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摘要】 不同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进入不同类型高校乃至毕业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把握其在高等教育差异中的影响,从而为个人选择高等教育类型,政府制定合理的教育公共政策,探寻实现教育公平途径充分发挥效能。 【关键词】 资本;家庭背景;高等教育差异 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自 1999 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经步入了由“精英教育”转化成“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发展阶段。而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家庭背景影响着学生承担大学学费能力不同,那么其子女的高等教育是否产生差异,存在哪些差异?是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
2、普及化的加快而有所缩小?为解答这些疑问,本文将从“高等教育机会” 、 “高校分布”以及“大学生就业”三个方面,对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间的高等教育差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家庭背景是影响个人高等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 1961 年Duncan 年提出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以教育、收入与职业三维度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1988 年 James Coleman 将资本概念细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而 Pierre Boudieu 则进一步拓展至“文化资本” 。 文中结合新经济社会学的家庭背景理论探讨高等教育机会差异问题。在新经济研究中,家庭背景不
3、仅被分解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变量,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习成绩和教育需求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父母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重要指标,而反映家庭背景的指标主要有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一、不同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研究假设:父母的社会阶层或学历层次越高,子女的高考成绩也越高,从而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大。为验证这一假设,文中选取 300 名2010 年本科毕业生,参照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十个阶层的分类编制问卷,以父母职业作为反映家庭背景主要指标,控制毕业生性别、民族、生源地,对父亲受教年限与被试高考成绩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由表知,父亲
4、受教年限对毕业生高考成绩具有显著影响,父受教年限每增一年,其高考成绩原始组和标准组各提高 2.2 分和 2.341 分。由于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高考成绩不同,他们被录取到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就读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反过来说,录取分数线不一样,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录取的学生家庭背景也会不一样。 二、不同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分布差异 人们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即不同家庭背景子女与进入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呢?根据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不同高校中分布的问卷调查,城市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困难学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趋于上升,而非常困难学生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5、。分析得知,低收入家庭学生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近年一路下滑,而高收入家庭比例则不断攀升。此项调查与杨东平的研究相对比,表面上似乎支持。然而进一步分析,由于调查的不同学生群体在各年中的比例不同,因此表面的较大下滑无法反映出实质。 而家庭背景子女与就读大学层次二者存在一定相关,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在重点大学比例更高一些;但相关程度较弱,家庭收入作为影响最大变量,12%相关,重点大学学生比例随着家庭收入降低而降低。整体看,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在高校分布中仍有差异,比例失衡,低收入家庭子女总体增加,但比例走低,尤重点大学。究其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政策和招生制度、不同家庭背景子女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以及不同家庭背景子
6、女高等教育的阶层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三、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为反映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有学者如文东茅博士采用父亲职业升学率” “升学率” 、“落实率” 、 “就业者起薪”变量进行分析。父亲职业不同,毕业生的落实率和升学率都有很大差异。如父亲的社会阶层越高,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越高,以父亲学历层次作为反映家庭背景的指标进行分析也可发现类似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控制学历、高考年份、高考成绩、性别、民族、就业地等因素情况下,父亲受教年限对毕业生起薪仍然有重要影响。 根据“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 ,部分“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正影
7、响,尤其质量因素对就业概率影响比数量因素大,但大量社会资本因素对就业没有显著正影响。同时,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大学生自身社会资本的积累似乎更重要。由于调查注重了不同地域、不同级别、不同生源特点,因此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总之,不同家庭背景毕业生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结果也存在差异。部分“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尤其是质量因素对就业概率的影响比数量因素大。名牌高校作为“最稀缺”的高教资源,使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面临不同选择,这也引起了社会更多地关注与思考。而高等教育种种差异性的客观现实,我们无法彻除它,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来努力缩小差异,如坚持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缩小收入差距等,进而改善国民素质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史瑞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法章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9. 2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