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投资的逻辑 思考了一下价值投资的内在逻辑及交易层面的几个问题,总的来说,还有 4 个问题: 1、关于价值投资的绩效标准; 2、关于投资的逻辑; 3、关于定量分析与估值的逻辑; 4、关于定性分析与商业逻辑。 一、关于价值投资的绩效标准 我们知道,实践价值投资策略是相当难的,坚持价值投资的策略更难。市场先生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极难制服的对手,极少有人能忍受价格波动,忍受市值的大起大落,绝大多数人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熊市一来,好股烂股均是跌幅巨大,不少蓝筹股的跌幅还相当巨大,尤其是周期性的蓝筹股。 这不禁让人深思:价值投资策略,既然在熊市同样会遭受重大的市值损失,而且与其他投资策略相比,并无明显
2、的优势,那是否还要坚守价值投资? 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价值投资策略, 是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 ,那么,度量价值投资策略绩效的标准是什么?是市值变动吗? 无论我们是信奉价值投资策略,还是其他投资策略的追随者,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赚钱而来的 ,从交易层面来讲,价值投资策略也是通过证券变现,即市值波动来衡量的。价值投资者,当然也要兑现利润。 价值投资策略的集大成者巴菲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 将所有的股票投资,全部视为股权投资,如控制性质的投资,包括私企收购,并在年末编制合并报表,控股权在 50%以上,称为“第 I类股权投资”;而共同控制类的投资,控股权在 20-50%,称为“第 II 类
3、股权投资”,这类投资,按对被投资方的控股比例及应享有的净利润,在损益表确认“投资收益”,但并不编制合并报表;对于证券投资,巴老均是通过其旗下的保险子公司进行的,即在二级市场上买入股份,他并不称其为“证券投资”、“股票投资”,而称其为“第 III 类股权投资”,也称为“少数股权投资”。 这反映了巴老是一位忠实的、虔诚的 价值投资者,他牢固的坚守“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他认为自己在二级市场上买入的股票,也是股权投资,也要通过股权投资的思路来审视它。巴老的投资境界是相当高远的。 由于会计核算的差异,第 III 类股权投资,只能在收到现金股利时,才确认一部分投资收益,如果这类股票的浮盈不变现,那么反映
4、在报表上的只有一小部分损益。巴老不用市值变化来衡量自己的投资收益,但他坚持仅看损益表上的实收股利,也严重低估了证券投资的绩效。为此,他开发了“透明盈余”( look-through earnings)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思路。我们常言:控制情绪难,忍受价格波动更难。其实,如果对价值投资的绩效衡量标准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不以市值变动、短期涨跌幅来论输赢,我们会“忽视”价格波动、专注于内在价值及企业前景,真正形成了“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那样,“忍受”价格波动则自然不成问题了。 这里,国内著名的价值投资者、我本人深为敬佩、敬重的 wjmonk 老师曾在他的那篇长线是金 贵
5、州茅台曾提供了一个类似的视角: “ 首先我要申明的是,我买入贵州茅台并不想从中赚取差价,我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合伙人的 身份买入茅台的 。我买入的成本是 24 元,估计 2003 年底茅台的净资产值为 11 元,其中的差价 13 元作为商誉部分分 10 年摊销,每年 1.3元。现在贵州茅台的净资产收益率为 16%,由于茅台的现金使用效率很低,所以扣掉 20 亿现金后其有效资产收益率为 38%。该收益率我作为合伙人是非常满意的。 5年后,经过摊销我的成本为 17.5,而茅台的每股收益为 5-6元,去掉每年摊销的 1.3元成本,我的收益率为 23-28%;我们假定其后 5年茅台量不增加,价格仅上升 2
6、5%,则每股收益应当为 7-8元,我的成本降低到 11 元,每年的收益率为 64-73%。我个人认为每年这种收益率让人非常满意。我购买茅台的流通股主要是买不到它的法人股,否则我肯定不买流通股。这种想法可能看起来比较奇怪。” 通过这段话,我们会发现 wjmonk老师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及一位忠实的价值投资者,他这种“合伙人”、“股权投资”的思维和逻辑,这是真正的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 当然, wjmonk老师这一段话,有一处漏洞,就是对 2004 年的茅台来说(对当今的茅台,也是如此),经济商誉相当强,公司的增长完全是内生增长,而 wjmonk老师则只将其视同为普通的会计商誉来摊销处理 ,计算收益率。
