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8 页自然辩证法题库一、名词;1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的方法及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它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知道哲学的一般抽象特征,它与具体自然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体自然科学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为具体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4 观察: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5 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6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7
2、 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要素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方法。8 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0、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人们对自然界研究对象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一些感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 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12、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的研究课题的过程。13、分析: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14、综合:在
3、思维和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17 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既从以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19 形象思维:在具体反映事物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象对事物本质进行认识的方法,可分为:形象想象和形象联想。20 形象想象: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2
4、1、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的形象,由已有的想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则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具有如下特征: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认识过程的突变性。认识成果的突破性。24 创造性思维:指思维对感性材料及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考查时不受固定思维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具有多种表达形式:想象,幻想,猜想,灵感等。25、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一种认识形式。26、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对研究对象所做的一种推断式的说明。27、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认识形式。28、科学理论:经实
5、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29、科学进化:人们的认识没有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仅是对原有的补充、完善,无创新性理论出现。30、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31、技术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取得重大成果, (将成果用于社会生产引起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将成果用于社会生产引起整个生产力,产业结构、生产手段产生的巨大影响的技术革命。32、范型:在前科学发展阶段,在众说纷纭中有一个理论独占鳌头,终于被科学工作者所接受,这就是范型。33、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34、技术改良:不
6、改变原来技术体系,仅对其作出局部革新、调整。35、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36、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第 2 页 共 8 页37、非线性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38、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39、稳定:自涨落出现后,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42、进化: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有低序到高序的过程。4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太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系统形
7、成更加稳定的结构。45、层次结构:若干要素经相关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效应,逐级递近形成的层次结构。46 生态文化: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压力,一些思想家出于对人类生存状况和前景的忧患意识,结合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成果,从深层次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应有关系,提出了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理论主张称为生态文化。47、何谓普郎克现象:是指一种理论虽已被实验所确证,但并不总能得到普通承认,与此相反,被大量实验所否证了的理论,也不总是被抛弃的现象。48、科学:就是正确地反映自然对象以及规律的知识体系。49、技术:是人类为满足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知识
8、经验,物质工具,方法规则,技巧技能的总称。50、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51、知识体系:完整反映了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系统。52、格式塔转换理论: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53、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54、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55、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56、近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57、远离平衡系统: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
9、、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58、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59、人化自然: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利用、改造乃至创造自身存在发展的物质条件的那部分自然(第二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造自然)60、类比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推理方法,是根据两类事物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且已知某一类对象还有其他属性,而推出另一对象也有类似属性的方法。二、简答题1、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A 它们是一
10、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B 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C 科学观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D 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E 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2、 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答:A 建立正确的自然观。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 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B 掌握系统、完整的科技方法。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
11、科学方法论的知识。C 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 D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使我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3、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起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久存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失的东西,整个自然第 3 页 共 8 页界是发展的、变化的。4、 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答:A
12、十九世纪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B 德国的古典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哲学前提。6、 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答:自然辩证法也叫科学技术哲学。它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研究对象,阐明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和层次结构,自然界的内部矛盾及其个物质运动形式星河间联系和转化,描绘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辨证途径,揭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关于研究个门具体科学和活动领域的一种“理解方式” ,它有助于启发思路、改进方法、获取突破性的进展,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进步,必然会引起自然辩证法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特点。7、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
