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路径选择摘 要: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是地区发展的软实力,作为文化大省,甘肃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梳理甘肃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甘肃文化资源发展的现状,并探析阻碍甘肃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保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42-03 文化资源作为区域软实力的代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文化大省,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的资源,被国家批准被“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甘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
2、各个方面将会大跃进,但是如何处理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让文化资源服务于经济社会成为重大课题。为此,本文深入分析甘肃文化资源,以探寻科学的开发保护路径。 一、甘肃文化资源概述 (一)历史文化资源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作为中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秦安大地湾文化、先秦与伏羲文化,阳关古道等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
3、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古丝绸之路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散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石窟更是美轮美奂,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除敦煌莫高窟外,还有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帘洞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石窟文化。 (二)民俗文化资源 兰州的太平鼓、庆阳的小香包、武威的攻鼓子、平凉的纸织画;还有那临夏的砖雕、永登的高跷、青城的小调、河州的花儿甘肃的民
4、族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样。香包、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并称为庆阳五绝,其中尤以香包底蕴最为浑厚。在“小香包大市场,小香包大产业”思路的引导下,如今的庆阳将过去单纯表情达意的互赠礼品转变成为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平凉的纸织画也描出了新景观。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曾一度失传的纸织画再现于世。这种以中国画原作为模版手工编织而成的作品,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如今平凉纸织画已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通渭的书画业更是走出了黄土地,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全县有画廊和装裱店 313 家,年装裱书画作品 10 万余件,将自家的书画作品交易辐射到全国 17 个省、市、自治区。嘉峪关的风雨雕经住了市场的风雨
5、,在嘉峪关,大漠风雨雕成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代名词。 (三)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 25 000 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还是中国甘肃最早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也是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红色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国红色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同时也给甘肃遗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革命遗迹。会宁县长征会师地、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和高台县烈士陵园等 8 个革命遗址是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遗址。 二、甘肃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 目前,甘肃地区文化资源的调查工作相对较为深入,在这方面开展了积
6、极的工作。但作为对全省的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相应的管理办法尚未公布。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宏观规划和指导,仅是自发的,不受控制的发展现状。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正在开发的文化资源项目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文化品位不高等问题。甘肃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高水平、系统性规划,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的传承、凝聚力、亲和力和经济功能较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配置、集成度低。大多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意,没有很好地接近自然,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因为资金的限制或其他原因,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缺陷。建设方案缺乏前瞻性、设计理念陈旧、产
7、品质量低下。缺乏个性和特色,加上项目布局不合理,破坏景区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整体观赏效益发挥的现象就有时发生。 (二)文化资源的自身挖掘工作不到位 由于对甘肃文化资源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总体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加之,甘肃地域广阔,各种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由于地域封闭性的限制,大多数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至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开发的价值和潜力。一些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有同化的倾向。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仅仅作为旅游的表演出现,只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形式,不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一些内在精神核心并没有很好地挖掘,民族文化
8、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和夸张,这非常不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三)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严重 重开发,轻保护,采取以牺牲区域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进行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民族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文化生态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有调查表明,甘肃的文化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但一些地区却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注意对其进行保护,致使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结果是灾难性的。一些文化资源的开发者缺乏基本的文化环境资源维护意识,在功利性目标的驱动下,将文化环境作为单纯
9、的经济性产品资源加以投入,其结果是地方性文化环境遭到大面积的侵蚀、破坏,无端地增加或加剧了社会文化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单一功能的“旅游区” ,连续和整体意义上的社区文化被肢解和打断。 (四)文化资源开发的配套建设落后 从人文景观来看,甘肃资源虽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开发和深度开发,可进入性和舒适性差,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又严重制约着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进而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大瓶颈问题。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而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稍好一些的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则破坏较重,而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保留得好的地方,则地处偏远、与外界交流难
10、度大,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文化资源没有集中力量形成“精品叠加优势” ,资源在点、线、面方面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开发,多以自然状态存在。 (五)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 文化资源整合“粗” ,具体表现在产品开发上的粗制滥造、产业资源规划上的粗枝大叶。许多开发者在文化产品资源上片面追求数量效应,在没有挖掘资源内存价值,匆匆推向市场。其结果是一系列品位低下、质量低劣、价格低廉的文化产品的出笼。文化资源整合“散” ,主要表现在开发主体及资本投入,开发主题、产品定位及功能三个方面。各级行政区划,各类系统部门,各种投资主体都成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造成在实际开发利用中,行政区划代替了文化区划,资源管理者变成了资源所