7、这种计算方法有一定漏洞,既然将其当作普通的会计商誉来摊销,那么分子的利润,也应该扣除这一块商誉的摊销。wjmonk老师的这段表述,大的逻辑上我赞同,细节上是有漏洞的。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如果我们认为,公司有强大的经济商誉且不会减少,那么, 我们可以直接用“净利润 /投资成本”来衡量我们的绩效 ,我们要多跟踪影响内在价值的因素,观察我们的潜在收益情况及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同时关注股价是过度高估,而非经常性的用市值变动来衡量我们的投资绩效。 应该说,这是唯一合理的逻辑,短期 涨跌绝不能界定我们的正误,我们 要以股权投资的思路来审视投资绩效 ,只要我们坚持严谨的分析,同时在买入价格上留
8、有安全边际,那么买入后我们要跟踪的就是公司的绩效及我们的实际收益率,而绝不能用市值波动来界定收益率。如果一方面坚持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另一方面,又用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衡量投资绩效,那么我们的思路只能越弄越乱,很难真正坚持价值投资,也很难控制情绪波动。 如果要真正坚持价值投资策略,我们要以股权投资的思路来审视我们投资绩效,构造类似于 look-through earnings 之类的指标来衡量我们的收益 率,而不能以短期涨跌来论输赢。要知道,“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则是称重机。”成天比较短期价格变动的收益率,则失去了价值投资的本意,拐向了“面向市场的投资哲学”,也很难耐心的分析公司。当然了
9、,如果股价是过度高估且未来的持有收益率相当低了,也要考虑卖出的问题。 二、关于投资的逻辑 为什么要投资?什么时候投资?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 巴老说过,“价值投资”中的“价值”二字,是多余的,如果投资不以价值为基础,那么以什么为基础呢? 格老更有 3大著名的思想: 1、买入股票, 就是买入企业的一部分; 2、市场波动是朋友而非敌人; 3、要拥有一个安全边际。 真正的投资,是在证券的交易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的时候买入它,直至内在价值的实现。格老还说过,“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置换的思想。我们付出了“价格”,得到了“价值”,从而 将现金置换成了更有盈利潜力
10、的资产 。 可是,太多的人忽视了这种简单的逻辑,他们买入某证券,动机是“它会上涨”,甚至这其中包括一些以“价值投资者”自居的人。 投资,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经 过严谨的、保守的估值,在交易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资产,从而保证一种满意收益率的行为。与此不符的,就是投机。 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资产置换 ,前面讨论过,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即使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入证券,也应该是基于股权投资的绩效观,不以市值表现(尤其是短期市值表现)来衡量投资收益率,而应该以类似于股权投资的思路来衡量收益率。 设想我们收购了一家私营企业,它并非上市公司,也没有随时可提供的市场报价,那么我们必然以公司的盈利能力
11、、盈利前景来衡量投资绩效,并与我们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而不是随时 想着将它卖个好价钱。 这里,有一种简单的逻辑构架: 1、我们获取的收益率,应该高于机会成本,当然,这是从长期而言的,个别年份的绩效可以有所波动; 2、我们要专注于对企业长期前景的分析,关注企业的长期绩效和长期盈利能力,而非一时的绩效; 3、我们要忽视掉交易价格波动(除非它能提供更好的买入机会),形成 真正的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 有了这样的逻辑构架,我们就不会被市场情绪搅乱,不会被价格波动切断了我们正常的思维能力。我们买入资产 /证券,是因为它能提供更高的收益率,而不是因为 “它会上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不要择时? 其实,“