13、系是什么?答:区别:A 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辩证法一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无为研究对象。B研究目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着红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对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他们进行理化解释和行为预测。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8、 近代自然观的缺陷是什么?答:A 机械性: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只有空间上的并列,没有时间上的发展,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矛
14、盾,否认事物有量变到质变的转化。B 形而上学性:以机械运动、力学尺度说明一切,看不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否认自然界各种运动的形态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9、 简述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答: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宗教神学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 5 个过程。10、进化与对话的关系。答:区别:进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
15、应能力减弱,系统结构恶化。联系: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中包含退化,退化中包含进化) ,同时并存(即一个系统进化以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消耗为基础) ,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化和退化可以相互转化) 。11、间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答:部分是整体中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而整体指构成事物诸要素和关系的总和。部分可以是整体中的某一个要素,也可以是某些要素的综合,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同时又受到整体的制约。12 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及建立科学假设应遵循哪些原则?答:作用:A 对人们的认识有导向作用, B 是通向科学的桥梁,C 激发创性思维的媒介,D
16、 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原则:A 解释性原则:提出假设不能和研究范围内被检验的事实相冲突。B 对应原则:假设与以知的科学定律与理论的关系,提出假设和原来的理论想冲突,但假设不能和原来事实中真理相冲突,新假设要包容或解释原有理论,把原有理论作为新假设的特例包含在其中。C 简单性原则:好的假设尽可能要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建设尽可能以少的初始条件或公里,而要尽可能符合客观现象。D 可检验性原则:提出假设必须在观察或经验上加以检验的,就能判断它是否具有真理性。14、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答: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前者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也演绎,后者分为为形
17、象思维与直觉思维。25、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第 4 页 共 8 页答: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特征:A 客观真理性:正确反映正确对象本身。B 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逻辑系统性。20、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答: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 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18、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答:A 真理性。科学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B 深刻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C 实质性。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D 系统性。科学
18、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13、观察与实验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A 观察是在自然发生条件或重复出现情况下进行的,被观察对象没有受到直接的变革作用和人为介入,而呈现为自在状态,而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对象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它比观察更具有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B 观察认识主体采取的手段之一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各观事物,由于受观察者的经验和主观意志,难免会使获得的结果带有片面性,而实验方法人为控制研究条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A 二者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B 都可借助于科学仪器。 C 都具有可重复性。15、归纳和演绎的关系。答:归纳与演绎
19、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A 思维程序不同,归纳的前提是个别事物,终点是一般事物。演绎相反。B 前提与结论关系不同,归纳前提范围小,结论大,演绎前提的范围大于结论。C 结论的必然性不同,归纳法的结论无必然性,演绎发则有。联系;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由于人们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有一般到个别,所以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有一般中知道个别。16、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答: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综合是在思维中在分析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分析形成对研究对象局部的深刻认识。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
20、的全面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对分析起着指导性作用。17、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
21、要。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19、科学认识的基本构成是什么?答:科学认识的主体,它是某些活动的承担者与进行者,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B 科学认识的课题,它是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那部分自然现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时候进入人的认识范围,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21、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答: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A 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
22、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B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既有如下特征: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普适性: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系统性。22、科学方法的分类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分类:A 专门化的分类方法 ,应用范围小,一些特殊的分类方法;B 较为普遍的方法.同一领域不同学科应用的方法.C一般
23、的研究方法:普遍的在一切学科领域都可以应用的方法.作用:A 是同乡科学理论的桥.B 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第 5 页 共 8 页础.C 是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规范化和程序化.23、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几种?个有何特点?答:科学发展的模式有三种:A 平滑积累型。优点:正确结实科学进化,反映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趋势。缺陷:未解决科学革命问题。B 猜想 反驳型。优点:提出科学理论提出的多元途径。在科学认识中表现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突出科学认识中科学革命的作用。缺陷:否认通过逻辑方法提出科学理论。否认科学进化。否认客观真理存在,在认识上陷入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D 范式转换型。优点:完整反映了科学进化和
24、科学革命的统一。注重了科学认识的社会因素。缺陷:把范式看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理性、逻辑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割断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24、什么是科学事实?有何规定和要求?在科学认识中有何作用?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是什么?答: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得到的经验性事实。规定:A 表达方式是个别性陈述、判断;B 科学事实应可重复核实。C 科学事实应准确、精确。作用: A 建立全部科学理论的基础。B 验证全部理论的标准。获取方法:观察和实验。观察是有意识、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实验是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认为改变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全面性和典型性。科学实验
