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336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消费理论的演变及启示内容摘要:从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以来,消费理论经历了三次演变,主要代表是萨伊的消费自动适应生产的理论、凯恩斯的消费不足理论和信用消费理论,三种理论是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但都服务于资本增值的需要。本文基于消费理论的演变分析,提出其演变的启示,建议人们理性消费,尽量将消费置于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下。 关键词:消费 演变 资本增值 信用 资产证券化 引言 消费理论是关于消费在整体经济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系统认识,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普及后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虽然从经济学说发展史看,斯密是系统经济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被称为经济学的鼻祖,但在斯密的学说中,有关消费的思想则是散见

2、于各相关章节中,系统性较差。而稍后的萨伊,一方面对斯密学说进行了通俗化的解释,另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创造需求”理论。因此,本文将萨伊的消费理论作为考察消费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萨伊的消费自动适应生产理论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这对提倡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提倡充分的自由竞争主张的斯密学说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维护斯密学说的权威性,萨伊提出了生产创造需求的理论。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看,可以将该理论引申为消费自动适应生产的理论。 在萨伊看来,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支付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报酬的过程,即劳动者获

3、得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资本家获得利润。这些人获得各自的收入后势必要将其花费掉,以便满足各自的需要。因此, “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而且, “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路越快、越多和越广泛” 。因为“创造一种新的产品等于开辟其他产品的销路” 。这就是萨伊生产创造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萨伊实际上主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问题基本上无需过多考虑。正是由于萨伊认为消费相对于生产居于次要地位,甚至是生产自动创造出来的,他才主张“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更进一步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4、:“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 萨伊关于消费的所有见解都服务于财富生产最大化这一根本原则,如果某种消费有利于财富的生产,这种消费就会得到他的支持。而且萨伊从根本上就将消费置于财富的对立面,他认为,除了生产性消费外,“各种消费的直接结果是,物品所有者失去价值,因而失去财富” 。与此不同的是, “如果消费是生产性消费,那就不能满足什么欲望,但却创造新的价值” 。正是基于这种看法,萨伊对各种非生产性消费都持压制的观点,对炫耀性、享受性的消费一概予以否认,以便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过程中。 但是,由于人们正常和必要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萨伊不得不将有助于满足实际需要的消费,

5、即最耐久、好质量产品的消费以及符合道德标准的消费等称为“最得宜的消费” ,意欲将消费限定在不得不消费的范围和程度内,明确将消费中的浪费与放纵归为不明智消费范畴,认为“收入只能通过生产性消费增加,绝不能通过奢侈性消费增加” ,而且即使存在某一行业能够因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受益,但其他行业必然会因为同一因素而受到不利影响。 萨伊从单纯维护斯密学说出发,对生产过剩现象视而不见,使得他的消费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生产过剩,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就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现象,长期积累的结果势必会引起经济危机。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资本主义经济就陷入了周期性的、难以摆脱的危机困扰中,

6、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正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才能够大行其道,而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消费不足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是凯恩斯全部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凯恩斯认为,在现实中,消费者不会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当期的消费,必然会有一部分收入用作储蓄,这部分收入实际上就脱离了整体经济循环之外,这是造成有效需求即消费不足的根本。能够将储蓄重新吸纳到经济循环中的是投资,而私人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对比,在市场自发调节利息率的情况下,私人投资往往不能足额地吸纳所储蓄的数额,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储蓄倾向大于投资诱导

7、是一个长期趋势” (凯恩斯,2002) 。即,存在私人投资诱导不足的问题,这就使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常态,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不可能使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对此,凯恩斯更倾向于财政政策,亦即采取各种办法,如发行国债等,将居民的储蓄转移到政府手中,然后以政府投资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至于具体投资于何处,凯恩斯认为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他曾多次提到,即使单纯在地上挖窟窿,只要投资已进行,就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挖窟窿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在客观因素方面,实际工资水平、可支配收入水平、资产价格、利息率、国家相关的财政政策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

