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解第九课:“三阴三阳”与提纲(三)一、“ 太阴病” 架构与提纲 “ 太阴” ,主里,是纯寒证候。 其与“ 阳明” 相对,共用“里位”:吐、利、胀。 病性相反:阳明主热,太阴主寒。 太阴主寒,是其证候特征。 此处的“寒”有两点: 首先,就是“寒饮”,或者称为“水饮”、“痰饮”。 “寒饮”为病,三焦皆有。 在外,见水肿。 分泌物:白带、鼻涕、创口的流清水。 “里病三症”:“胀”、“利”、“吐”。 第二,就是“阳气”不足。 证候病机:太阴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里寒内盛,津液不布而成寒饮,出现“胀”、“利”、“吐”三症。若是病入营血,则会出现出血症,或者瘀血证候。 脉象多变,往往结合“ 里病三症” ,则可确定为太阴病。 舌象,没有特殊性,也需要结合“ 里病三症” ,则可确定为太阴病。太阴病总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硬。(宋273 ) 附:金匮玉函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痞坚。” 高版伤寒论:“伤寒四日,太阴受病,腹满吐食。下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坚满。” 唐本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