25、能够简化、纯化研究对象,强化研究对象,能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26、稳定与涨落的关心。答:A 稳定状态和涨落的不变性,对稳定状态来说,涨落将收敛、平息。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变得越来越无序即墒增大。B 稳定与涨落的可变性。稳定与涨落的矛盾统一是实现于一定的不变之下,当涨落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系统原有的相互作用可能被新的相互作用结构代替,原来的稳定状态可变为不稳定状态,这样的结构正式新物种出现的必然条件。27、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是什么?答:从外部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系统进化的条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依据,而涨落是系统进化的诱因。28、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各种自然界作统一理解的
26、观念答:A 自然界的每种事物都个成系统。 B 有些事物虽然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暂时还难以认识,但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A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 18世纪 60 年代起于英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继而来之的产业革命,既向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从而使科学在 19 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更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
27、了丰富的物质基础。B19 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如在天文学上关于太阳系的星云假说,地质上的能量守恒,化学上的尿素合成,生物学上的细胞的概念提出和进化论的诞生。对于这些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学说,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涵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提升,从而提出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C 辨证唯物注意自然观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毕竟是 19 世纪的产物。其中的一些表述已经过时,有些表述不包括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条件下发展恩格
28、斯的观点,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发展恩格斯自然观的基础,形成新的自然观,对新的科学技术加以概括、提升补充到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方法中,形成新的方法论,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观。7、P1-TT-EE-P2 的主要思想。答:P1-TT-EE-P2 是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其主要思想为:A、科学不不是从实验和观察开始,而应从科学问题开始 P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其中存在的问题B、研究者通过自由思想来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假说式理论 TT。C 、然后验证这种理论,但观察实验的事实如果与理论相符,却不能证明假说或理论的正确性、一般普遍性,观察实验的事实虽然不
29、能证实,但能伪证,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能叫做科学理论,波谱认为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或假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证伪反而预示着理论的普遍性越大,理论的精确性越大。D、通过证伪,能再发现新问题,证伪速度越快,频率越高科学发展速度就越快。3、怎样理解层次结构是更加稳定的结构。第 6 页 共 8 页答:A 层次结构的个部分本身就是稳定的系统。因为系统中许多相干性关系都造成稳定状态的出现。但这种稳定性随时会受到涨落的影响,由此可产生不稳定、渐进稳定和稳定状态三种情况。不稳定状态在现实中也很难观察到,而渐进稳定状态和稳定状态,能在一定范围内收敛涨落或把涨落限制在许可的范围内。由它们所表征的系统属于稳定系统。当然,
30、稳定系统并不是不变的系统,只要变化本身保持不变,系统就是稳定的。B 层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更加稳定的机构。在层次结构中个层的结合度彼此不同,其一般趋势是,随着层级有低到高推进,结合度也由大到小递减。这也意味着上层系统存在的范围较下层子系统狭小,或者说低层系统结合度大一些,它们可以存在于高层系统之前,成为孕育高层系统的稳定中间形态,即使在高层系统解体的情况下,低层子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一定丧失,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子系统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出现构型变化过程中的稳定转变。4 如何理解物质运动不灭原理。答:A 物质不灭揭示了不同运动形式间存在着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低层次系统的运动形式可以向高层运动
31、形式递进相干、递进分解。各种运动形式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中存在着质和量的对应关系。B 物质不灭不能仅仅从量上出发,而且应该从质量上去理解,在量上不灭有守恒关系,在任何一个可以量度的系统内,运动的量总和保持不变。C 运动在质上的不灭指运动形式转化的能力是无限的,这种转化能力和实现转化的条件也是运动着的物质所固有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哪种运动是最初的运动形式或没有哪种运动是终极的运动。只要具有一定条件,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 运动转化在量上守恒,在质上不灭,按此原理可把世界看成是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5、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答:A 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
32、集合体。按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运动看作是时间和空间内的位移变化,运动要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实现的。B 自然界的组成是由一系列过程构成的集合体。自然界是建立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集合体中。我们今天说的各种天然气、煤炭、矿藏等都是经历了不同的漫长地质年代演化过程形成的,人工自然已纳入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内部支撑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工自然的疆界也在扩张,出现了地球上人工物和天然物的复合。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系统内
33、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就是一个个过程的集合体。6、举例说明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中。答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存着和消失着,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之中,按目前公认的假说,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例。从上述演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然界内部为其提供了动力。8、库恩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态科学- 危机-革命- 新的常态科学。9、为什么说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答:A 这句话包含这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关系,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假说是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推断性的认识,科学理论往往是在
34、科学假设经受检验的过程中发育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设是科学认识中更为综合的两种认识。B 自人类的诞生起,人类就没停止对自然界的认识思维,每个阶段的认识成果都首先是以假设的形式凝结起来的,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假设的提出,往往代表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影响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C 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以及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这首先是经理了一个长期的思维过程,科学假设无疑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起了桥梁作用,另外科学假设中的猜测部分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部分,有利于通过学术争论,活跃人们的思维,促进科学理论的完善。11、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答:意义:A 决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 B
35、决定了材料和方法。 C 决定了研究的实际价值。步骤:A 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B 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了解有关选题状况,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基础。C初步论证。D 立项。原则:需要性原则(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 ,可行性原则(主观和客观方面) ,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发放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 ,效益性原则(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2、科学问题的特征、结构、分类、来源。答:特征:A 时代性,同一问题不同时代解答深度不同。B 真正的科学问题在当时的一系列条件下可解答。结构:A问题域,所提问题属于哪而领域。B 求解目标,所提问题对研究的认识程度