8、期等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观因素则包括应付意外之需的考虑、养老和教育的考虑、获得利息的考虑、进行投机的考虑等,甚至为满足纯粹守财奴的欲望等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并将这些因素归纳为 4 种动机,即进取动机、流动性动机、改善动机和财务上的谨慎动机。所有这些因素和动机,使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收入都花费在当期的消费上,从而造成消费的不足。凯恩斯把这种状况称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心理规律” ,认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心理规律,即: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该社会不会使它的消费增加的绝对量等于收入增加的绝对量,从而,除了其他因素同时发生强烈而不寻常的变化外,该社会必将进行较大绝对量的储蓄”

9、。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要维护国民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只能求救于政府职能的扩大了,这就是凯恩斯理论的基本逻辑。 凯恩斯理论提出后,西方主要经济体都经历了战争和恢复重建的过程,再加上凯恩斯理论主张的扩大政府职能政策,西方主要经济体在此后的四五十年时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与之伴随的是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的后遗症也愈加明显,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赤字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刺激效应逐渐减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先后步入了滞涨的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一方面大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大力推进信用消费,再辅之以金融领

10、域大量的创新,将人们拥有的资产价格推高,强化人们欣欣向荣的感受,使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因此,在消费理论领域,在凯恩斯消费不足理论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信用消费理论。 主张超前消费的信用消费理论 资本增值的冲动要求有不断扩大的市场与其相适应,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就会向国外市场渗透。同时,在消费形式、消费理念等方面,资本会以各种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其中以分期付款为基本形式的信用消费就是适应资本增值的要求而产生的。在信用消费情况下,消费者向未来借用购买力,向未来透支,这可以提高当期的消费能力,即虽然整个社会的购买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刺激社会购买力达到

11、相应的水平。 从消费形式和消费理念的演变过程看,信用消费无疑是最具有革命性作用的消费方式。在美国,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出现了分期付款这种方式,只不过该时期的分期付款方式大部分是针对穷人的。但是,由于分期付款方式有利于商品的销售,有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在能够控制好消费者还款行为的前提下,对生产者而言是一件较为有利的事情,所以分期付款方式借助各种力量逐渐在社会范围内推广,而且也吸引了金融机构的介入,因为它们可以从这种消费方式中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分期付款方式这种原本不为人们接受甚至排斥的方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事情了。 到了 20

12、 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经济遇到了困难,除了努力发展新经济外,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消费,并将活跃的消费视为对美国经济未来前景的信心,而在这种消费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信用消费的形式存在的。据粗略统计,目前在美国 3 亿多人口中,有 1.73 亿信用卡用户,持卡人超过其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共有 15 亿张左右的信用卡,人均持卡量超过 8 张(车耳,2009) 。不仅房屋、汽车等金额巨大的商品采用信用消费的形式,而且日常商品也是以信用消费为主,可以说美国信用消费的覆盖范围已经非常广了。 对于信用消费,目前还没有明确、系统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但从其发展实践看,以下内容可以为信用消费提供理论支持

13、。第一,信用消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一生中收入水平的变化与现实消费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一般而言,从收入水平看,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因为工作时间短、经验少、职位低等各种原因而收入较少,但该时期的人却处在恋爱、结婚生子的阶段,在住房、汽车等居家消费方面有较大的需求,而且还处于社交的活跃期,频繁的交往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消费开支。这样,在收入和支出之间产生了矛盾,如果以实际收入支撑其消费活动,有一些消费行为就要受到限制,而这种限制就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信用消费可以缓解这种矛盾,有助于消费者实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效用最大化。第二,人们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是可以判断、管理和控制的。

14、在信用消费中,消费者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直接决定着信用消费能否持续下去,也决定着授信机构从信用消费中获得的盈利水平,而授信机构之所以愿意为消费者提供贷款,是因为授信机构在实践中已经开发了多种系统的方法、模型等,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表现判断其未来还款的意愿和能力,再加上对违约行为的严厉惩罚措施,基本上能够保证授信机构的利益,并使信用消费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消费理论演变的启示 如果从斯密算起,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经历了二百三四十年的时间,其中消费理论也随着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无论如何演变,都可从中发现一些实质性的内容。 (一)消费理论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

