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五位一体”视角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思考摘要:人口较少民族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其他民族的差距也是愈发明显。在新一轮的扶持规划开始之际,根据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进行反思非常有必要。本文以云南为例,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最后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差距;云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总结反思当前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工作,将其发展置于“五位一体”的大局中来认识、谋划
2、和推进,是下一步取得良好绩效的保证。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占我国民族总数的一半,2009 年人均纯收入为 2591 元,仅相当于民族地区平均水平(3369 元)的 3/4、全国平均水平(5153 元)的 1/2。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跨越发展是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困难,已经成为事关全国发展全局的大事。 一、人口较少民族后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地处边远,山高谷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加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聚居地区农田水利、交通、输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差。云南省制定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检查验收办法中规定标准为中低水平,大部分达标村都是低水平的达标验收:大
3、多数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多属简易公路,且由于泥石流不断发生导致的晴通雨阻现象相当严重;仍有 2%户约 5 万人未通电;水利建设方面,农田沟渠投入不足、等级低,大部分年久失修,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水利化程度不到 10%;18%的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仍未解决;现有住房 80%以上是土木结构的土坯房和挂墙房,还有 10%左右人口居住在危旧房中。 2.思想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低。8 个人口较少民族中,除普米族、阿昌族外,其他 6 个均属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其中基诺族是我国 56 个民族中最后认定的民族。近十年来,虽然大力推广义务教育,但文盲人口数量大、失学辍学严重等问题
4、仍然突出,特别是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现象较为普遍,能升入高一年级继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也相对较少。比如据西双版纳州统计,布朗族 2001 年 9 月一年级招生时有 557 人,到 2007 年 7 月六年级毕业时只有 136 人,完学率只有 24.4%。 3.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当前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十分滞后,仅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2005 年,175 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845.7 元,比全省少 1196.3 元,而 2010 年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农民人均收入为 2265 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687 元,7个人口较少民族近 30 万人整体处以新贫困线(23
5、00 元)以下。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仍有近 10 万人还处于低收入贫困线以下,而且返贫率较高,至今 96%以上的独龙族、89%以上的普米族处于贫困状态。 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人口较少民族贫困落后,除去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封闭落后的历史遗留因素外,回顾近十年的扶持政策,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本文初步归纳了资金缺口大、扶持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和对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重视不够等因素。 1.扶持资金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财政薄弱,扶持资金来自国家、省里和上海等省市,相对于极为落后的发展现状,扶持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
6、较大,资金缺口非常大: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资金(当前平均每个自然村约 20 万左右)只能解决部分群众急需项目,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异地搬迁、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后续的日常维护管理。 2.扶持时效性、针对性不强。随着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日益迫切,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民生设施建设等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扶持以及维护成本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一是目前扶持资金投入集中在农网改造、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但在文化卫生、技能培训、产业建设、民居房改造方面资金投入少;二是有帮扶资金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水电等缺设备
7、、缺人力,缺维持运转的支撑资源;三是实施整村推进的项目零散,规模不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增收推动有限,后劲乏力;四是项目的后续管理滞后,部分被扶持村出现短期绩效现象,实施成果难以巩固。 3.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增收途径匮乏。受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制约,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窄,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当家理财能力等较弱,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一是多数村寨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在很多人口较少民族村落,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已露端倪,但是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收入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群众普遍缺乏稳定的增收项目和支柱产业,实现彻底
8、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人口较少民族主要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粮食以及国家其他农业方面的补贴过日子,自身没有太多的其他收入来源,加之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农民人均年收入很难有大幅度提高;三是不能利用帮扶资金进行创业,实现“造血”功能。虽然帮扶资金落到每个家庭困难户暂时解决了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但是如果政府的“输血”停止,返贫的问题令人担忧。 三、后续扶持对策建议 1.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发展内力。在反贫困过程中,必需增强人口较少民族依靠自己使得民族繁荣的使命感和自信心。一是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补助范围,完善助学体系,确保贫困生不失学,对聚居区举办双语教
9、学的学校给予特殊扶持;对参加中考、高考学生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优先录取、定向录取;提高寄宿生补助,并将补助延伸到高中;对任教的教师(包括代课教师)应增加适当补贴。二是加强培训,促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让每户农户都掌握 12 项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各种产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产销保障。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三是大力培养和选拔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乡镇应当合理确定人口较少民族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名额和比例,并适当放宽任职和录用的条件。 2.加快民生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政策性投入的基础上,市、县各级应逐年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的比
10、例,帮助相对集中居住地改善交通、居住等基础设施,解决当地群众关注、关心的民生问题,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方式,增强“造血”功能,夯实发展基础。特别要注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及民族特色博物馆的建设,提高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其全面覆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为人口较少民族,特别是那些守边固土不能实施移民搬迁的边民,实施更加有效的生活保障措施,使他们具有更大的生存权和更好的发展权,从根本上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提
11、升的基础条件。 3.强力实施开发扶贫系统工程,增强发展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部门挂钩扶贫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制度,认真研究长效扶贫机制,切实开展“帮扶工程” ,坚持不脱贫不脱钩;扶贫资金重点要先向可扶的家庭倾斜;对丧失生存条件,原地脱贫无望的实行异地开发扶贫和搬迁转移。二是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从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使每个村培养出 12 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力强的增收产业。同时要注意靠市场力量来解决差距,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流通渠道上大力扶持,增强人口较少民族在市场中的生存竞争力使其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根本脱贫。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重点。以粮代赈,鼓励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绿化” 。 参考文献: 1李英勤.贵州毛南族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赵强.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游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3朱玉福,周成平.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4). 4李晓斌,杨晓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效果及存在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