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实践初探摘 要:蔬菜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发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初步探讨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野马村;蔬菜产业;高原特色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42-03 “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乱毡衫” ,这首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歌谣,真实反映了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的气候特点和群众的生活状况。有着近 30 平方公里的开阔土地,但由于海拔较高、气候
2、冷凉,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野马村的农业耕作一直停留在传统的“靠天吃饭” ,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苦荞、燕麦等高山低产作物。2005年,野马村人均粮仅 205 公斤,人均纯收入仅 520 元。然而到 2011 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76.4 万元,人均纯收入 2 330 元。数据变化的背后,是野马村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业,结合高寒冷凉地区自身特点,利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一、野马村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 1.变环境劣势为发展优势,发展规模性低温产业 野马村位于乌蒙山腹地,海拔 2 700 米,呈盆地状的坝子四周
3、群山环绕,全年气候冷凉,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由于一直实行农业粗放式耕作,野马村长期以来只能种植苦荞、燕麦等低产量且稳定性较差的低温农作物。同时,由于长年经受涝渍、冷浸等自然灾害影响,野马村的大片农田都成为“冷浸田” ,粮食产量低下,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冷凉气候成为野马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但冷凉气候带来的优势却是空气污染小、传毒昆虫少、农药需求量小,能够很好地保证蔬菜纯天然无公害的品质。另外,水资源丰富也能为蔬菜种植提供有效的灌溉资源。野马村由此找到了变自身环境劣势为优势的发展点。2006 年 1 月,世界著名快餐业麦当劳公司的供菜商北京昕凯农业公司经过实地考察后,在野马村租地 1180 亩建立
4、了以中大河为中心的麦当劳快餐生菜种植基地。野马村所生产出来的生菜外观漂亮,口感脆而甜,质量优良,且天然无污染,很快就成为了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地的麦当劳餐厅的新宠。 除了生菜种植外,野马村还依据自身气候特点广泛种植甘蓝、大白菜、萝卜、西兰花、十香菜等冷凉蔬菜,实现多样化种植。各种蔬菜相互补充,一方面降低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和大户的不同需求,为野马村吸引到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目前,除北京昕凯农业公司外,还有昆明官房集团果苑公司、玉溪明珠花卉公司等 9 家公司和 20 多个个体种植、养殖户云集野马村。 2.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土地效益的提升 中低产田改造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采取综
5、合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的实际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开垦新耕地资源相比而言,其成本低、环境风险小、资源的转化效率高,且用工省、见效快,因此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野马村的中低产田属于冷浸烂泥型田,其形成原因是土地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长期受冷水浸渍,以至于水土终年低温,并兼有土层稀烂。冷浸田的改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深沟抬田,降低地下水位;(2)科学管水,适时晒田;(3)冬耕晒垡,实行水旱轮作。结合野马村实际,会泽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 6 405 万元,对野
6、马村 3 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项目按照“网格状、棋盘状、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园田化、生态化”的要求进行综合治理。在改良了土壤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沟渠取水、管网放水、车子拉水,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中低田改造使得原来分散的小块土地形成集中连片高稳产土地,吸引了一批公司、大户到该村承包土地进行规模蔬菜种值,促进了土地效益的提升。 3.实施“田保姆”式土地互助合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田保姆”式土地互助合作是指一部分无力耕种土地或因外出务工而使土地闲置的农户将土地托管给他人耕种经营的土地流转方式。野马村的农户利用“田保姆”式土地互助合作,把土地租给公司和有规模经
7、营条件的大户,然后自己外出务工或直接就近到公司和大户建立的基地打工。这种土地互助方式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降低了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化,使有限的土地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在实施“田保姆”式土地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按照协商、审查、订立合同、登记备案的程序制订了土地流转规范操作章程,采用统一的流转合同,统一由镇村两级备案,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土地流向的可追溯性。当地政府同时设立贷款贴息扶持资金,以便最大程度帮助一部分想对土地进行承包经营却受资金所限的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
8、提高农民技术专业化程度 特色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为了使更多农民能够尽快符合企业要求,适应基地工作的需要,县、镇农业部门与企业合作,以基地为依托,以村党支部为阵地,开办“农民夜校” ,邀请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农民讲解相关蔬菜种植技术,并让农民白天通过基地实践巩固并运用所学技术理论,真正实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 。接受培训的农民在亲友间开展技术传播,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农民则被“夜校”反聘为“培训讲师” ,农民的技术专业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野马村已有 20 余名务工人员成为了公司蔬菜种植方面的技术骨干,并被派到其他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二)加深企业农户联接机制,完善企
9、业农户协作型关系 为把蔬菜产业打造成野马村农民的致富产业,野马村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农户联接机制。所谓“公司+基地+农户“,也即是以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以农村作为基地指导农户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公司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配套方面,并利用农村劳动力来实现产出,再通过公司的经营销售,实现把利润共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合作增长模式。这种企业农户联接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公司与农户相互协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在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农户联接机制后,野马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把土地承包给公司或有经营能力的大
10、户进行管理,自己则到基地上打工,除了每天获得固定工资外,还可将自家的农家肥销售给公司。农民不再担心土地的产量和销路,从而保证了收入的稳定性。 二、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优势 (一)自然优势 云南省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和山原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情况。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一天的温度变化则呈现早晚冷凉正午炎热的特点,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1 100 毫米,降水量最多是 68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60%。11月至次年 4 月的
11、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 1020%,甚至更少。四是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 300330 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 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 210220 天。五是光照条件好,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云南的气候特点为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滇中地区全年气候温暖,且降雨量较为均匀,适合多种蔬菜的种植;滇南地区全年炎热湿润,为各种野菜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滇东北滇西北高原坝区则可以集中发展反季冬早蔬菜。据悉,目前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 1 300 万亩,年产蔬菜 2 300 万吨,外销量达到每