15、不同水平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看,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尽可能多地生产商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体现在这方面。这段时期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大力提倡节俭的思想,力争将社会中所有可用资源用于商品的生产中,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生产问题,消费问题只是论述生产问题时的附带问题,斯密甚至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消费问题,而萨伊更是明确提出了“生产创造需求”的理论。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的总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解决的是生产过剩的问题,而这种生产过剩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的生产扩大问题显然是不同层次的

16、问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凯恩斯在消费不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以扩大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理论虽然对国家经济的运行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局限经过长期积累后的负效应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集中爆发,将主要经济国家推到了经济滞涨的困境。而美国经济转型比较成功,一是得益于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新经济的发展,二是得益于信用消费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普及。 (二)消费理论演变反映的是资本增值的要求,服务于财富最大化这一最终目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资本的首要任务是扩大生产,尽可能地将社会资源用于生产中,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商品,这也是当时资本

17、的最大利益所在。因此,在消费领域,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将节俭提到了很高的层次上,提倡节约,反对任何形式的奢侈性、享受性、炫耀性的消费,更反对所有的浪费,试图将人们的消费活动限制在满足必要的生活需要的范围内,而这些由节俭消费节约下来的资源都应该投入到生产中,其中的利益自然归资本所有者,由此可以看出,提倡节俭的消费是有利于资本增值的。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市场对企业、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为了扩大市场规模,原本被社会反对的奢侈性、享受性和炫耀性消费被各种文化大力提倡,各种媒体也都透露出对这些非必需消费的艳羡和赞美,整个社会赋予了消费非理性的内容,赋予了消费活动种种社会意义,可以从一个人的消

18、费活动看出其社会地位、生活品味,促使人们不断地攀比消费,正是在这种攀比过程中,各种商品的消费档次越来越高,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从这种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中获取最大利益的自然是资本所有者。而当这种扩大的消费仍不能满足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时,更不惜以政府投资的形式弥补消费不足产生的市场空缺,即使这种政府职能的扩大有悖于提倡个人自由的传统时也在所不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会为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地开辟道路。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当现期的消费不能满足其增值需要时,才发明了向未来借钱的信用消费,并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与信用消费相匹配,更反映了资本摧毁有碍于其增值的强大力量。 (三)对信用消费要进行理性思考,并将

19、其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内 从世界范围看,信用消费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其影响却越来越大,甚至超出了信用消费应有的影响范围。信用消费存在着一些非理性成分,为了在发挥信用消费积极作用的同时,将其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内,需要对信用消费进行理性思考。 美国的信用消费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除美国独有的消费文化外,在金融领域针对信用消费形成的信贷资产而创新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资产证券化在为授信机构解决了重要的资金来源问题的同时,也将信贷资产中的风险放大并向全社会扩散。因信用消费形成的信贷资产,一般有三种风险,一是及时偿付的风险,二是违约风险,三是早偿风险。在没有资产证券化时,在授信机构

20、精心设计的各种制度制约下,这三种风险或是可以比较准确评判的,也能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经资产证券化处理后,其中的风险状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风险涉及的范围由授信机构扩大到整个社会。资产证券化需要多种机构参与,这些机构包括资产评估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资产服务机构等,其中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密切相关是信用增级机构,所有这些机构尤其是信用增级机构都会因参与资产证券化而不同程度地承担其中的风险,一旦作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中的风险爆发,这些机构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的结果是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交易的证券,各种证券化产品的规模

21、越来越大,在美国,仅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一种产品的规模就由 2000 年的 9200亿美元,增长到危机前 2007 年的 62 万亿美元(车耳,2009) ,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意味着参与该证券品种交易的机构、个人的范围较广,这样就把原来蕴含在信贷资产中的风险引向了广大社会。最后,对于风险而言,一般都是和价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一项金融资产,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存在风险,而随着其价格的升高,风险就逐渐加大,价格越高,风险越大。在资产证券化中,在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助推下,在一些所谓的专业机构的鼓动下,经过专业词汇和高深数学模型的包装,由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价格往往会越涨越高,其中蕴含的风险也会随之涨高。因此,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中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四)充分认识消费的基本作用,理性看待消费 至今为止,在经济理论中,消费的作用基本上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