12、择时”这个概念,其实是是面向市场的投资哲学,是想买在一个所谓的“底部”,买入后就能大涨。 实践价值投资,其实也“择时”,只是它是特殊的择时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价值投资者,应该时刻具备股权投资者的思维,关注潜在收益率。太多的人不敢在低位买入证券,而是在高位追涨,他们的投资观,其实就是“面向市场的投资哲学”,以市价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投资绩效并界定投资的成败。这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很荒谬的投资逻辑。 清冷的市场里,太多的人已经不敢买了,因为“可能还有更坏的消息”、“可能还会跌”、“再等一等,等大势向好、等大盘好转时再买”,他们忽视了此时按股权投资的思路来说,潜在收益率已经远高于机会
13、成本及自己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了。同样,在 6000点的泡沫里,其实潜在收益率已经极低了,但太多的人仍认为,大盘还会涨,它会涨到8000 点、 10000 点。 一言以蔽之,“ *股票会上涨,因此我买入它”、“ *股票会下跌,因此我要卖掉它”,这些习以为常的投资逻辑,是很荒唐的投资逻辑。好的投资逻辑,应该是股权投资的逻辑, 即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得到一个满意的收益率。 深刻理解股权投资的逻辑,理解价值投资的绩效标准,才能真正放弃“面向市场的投资哲学”,形成“面向企业的投资哲学”。如果经常秉持以市值变动来衡量的绩效观,则只会经常被市场价格干扰,让市场波动切断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也难以彻底坚持自己的
14、投资策略。 三、关于定量分析与估值的逻辑 关于定量分析的问题,我本人也有不少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由于以前的专业背景,我本人在会计学、财务学、投资学等学科上还算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 于经验的不足,在真正用好这些知识的时候,我还是走了一点弯路,一度死抠财务数据,忽视了更深刻的 经济学规律 。幸好目前这一环的漏洞,我大体弥补上了,也大体形成了严谨的、正确的估值逻辑。 关于定量分析方面,个人有几点思考和体会: 1、盈利预测与估值 机构目前主流的投研方法,就是做盈利预测,而且做完盈利预测后,多用各种倍数法来进行估值。 盈利预测能不能代替估值?能不能代替对内在价值的分析?
15、其实,答案很简单:当然不能! 不能说盈利预测没有用,它有一点作用。但这投研方法的 漏洞很大: 1)公司内在价值,从概念框架上讲,应该是余下寿命里所有现金流的折现值,并不是几年的 EPS 预测可以涵盖的; 2) EPS 是一个容易操纵的数据; 3) EPS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如来自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部分,各自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均有所不同,有不同的驱动力; 4) EPS 还有一个盈利质量的问题,如果没有现金流支撑,或者盈利总要拨付相当多的资本支出,则股东盈余其实大打折扣了; 5) EPS 本身很难精确预测准。 我本人极少用 PE来估值,也很少用 PB来估值,这最多是作
16、为一个参考依据。 财务预测,绝对不能代替估值。同样的 EPS,有不同的含义。而且我觉得要关注“内在市盈率”(内在价值除以当前 EPS),它一般受 ROE、增长率 g、股利支付率所驱动。有些公司 PE高,并非就是高估了,因为它有高 ROE及高增长率,同样的道理,有些公司 PE低,因为它风险高、 ROE 低及低增长率。我们要关注内在的实质,而非 PE的绝对高低。 2、关于解读历史财务数据 在这一环上,我本人一度陷入了误区,即过度重视财务数据,忽视了更深一层的商业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深刻,视野不够开阔。 回顾公司的历史记 录,的确非常有用,而且这一工作必须要做。 行胜于言,事实胜于雄辩,解读历史的财务
17、数据,对公司进行长周期的分析,相当有必要,而且我们要从中找出公司的一些特征、财务线索出来。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问题的实质,长周期的财务数据,我们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而不能进入了“认同偏好” *公司是好公司,它将来必定更好; *公司长期不行,它将来必定更差。 事实上,财务数据,不过是过去的成绩单和一份快照,并不说明全部问题,因为将来的商业环境、竞争结构与过去可能大有不同,潜在竞争力量可能也大有不同, 供需结构也可能不同,过去绩优,将来未必就绩优。 一定要看透过去“绩优”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行业景气、政府管制、专利保护,还是其它?未来会如何演变? 巴老曾总结过他对美国航空优先股的投资,他谦虚的
