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将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如何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用科学和民主的理念进行设计和规划,达成美观、经济、适用的良好效果,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实现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这种典型的样板是浙江省湖州市农村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在他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新农村时感慨而发。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将推动新一轮农村建设的高潮。但是,如何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用科学和民主的理念进行设计和规划,达成美观、经济、适用的良好效果,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建设应该保留本色 农村不同于城镇的最大特点,在其田园风光,这是人们
2、追求自然美景的一种对象。我国古代大量诗词以乡村场景为歌咏对象,赋予其传统文化内涵。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H 反映了诗人对山间小道的细致观察,而且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渴望暂离喧嚣,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充分享受田园风光。因此,大都市周边的乡村,应该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受到人们的珍惜和保护。从服务于大都市的视角,国外学者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理念,即农业并不只是简单的生产贸易的对象,还具有多种机能,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远远超过农产品供给的范畴。
3、农业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农作物以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价值,被称为“农业多种机能” ,其中包括环境保全、绿化资源开发和传统教育机能。环境保全机能主要指人们所居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生物资源的保存等。绿化资源开发机能是指为居住者休闲和参观者旅游,保护自然景色和提供活动场地。传统教育机能是指为参观者和青少年提供自然和农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及为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址提供保护作用。更进一步来看,都市型农业是将传统农业融入大都市发展,形成农村与大城市相结合的新集合体。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不仅离不开源自农业的食品链,而且也离不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田园文化。 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样板 浙江湖州是社
4、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样板,也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2010 年以来,湖州新农村建设为“美丽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先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思路和发展理念,改变了原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湖州经验主要有:第一,建立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联动机制,即以“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序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率,有效避免了仓促建设、随意建设带来的后遗症。第二,农村新民居建设不搞“一刀切” ,而是采取因地制宜、
5、依史而建的办法,充分考虑村镇不同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的保护,最大程度将新农村建设与村镇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待历史文化著名村镇的新农村建设,尽量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保存其历史原貌特征。第三,形成一套调查民意、汇集民意、尊重民意和采纳民意的机制和办法,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在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之上,使市委、市政府的相关决策和工作部署,有效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的建设家园行动,形成共建双赢的局面。 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湖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然景色怡人,具有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双重积淀
6、。商周时期,湖州就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分布区;2000 多年前,浙江境内最早的“省会”就坐落在湖州的安吉县;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轫,湖州人更是凭借其商业传统,积极参与了现代中国工商业的兴办和发展。 “一部湖州史,半部民国史” ,近现代不少名人出自于湖州,并保留一些颇具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和文物。 湖州人精心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在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家堂村和荻港村。高家堂村拥有诗画般的山色湖光,山水交融、水木清华。荻港村不仅保留江南小桥流水风貌,而且还承载着历史,始建于乾嘉年间的积川书塾旧址,曾走出过数十位进士和
7、名人。第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湖州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早在 2006 年,安吉县就被评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湖州农村植被覆盖率达 75%以上,也就是说,除水面、公路和建筑以外,绝大部分山地和耕地为植被覆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和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第三,重视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是“道路硬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 。2010 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 60%以上。2016 年浙江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已高达 84%,而全国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平均比例只有 20%。第四,积极引进外
8、来资金和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安吉县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事迹。7 年前,鲁家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在乡亲的劝说下,在外经商成功的朱仁斌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账目上只有6000 元,但负债却有 150 万元。朱仁斌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甚至个人担保去借款。短短几年间,村里引入旅游公司,开建了 18 家以野山茶、蔬菜果园等不同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还修了 4.5 公里长的铁轨,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湖州美丽乡村建设为标准,来衡量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不难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是一些农村大
9、肆建设住宅。在一些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建设陷入误区。以某个我国特大型城市为例,在距离城区 4050 公里的部分行政村,盲目扩建农民住房,有些宅基地已扩大到 4 分和 5 分地。据了解,当地农民常住人数很少,大部分已进入市区务工,所居住的房子已经非常宽敞,多建住宅房的目的是为了出租。扩建住宅房的结果是村子面貌一片混乱,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不像农村,是因为失去了田园本色;不像城镇,是因为没有城镇的基础设施。因此,有学者称,这些农民不是在种田,而是 “种房” 。这样的乡村建设根本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所在,也没有任何美感而言。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党组织缺乏正确引导和责任担当,放弃政策原
10、则和宣传教育,放任一些村民的错误做法。由于没有坚持原则立场,美丽乡村建设最终演变成竞相扩建私房,既占用大量基本农田,又形成了杂乱无章的建房格局,严重破坏了农村原有面貌。这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农民对村庄建设不知情。有的区县领导掌握新农村建设大权,不仅不让村民参与,甚至连村支部书记也不了解本村建设情况,这种方式引发了村民的不满和抵触。至于新农村规划,由于是领导指定而非经市场的选择,很多规划公司不了解农村,设计既缺乏农村元素,也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金,而且导致乡村建设的不成功。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缺乏群众观念,不尊
11、重科学知识,过于看重手中权力,甚至有寻租的嫌疑。由于不征求群众意见,群众不知自己住房建设蓝图,必然会有意见和反感,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是农村建设缺少文化元素。许多农村建设只注重基础设施,忽略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这与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极不相称。虽然一些农村开始注意村庄历史,但是大多数尚未关注传统文化。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实施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区别之一,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从民俗、民风等生活习俗入手,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干部对“五位一体”发展理念认
12、识不深刻,习惯简单地执行上级的行政命令,缺乏有思想、有深度的思考和谋划,特别是对包含较多文化元素的发展模式缺乏思考。同时,农村基层缺乏文化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农民离开农村,形成了文化真空的区域。 四、政策建?h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只有风景怡人、生态文明的农村,才能留住农村建设人才,才能吸引城市投资者,真正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做好农村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做好统一规划,关键在于体现乡村的本质特征,保留农村的元素,否则就失去乡村振兴的意义。因此,编制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研究者和农民代表应加入编制工作小组。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
13、农村家园的主人翁和建设者,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征求群众意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群众认识到自己受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借鉴湖州经验,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不仅增添乡村建设的光彩,而且是吸引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在农村建设中,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应做好公示和民主监督。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公共建设项目,应该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监督。国家财政投入较大资金量,在做好绩效考评和审计的同时,可借鉴委派民主党派监督扶贫工作的经验,监督和检查村庄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并堵住漏洞。 构建美丽乡村长效机制。湖州经验表明,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就是经营乡村,即用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夯实乡村经营的基础,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并成为乡村经营的一个“重头戏” 。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