11、有者,资源开发投资左右了资源开发目标等一系列问题。文化资源整合“泛” ,主要表现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资源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投资开发,一些本来很具有投资潜力的文化资源甚至陷入到了被遗弃的境地。 三、甘肃文化资源开发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观念落后创新意识缺乏 许多人把文化产品仅仅是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视其商品性;把文化工作看成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忽视其经营性,混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通常是政府无偿提供给社会成员消费,以实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文化产业是经营性,以实现利润的市场营销手段为主,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12、,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正是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忽视了文化本身的内涵和产业性质。这种观念影响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这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甘肃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国有资本在文化行业中布局过于分散,文化投资融资体制严重滞后,现有的文化单位大多是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各级财政投入的文化事业经费预算较低,缺乏发展活力与动力,更谈不上向企业化过渡及市场化管理。由于资金的缺乏,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开发,文化资源产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巨大的文化资源还远未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
13、内涵而形成文化产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文化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而且很不规范,这使得文化资源整合中通过中介机构来实现大范围的信息交流的途径受到阻碍。二是由于目前文化经营单位,且资本市场本身的发育程度还很低,存在市场规模过小,主体缺位,交易工具和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市场分割,行政控制严格,监管不力等缺陷,因此它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来搜寻整合对象、了解整合信息和补充整合资本,从而也阻碍了资源的整合。甘肃缺乏集约化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消费市场发育不完善,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较少。这样发展的结果是,文化资源低水平开发,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形成不了竞争力和规模效应。
14、(四)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长期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中国文化产业中“宣传型”人才济济,但“经营型”人才却比较缺乏。即使是当前主管文化经营的领导,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观念陈旧,经验缺乏,素质不高,因此不能有效地驾驭文化资源开发的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缺乏一批文化修养高、创新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管理干部,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创意、包装、营销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现有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总体规划 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中,政府
15、要发挥主导推动作用。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制度和资金扶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为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提供渠道,并通过信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理论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如政府主导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审美价值的文化资源要列为保护重点。对规划上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有型文化资源要整体保护,对具有重要建筑学价值的历史民居要重点保护,对具有重要民俗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俗,以及民间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戏剧和民间技艺,要分门别类地从民俗学和艺术学角度制定保护方案和措施。 (二)建立甘肃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评价体系 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各不相同。随着旅游开发,摸清
16、家底,进行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对于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展示性的原则实施保护,维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各级政府应将文化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对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登记,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存在环境,并分类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建立保护制度,提供资金保障。不仅要保护文化资源有形部分,对无形的部
17、分的文化资源,诸如民间故事、音乐舞蹈、节日习俗等,也要使之得以传承。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起规范合理的文化资源评价体系,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各种文化资源予以定级、分类,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 (三)正确处理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甘肃文化资源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据此,应抓紧对甘肃地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资源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甘肃地区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以展示甘肃地区文化资源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甘肃地区旅游的
18、内容,突出甘肃地区文化旅游内涵,保持甘肃地区文化资源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四)理顺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 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涉及文物、文化、建设、财政、计划、教育、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在权责利不能分清的情况下,多头多级交叉管理、有利一哄而上、无利退避三舍甚至“依法画圈打架”的情况很难避免。为此,需要以法律为基础理顺其权责利系,从宏观上协调统一各方面的工作,建议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协调或统一组织。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制度,加紧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机制和监测巡视制度,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专项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必须尽快完善文化遗产的特许经营制度,
19、对文化遗产的经营和利用进行规范,目前建设部已经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开始了试点工作,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五)积极引进并留住甘肃文化领域紧缺人才 开发甘肃文化资源,创造甘肃新文化,最终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合理利用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创造一个“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应该作为甘肃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对企业人才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允许文化企业的经营者和开发人员拥有企业的一定股权,让他们共担风险,荣辱与共。
20、加强人才培训,增强其创新活力和提高整体素质,不断用新思维、新方法、新高度去创造文化产品。要吸引艺术、文化等各界学者、名人、专家成为文化企业发展的顾问。要改进人才管理、运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同时,要加强对具有民俗技艺的民间文化艺人进行挖掘和扶持,鼓励他们将一些濒临绝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技艺重新整理、研究。通过挖掘文化资源自身的内涵,提高资源的知名度,最终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六)积极推进文化资源的商品化 积极推进甘肃地区文化资源的商品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树立四种意识。一是特色意识甘肃文化资源作为特有的财富,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因此,要开发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二是品牌意识:甘肃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在娱乐、审美、观赏、精彩、安全等方面有创新和保障,确立起鲜明的主题和形象,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三是广告意识。应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将甘肃地区传播出去,扩大知名度。四是市场意识。在进行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时一定要注意投入产出效益、注意成本核算以及注意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胜冰.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