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一、目的意义n 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不断改变和破坏矿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因而产生众多的环境问题如破坏和占用大量耕地;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井泉干枯,周围群众饮水困难;引发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产生了大量 “废渣、废水、废气 ”,污染了周围环境;坏了自然景观和地貌景观。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明确要求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国家计委发布的 “十五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重点专项规划 中,进一步明确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一、目的意义n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在地质大调查中安排资金,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目前全国所有 (区 )都基本完成调查工作。并自 2001年开始,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选择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矿种、不同地区的老矿业基地,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为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好的经验和典型。同时,努力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开展矿山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制和制度化建设,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基础研究。一、目的意义n 为了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开展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3、规划编制工作势在必行。n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是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的需求,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提出约束条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做出长远的安排与部署,保障人类自身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n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是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的最优化治理规划。n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是国家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矿山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的具体体现。矿山环境
4、保护与治理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山环境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对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依据。同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n (一 )环境规划的涵义n 环境规划是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n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而采取的主动行为。n (二 )环境规划的类型n 1、按规划范围和管理
5、层次划分一一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或部门环境规划n 2、按规划期划分一一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 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为 5年,也称五年环境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n 3、按环境规划内容划分一一可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n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矿山环境保护规划等。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n (三)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n 1、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在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二是持续性原则,即人类要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
6、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需求;三是共同性原则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四是和谐性原则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五是协调性原则,即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n 2、生态理论:与环境规划相关的生态理论有:n ( 1)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论:每一种生物对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n (2)负载有额律n 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都有一个界限 (限度 ),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吸纳污染物的能力。当生态系统所供应的生物超过它的生产能力时,它就会萎缩乃至最终解体。n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活
7、动的阈限值。因此,在编制环境规划时,要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使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与相应的环境状态相匹配,使环境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和改善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n (3)时空有宜律n 每个地区 (或区域 )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各不相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而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在编制环境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治理及保护的重点,而不应搞一刀切。n (4)最小因子原理n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结构、功能的因子很多,但往往是处于临界量 (最大或最小 )的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
8、力。一个地区环境状态往往是由处于最脆弱的环境因子决定的有效改善其量值,会大大增强系统的功能。在编制环境规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n (四 )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n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n 2、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的原则n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环境恢复治理并举,贯彻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以科技进步为先导,遵循地质环境规律,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n 3、坚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理论n 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n “防 ”是立足于预防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而 “治 ”是着眼于解除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把防和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预防中及时治理,在治理中加强预防,这才是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途径,也是环境规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n 5、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n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经济状况差别很大,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可行的环境规划方案。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