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61269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者:周清平 王琦玮 邓一郎( 排名不分先后)指导教师:刘玲 唐成友(排名不分先后.答: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主用,大力宣传 ,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其次要完善相关.全国第 24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作者:周清平 王琦玮 邓一郎(排名不分先后) 指导教师: 刘玲 唐成友( 排名不分先后. 答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主用,大力宣传,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其次要完善相关. 作者:周清平 王琦玮 邓一郎(排名不分先后)指导教师:刘玲 唐成友(排名不分先后.答: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主用,大力宣传, 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 其次要完善相关.全国第 24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重

2、庆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都市生态圈为例2作者:周清平 王琦玮 邓一郎(排名不分先后)指导教师:刘玲 唐成友(排名不分先后)单位: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09 年 3 月目录一、选题确立的目的及意义4二、重庆都市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基本特征5三、重庆都市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6四、重庆市取得的生态治理成果及面临挑战9五、重庆都市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措施10结语133附:附件一:观察记录表一14附件二:活动计划表一14附件三:2007 年重庆市分区县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15附件四: 环保调查问卷(附市民篇、政府篇、专家篇)16附件五:嘉陵江瓷器口至朝天门段环境

3、污染照片20参考文献20后记21摘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作为人地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它们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两者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圈近年来城市化率的提高与生态环境各个指标的关系进行比较,得出重庆都市圈城市化与生态环4境耦合的基本特征,针对城市化进程对都市生态圈的压力,提出实现都市圈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实现重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市化 都市生态圈 耦合 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都市生态圈为例作者:王琦玮(高 2011 级 1 班)周清平(高 2011 级 2 班) 邓一郎(高 2011 级 1 班)指导教师:刘玲 唐成友

4、 单位: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400010)5一、 选题确立的目的及意义进入高一,我们就加入了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指导老师常给我们倡导“积极发现、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并富有创新地寻找应对策略”的学习方式。随着我们学校“阳光科技节”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了解到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都市生态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高一地理教材谈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时,激发了我们小组探究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的研究。我们通过网络、与地理学专家交流及多次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重庆城市化发展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研究。(见附件二:活动计划表)作为山城的一员,我们希望为我们的家乡建设尽一份力,希

5、望我们的研究能为重庆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希望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能更加美丽动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引进了“耦合”这个词语,耦合本身是个电磁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推而广之,耦合可以理解为两个事物通过某种方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联互动而成为一个系统。耦合的相关研究涉及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耦合关系研究,多见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等。退耦与耦合相对,欧洲科学家提出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退耦即指打破环境恶化和经济利益之间联系的过程。理论上,经济的发

6、展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压力的同步增加,我们称其为“耦合关系” 。而我们要的,不是耦合,而是退耦,通过我们的研究,怎么才能实现重庆都市圈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退耦,就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便在于,通过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结合重庆市城市化发展现状,为重庆市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即赋予该理论以现实意义。二、重庆都市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对重庆年鉴数据的统计,得出这样一组数据:表一:(资料来源于2007 年重庆统计年鉴 )年份重庆都市圈城市化率(百分比)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水质符合类监测断面比例(百噪音等效声级(分贝)6分比)

7、2000 76.8 4.69 64.4 70.42001 78.4 395 68.3 67.32002 81.7 3.70 73.3 62.42003 83.2 4.14 76.7 58.72004 83.9 3.62 79.4 56.12005 84.3 3.49 83.2 54.62006 85.0 2.93 85.7 54.42007 85.3 2.86 86.1 54.3我们请教重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家李孝坤教授,对这个表做了个分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从其实质来看,它是一个人口经济化、社会化和产业的高级化过。在区域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得以集中,经济得以

8、发展,产业得以升级,而作为支撑的基础生态环境却有可能面临着退化。因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存在先天耦合的机理。一方面,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从某个角度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的过程,如果区域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超出生态环境可以消化与承载的能力,则区域生态环境会出现恶化,城市化进程最终会被遏制;如果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速度过快,不符合资金利用的最优经济原则,城市化的正常发展速度就会因资金的缺乏而不能跟上,生态环境也将最终失去经济的依托。可见,评价区域城市

9、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程度及调控好二者的发展关系,是区域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重庆市都市圈城市化的进程,构成生态环境的部分参考物有了明显的变化。伴随我市蓝天工程的开展,空气污染指数有了好转;碧水行动以来,水质也明显提高,期望有更好的成绩;宁静行动以来,噪音也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这表明,我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已初步实现了退耦,这跟政策中提出的“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征吻合了。但仅仅这些,还不够,还应该充分去认识我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挖掘出更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办法。7万万万万万 万万万 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 万万万 万万万万万

10、万万 万万万 万万万 万万万万万万万 万万万 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 三、重庆都市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调查中获知,1997 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化不断发展,经济增长迅速,2002 年以来,重庆市连续 6 年 GDP 增幅超过 10,增长速度居西部前列。然而,在重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持续且不断上升的生态赤字。为此,我们必须探索重庆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并从中总结和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缓解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1.水质污染(图一)重庆市水体污染十分严重,1997 年重庆市自来水公司通过对城区所属的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