12、年 1 200 万吨,已成为中国重要蔬菜产销基地。截至 2011 年底,云南省共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 370 万亩,无公害产品 335 种。全省现有从事蔬菜生产营销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 900 多家,蔬菜加工企业达 347 家。 (二)区位优势 云南省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云南省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结合部,向东可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相连,向南可通过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直达河内、曼谷、新加坡和仰光,向北可通向四川和中国内陆腹地,向西可经直达孟加拉国吉大港沟通印度洋,经过南亚次大陆,连接中东,转西北进入欧洲,往西南进入非洲。另外,流经云南的亚洲 6 条大河独龙江(伊洛瓦底江) 、
13、怒江(萨尔温江) 、澜沧江(湄公河) 、金沙江(长江) 、元江(红河) 、南盘江(珠江)也使云南拥有天然的国际大通道。 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云南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中心枢纽地位,已成为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目前也已初步形成了带动全省、辐射西南、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 三、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障碍因素 (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 由于受经济、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仍然受到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求稳怕变,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还不是很强,实施
14、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心态较为被动。尤其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无法预知成效,只有少部分农民愿意放弃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转向集体化规模化的产业运作模式,产业的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另外,虽然“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把农民相对集中起来, “农民夜校”也为农民的交流提供了一定平台,但农民自己的专业协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野马村为例,目前农民与企业、农户、市场的联系依然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缺少专业协会和专门的中介组织来开展具体的服务工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 (二)蔬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 提高蔬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不仅可以直接帮助农民创收增收,同时也可以提高蔬菜的可利用价
15、值,增强蔬菜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云南省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多都处于蔬菜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由于蔬菜储藏时间较短,且市场因素变化较快,销售的稳定性不高,提高蔬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一方面能够丰富蔬菜产品的多样性,提高蔬菜产品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保证本地蔬菜可以“有路可逃” 。 缺少本土的蔬菜加工企业,蔬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就是蔬菜实际价值难以提升,短期内对农民的增收有所影响,长期则不利于蔬菜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科技服务滞后 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需要科技人员在良种引进示
16、范、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随着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深入,科技人员需求量更大。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所进行的培训往往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 “农民夜校”的科技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农民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迅速有效地得到信息引导与技术指导,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限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对策 (一)提高蔬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蔬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要加快蔬菜基地的建设,在巩固原有特色优势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适宜本地规模发展的新品种,并能实现蔬菜品种的多样化,这样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
17、化,使整个蔬菜基地保持均衡性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将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其他相关产业(如养殖业)的发展协调起来,相互促进和补充,不断提升蔬菜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蔬菜基地的稳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扶持发展一批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并支持农民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在二次分配中能够获取合理收益,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其次,政府要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鼓励创办产销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格局。再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扶持、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
18、在经营资本、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农民一定支持,使农民逐步摆脱完全依赖公司基地进行产品销售的状况,增强市场主动意识,自己寻找市场,不断拓宽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实际收益。 (三)建立现代蔬菜流通市场体系 建立现代蔬菜流通市场体系,一是要完善与周边各大中城市的联系,建立销售网点,扩大市场覆盖面;二是要培育一支市场意识强、经营水平高、素质好的蔬菜经纪人队伍,把蔬菜带向大市场,带动农户提高市场意识,提高本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并建立专家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使农民能够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指导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四
19、是要形成本地蔬菜的品牌郊应。目前,云南省蔬菜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仍然较低,品牌产品也较为单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够帮助当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再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四)增强蔬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 增强蔬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一是相关部门可以积极组织有关科研、管理、生产部门联合攻关,加强研发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二是鼓励蔬菜加工企业的大力发展,培育龙头,学习并应用出口蔬菜生产企业先进经验,提高本地蔬菜的生产、加工、运销和管理水平;三是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 (五)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政府
20、继续按照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另一方面,需要各地除了继续采取原有的企业培训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外,还可以充分结合实际,聘请蔬菜基地技术骨干和本地土专家、土能人“现场说法” ,开展“面对面”的培训,使农民学会和掌握 12门实用技术,逐步达到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卞伯泽.会泽年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张琳,张凤荣.中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 (1). 3 曾君.潜江市低产田的类型、特点及改良措施J.湖北农业科技,2012, (9). 4 赵天祥.待补镇农业综合开发凸显特色产业N.曲靖日报,2012-04-25.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