18、反省,说这笔投资“分析粗糙”、“过多重视历史记录,而忽视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则”、“未注意到收入模式、成本结构的关系”。 解读历史财务数据,一定要思考,不能简单的搞趋势类推,如过去增长率为 50%,就轻率的假定未来仍有高增长率。这里面尤其要注意:周期性公司、新行业的公司、利基市场的公司、慢慢放松保护 的公司等,这些公司的业绩极易变脸,如果草率分析、草率估值,极易投资失败。 这里值得检讨的是海螺水泥,当时过多的看到现金流数据不佳,忽视了公司未来的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后的成本节约,忽视了 2亿吨这个长期产出水平下,单位成本与当前的单位成本是完全不同的,从而错过了一次较好的投资机会。 3、跳出会计学的架构
19、,用经济学的思维来解读财务数据 会计准则,将不同的公司的业务资料,浓缩成了几张统一格式的报表,用统一的会计科目组织起来,方便投资者阅读。 其实,这种“浓缩”,尤其是合并报表的数据 ,恰恰加大了我们的理解难度。为此,我的看法是,跳出会计学的架构,结合行业特征来解读财务数据,打乱会计科目的组织方式。 如我们可以将公司分为“品牌经营型公司”和“成本竞争型公司”,前者一般制造成本低,毛利率高,但同时研发、营销费用也高;后者则主要是制造成本,好多还不用做广告,基本上是无差异产品。 巴老是财务大家,他曾说过: “会计数字当然是商业语言,而且为任何评估价值并跟踪其进步的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没有这些数字,查理
20、和我就会迷失方向;对我们来说,它们总是评估自己的企业和他人企业的起点 。但是,经理们和所有者们要记住:会计仅仅是有助于经营思考,但并不能代替经营思考。” 这可谓真知灼见,我们对财务数据就要抱着这种态度, 要看懂财务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而不是一味纠缠会计数据及会计科目本身的组织, 或者尽搞一些浅层次的比率分析,那样的分析,均未抓住关键。 比如说电力行业,水电与火电企业,就有截然不同的成本结构,如火电企业,我们不应该拘泥于会计科目的组织,应该打散整理成几大块:燃料、工资、折旧、利息。这4 大块是关键的成本,而不要纠缠这几大块放在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还是财务费用。而水电企业 的成本结构则是:折旧、利息
21、、水资源费。 再如,上海机场的成本结构,与上述火电企业的成本结构相同,也是:折旧、工资、能耗、利息,只不过它的折旧更高一些,大约在 60%。 像煤炭企业,则因公司而异了,大体的成本结构是:折旧、工资、利息、运输费用。有的公司资本设备可能多一些,有的公司资本设备可能少一些。 商业企业则又有所不同,主要是:采购成本、工资、仓储费用、折旧或者租金。 再如日用品,很多公司的毛利率很高,关键的成本本身就不在制造成本,这类公司,边际利润率较稳定,价格也不是关键变量 ,我们要关注一些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顾客偏好、消费驱动力、客户结构、广告等。 解读财务数据,一定要能抓住关键,品牌经营型公司,要关注边
22、际利润率、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而成本竞争型公司,要关注规模经济、制造成本的结构、运输成本、最小效益规模等。 此外,还要关注经营实质,如 ROE、 ROIC 等指标,其实也要当心特例,如金融资产过多的公司,尤其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较多的公司,以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司,有些市值变动,会影响净资产,但并不影响损益, ROE可能会有较大的扭曲, 典型的如雅戈尔( 600177)、南京高科( 600064)。 再次,我们要关注成本的特性,区分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这种区分,比会计科目作的区分有意义得多,如广告费用和促销费用,在形式上均属于“销售费用”,其实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广告费用是固定费用。 财务报表,是共性的、同格式的,但是,毕竟各行业、各企业的特征不同,各行业在生产技术、需求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它在财务、营销上的特征。 读财务报表,一定要灵活、要思考,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要读出不同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要从中能看到内 在价值的关键驱动力,而不要纠缠于具体的会计科目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