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彈道飛彈發展背景彈道飛彈發展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德國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德國空軍 大大不列顛作戰不列顛作戰 及與海軍配合之及與海軍配合之 海獅作戰海獅作戰計劃失敗,損失慘重以致德國陸軍無計劃失敗,損失慘重以致德國陸軍無法橫渡英吉利海峽攻打英國,遂發展法橫渡英吉利海峽攻打英國,遂發展V1與與 V2飛彈作為報復行之攻擊武器。飛彈作為報復行之攻擊武器。2.1950年韓戰中,俄製年韓戰中,俄製 米格米格 15型型 戰戰機,突如其來的連續擊落美國當時擔機,突如其來的連續擊落美國當時擔任戰略武器投射的任戰略武器投射的 B-29型型 戰略轟戰略轟炸機。炸機。3.核子科技與火箭製造技術的進步。
2、核子科技與火箭製造技術的進步。V-2 飛彈飛彈1942年在德國年在德國 布朗佛恩博士布朗佛恩博士 主持下成功主持下成功發射出第一枚具有導引裝置的火箭,定發射出第一枚具有導引裝置的火箭,定名為名為 V2飛彈飛彈 , 射程約射程約 270至至 350公里,全公里,全重約重約 13公公 噸,使用液體燃料推進,射擊噸,使用液體燃料推進,射擊準備作業至少需時準備作業至少需時 4小時以上,為世界小時以上,為世界第一枚第一枚 用於用於 實戰實戰 的的 彈道彈道 (導向導向 )飛彈。飛彈。(美國美國 克特林克特林 Kettering 甲蟲飛彈甲蟲飛彈為世界公認第一枚飛彈,但因為世界公認第一枚飛彈,但因 射程不
3、足射程不足未再繼續發展為可用於實戰的未再繼續發展為可用於實戰的 飛彈。飛彈。 )V-2 飛彈1939年組件開始製造, 1942年試射成功彈長: 14m彈徑: 165cm翅長: 3.566m全重: 13480.7kg燃料:單節、液態射程: 288km(平均 ) 352km(最大 )彈道飛彈 依循彈道飛行之飛彈 。彈道指飛行兵器在推進力 (如火箭、內膛裝藥 )停止後,彈體僅受重力、氣動力、風力、科氏力 (星體運行定律 ) 等作用所形成的飛行路徑。飛彈指能在空中飛行、攜有彈酬,並能發射後導控的飛行兵器。彈道飛彈 為依賴本身 火箭發動機 所推動,依循彈體與地球重力之 雙體力學拋物線原理 所構成之 一定
4、軌道 ,並由其導引系統導引 ,控制其路徑至目標且攜有彈酬 的 飛行兵器 。彈道飛彈的種類區分 依任務區分 戰略、戰術性。 依射程區分 近、中、中長、洲際。 依燃料區分 固態、液態。 依發射方式區分 固定、機動。彈道飛彈依任務區分戰略性彈道飛彈打擊戰略目標,通常射程在 1000公里以上,多為攜帶核子彈頭,打擊目標為敵政經中心、軍事工業基地、核武及交通樞紐。 諸如 ICBM、 IRBM、 MRBM及SLBM。戰術性彈道飛彈打擊戰術目標,通常射程在 1000公里以內,攜帶傳統彈頭,打擊目標為敵軍事基地、指揮所或集結部隊、機場、鐵路橋樑等。 如 SRBM。彈道飛彈依射程區分近程: 1100公里以下。中
5、程: 1100公里至 2700公里。中長程: 2700公里至 5500公里。洲際: 5500公里以上。(中共之定義 )近程: 1000公里以下。中程: 1000公里至 3000公里。中長程: 3000公里至 8000公里。洲際: 8000公里以上。(以美蘇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之定義 )彈道飛彈依燃料區分液態燃料:燃料為煤油、汽油、酒精等,氧化劑為液態氧。具劇毒性與不穩定性,故通常是將燃料與彈體分儲,戰時需耗費多時完成裝填,操作複雜、故障性亦高。固態燃料:燃料為硝化纖維、聚氨基甲酸脂、聚丁二烯、高氯酸安等。體積小、適機動化,戰耗時間僅需數分鐘,可避免敵先制攻擊,先進飛彈大多採用此型燃料。彈道飛彈依發射方式區分地面陣地放置式:擎天神。地面掩蔽間儲置式:泰坦。地下發射井儲置式:義勇兵之後各型。優點:打擊目標固定,準確性高,反應時間短。缺點:易受敵先制攻擊,彈體亦受氣候溼度影響而腐蝕,增加保養難度。固定發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