文化功能开发与其他功能脱节等发展瓶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都市型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多伦路现在的产业定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化产业上,在产业的深度开发上需向创新型、多动能、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5.2 规划设计的不合理性 停车场、绿地、座椅等公共设施的匮乏暴露出多伦路初始规划的弊端。多伦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多伦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街区内缺少人性化设计,景
13、观环境有待改善,缺少游人驻足停留的空间。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多伦路人气不足,进而淡化了多伦路的文化氛围。 5.3 开发的滞后性 2005 年多伦路二期改建工程开始进行,但直到现在都未完成。从1999 年至今近 6 年的时间,多伦路的改建工程一直处于停滞时期,二期工程的滞后发展已经与市场需求脱节,与此同时也对早已建设好的一期工程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工程开发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使得多伦路社区影响日渐式微。 5.4 政府监控管理不得力 多伦路项目推进受限,政府的缺位对此责无旁贷。6 年项目没有推进,政府却没有任何回应,没有收回土地,也没有要求续交土地出让金;开发商由此而进行“合理囤地” ,造成土地资
14、源的极大浪费,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在对诸如多伦路这样的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历史名街进行开发时,首先要依托周边环境,挖掘自身特色,准确市场定位,既不能为了保护文化氛围不发展商业和旅游,也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削弱资源特色。其次是结合市场需求,平衡业态布局,保证健康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合理的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健康持续性推进也是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中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尽可能多的创造可供人驻足停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氛围,政府在项目开发进行时要充分发挥其监管、审查作用,协调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 参考文献 1宋长海上海休闲街空间布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杉旧城历史街区型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及规划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 3宋长海,楼嘉军上海休闲街商业网点业态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007,(5):80 一 85 4 孙施文,董轶群偏离与错置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2008, (12) 5 孙淼上海游憩街区研究以新天地、多伦路和七宝老街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8 6 殷双喜.城市历史的另类叙述谈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雕塑J.城市雕塑,2006 7杨荻荣.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的游憩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5 8蔡继福.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J.上海大学学报,2003 9陈伟新.近代建筑的城市经营价值观上海多伦路改造的启示A.2002 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10郑正.上海市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街区保护更新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