11、发现源水中总大肠菌群,非离子氨,锰等超标率分别为:872%,82.%,25.%.如嘉陵江重庆段,因平均每天接纳多达 5 万以上重点污染源废水量,使穿城的江段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沙坪坝江段,该区饮用水源的嘉陵江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人们的感觉器官就能察觉,江水乌黑恶臭.从石门大桥沿江上行约3 公里.就有大小排污支河 7 条,这条条黑龙将黑,臭的人,畜粪便等污水,源源不断地排人嘉陵江.就杨公桥河来说,80 年代初,曾见人在河中网鱼,而今却已是黑,臭,稠的河水。主城区面临的主要环境生态问题及对策探讨中,污染问题相当令人忧心如焚.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全市年污水排放量高达 24 亿立方米,导致长江,嘉陵江,乌

12、江的水质不断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2001 年 3 月 22 日“世界水日“ 这一天,重庆市的数十位水利专家已经向全社会联合发出了令人不安的警告:“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浪费,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若不认真加以控制,本世纪水污染将日益严重.“我市已经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均占有量仅8为 1650 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而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仅占当地水资源量的7.6%,水利化程度仅为 39%,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到 2005 年,全市缺水 61.53 亿立方米,严重制约了重庆市社经济的发展。2009 年 1 月,我们在嘉陵江瓷器口至朝天门一段做了实地考察,看到的情况令人

13、堪忧。 (图二)大量趸船分布在这段水面,导致江面油污遍布,触目惊心。 (后附观察记录表一)2.大气污染据了解,2007 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了 289 天,比 2006 年多 2 天。主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65mg/m3、0.044mg/m 3和0.108mg/m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标,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 0.08 倍。与 2006 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 2.7%、12.2%和 6.4%,但主城中心区域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上升 4.5%。降尘量为 6.80 吨/平方千米

14、月,超过参考标准 0.79 倍,比 2006 年下降 12.1%。空气质量日报结果表明:主城区日空气质量属于级(优)、级(良)、级(轻污染)和级(中度污染)的天数分别有 47 天、242 天、75 天和 1 天,与 2006 年相比,空气质量属于级(优)的天数增加 2 天。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比例分别为 95.0%和 5.0%。从0.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PM10SO2NO2年mg/m3(图三)主城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9时间段来看,12 月空气质量最差,满足良好

15、天数的比例仅为 54.8%,其次是 11 月、1月、2 月和 3 月,满足良好天数的比例为 60.067.7%;其余月份相对较好,满足良好天数的比例均在 70%以上,其中 68 月为 100。与 2000 年相比,主城区日空气质量满足良好天数的比例上升了 28.1 个百分点。2000 年以来,主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已从 2000 年的 4.69 下降到 2007 年的 2.71。3.噪音污染(图四)主城区声环境状况属较好水平。我们查阅了近十年来重庆道路交通噪音和区域环境噪音分贝,得到上面的曲线变化图。4绿化状况我记得,小时候解放碑周围有许多法国梧桐,也有比较多的绿地,可现在,除了人工种植的小花

16、小草,就基本无绿色了。目前,国际上常以城市绿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等的人均占有水平作为判断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重庆市植被破坏严重.城市绿化覆盖率低。重庆市山高路窄,人口密度大,土地可利用率低,因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大面积混凝土或沥青铺面,很少考虑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保护,使城市中的自然成分不断减少.如沙坪坝建成文化艺术广场和广场东的楼房,使沙坪坝区电信局院内原有的绿地面积减少了 70%多.重庆城市绿化覆盖率低,至 1998 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 19.97%,人均公用绿地面积为 2.29 平方米,远远低于创建“山水园林城市“ 目标的要求.而且绿地

17、在城区内部分布极不均匀,在居住区及人口密集的地区常常出现绿色空白,如渝中区解放碑附近绿地很少,城区及街道无像样的行道树,更无北方城市的参天大树了,由于绿地缺乏城市的自静还原能力很弱,城市“热岛效应“ 明显 ,加重了大气污染的危害.放眼世界,波兰华沙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03 人,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达1080 平方米,为世界之首。人口密度远远低于重庆,人均占有绿地数却是上海的接近 40 倍,多么巨大的反差!重庆直辖以来,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灯火通明,为山城增添了新的光彩。然而,置身于这座现代化的不夜城中,人们无不感到这里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综上所述,重庆作为一个大都市,要想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

18、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重庆城市化发展与都市生态圈的退耦势在必行!四、重庆市取得的生态治理成果及面临挑战1政策及科技影响随着政府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及广大群众的不断参与,近几年来,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重庆市各项环境指标也达到近年最好水平:水质,大气,噪声及辐射环境均保持在较好水平。而正是由于坚持了“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的思想,重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为了克服重庆市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以高硫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等不利因素,近年来,重

19、庆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付出比其他地方多几倍的努力,仅环保投入一项,重庆近 5 年就达到了 253 亿元之多,每年占了 GDP 的 2.5以上。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市围绕主城大气污染防治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两大工作重点,实施了清洁能源工程、 “五管齐下净空工程” ,以及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等一系列环保重大举措,促进了环境质量的大幅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 51 个,森林覆盖率由直辖之初的 21上升到目前的 33,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0以上。声环境、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以渝中区为例,渝中区在经济发展中,大力实施“调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能级不断提升。2002 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26.6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18.1%,年均增长 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7年的 26%调整到 19.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11.7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76.2%,年均增长 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7 年的 74%提升到 80.8%。渝中区第三产业发达程度超过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成为重庆市的第三产业中心。此外,重庆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大力发展高科技环保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