36、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C 应答域,解决问题所用学科知识。分类: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一般性问题与关键性问题,常规性问题与反常规性问题。来源:A 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B 理论自身的矛盾,C 各种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对同一研究对象,研究者知识结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不同,可提出不同的结论,D 社会需要与技术手段间的矛盾。第 7 页 共 8 页13、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和动力是什么?答:科学发展形式有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技术发展的形式有技术改良与技术革命。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有:A 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矛盾,B 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 C 不同学说之间的争鸣与讨论;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有: A 技术目的
37、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B 各种不同技术之间的矛盾。社会诸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A 经济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经济需要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支持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经济竞争是科技发展的刺激力量。B 政治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政治和法律制度决定科技发展方向和规模;科技体制是政治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中介;战争对科技发展有促进作用。C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教育决定科技队伍的数量质量以及今后科技发展提供后备力量。D 文化中哲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对科学研究起重要影响。14、如何验证科学发现,程序、步骤和方法是什么?答:验证科学发现就是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的过程及其结果验证方式主要有逻辑检验和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包
38、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间接验证包括确证和伪证。验证结果有确证型、证伪型、判决性实验(对某一研究对象由于主体的某些原因,提出不同假说,设计一种试验可在不同假说中进行选择,判定哪种假说不正确) 。1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 A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前导性因素,没有科学技术发展,就没有生产进步,古代社会中,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经验进行把握,再应用到生产中去,推动技术发展,近代先有科学创新,再有技术革命,再有社会生产进步。B 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不争的事实
39、。C 科学技术改变管理方式,推动生产发展,过去管理靠行政、权威和经验,现在把现代科学知识运用于管理的过程中,使人、财、物合理配置。D 未来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17、当代科学与经济的关系。答:经济需要时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支持科技发展的基础,经济竞争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A 科学技术并入社会经济系统,能有力促进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可以更新、优化社会生产力要素的组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创新,能有力促进社会是基础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使社会生产率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显著地创造出较多的经济价值。B 社会的经济的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
40、的推动力量,社会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C 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发展,还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课题、经验材料和新的实验工具及设备手段,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总之,当代科技并入社会经济系统,体现了它的巨大的生产力功能,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物质发展,而经济的支持、发展和经济需求、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位置基础、动力和更广阔的天地。18、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答: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
41、生和非再生资源。B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 生活的污染。C 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协调措施:A 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B 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 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
42、、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1 类比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推理方法,是根据两类事物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且已知某一类对象还有其他属性,而推出另一对象也有类似属性的方法。2 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3 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则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具有如下特征: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认识过程的突变性。认识成果的突破性。4 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的系统。5 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第 8 页 共 8 页1 科学和技术的
43、区别与联系。答:区别: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以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存在。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
44、的发展。2 观察与实验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A 观察是在自然发生条件或重复出现情况下进行的,被观察对象没有受到直接的变革作用和人为介入,而呈现为自在状态,而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对象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它比观察更具有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B 观察认识主体采取的手段之一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各观事物,由于受观察者的经验和主观意志,难免会使获得的结果带有片面性,而实验方法人为控制研究条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A 二者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B 都可借助于科学仪器。 C 都具有可重复性。3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答:内容:A、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
45、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看法。包括自然界得起源、演化、存在方式。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提出科学问题,选题,依据题目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进行对观点的验证、鉴定。C、科学技术观:对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形成一种看法。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关系: A 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B 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C 科学观对自然
46、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D 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E 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4 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答: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1 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
47、的作用及建立科学假设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其特点是科学性和假定性。作用:A 对人们的认识有导向作用,B 是通向科学的桥梁,C 激发创性思维的媒介,D 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原则: A 解释性原则:提出假设不能和研究范围内被检验的事实相冲突。B 对应原则:假设与以知的科学定律与理论的关系,提出假设和原来的理论想冲突,但假设不能和原来事实中真理相冲突,新假设要包容或解释原有理论,把原有理论作为新假设的特例包含在其中。C 简单性原则:好的假设尽可能要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建设尽可能以少的初始条件或公里,而要尽可能符合客观现象。D 可检验性原则:提出假设必须在观察或经验上加以检验的,就能判断它是否具有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