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答题目: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到底要不要先做皮试? A 必须做 B 不必做头孢类抗生素是不是临床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抗感染药物?我没有查过资料,不过看看用药助手中头孢类药品的数量,想来至少应该是抗生素的半壁江山。去年 8 月开始实施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中的一品两规规定,受伤最重的就是头孢类,销售额几乎腰斩。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出台的时候,很多专业人士反对行政命令干预专业判断。这个办法执行大半年以来,全国抗菌药物使用大部分下降,而并未出现所谓的感染增加情况,尤其是一些手术的预防性用药得到了很好控制,而患者感染并未增加。回到问答,暂且不管头
2、孢类是否必须做皮试,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及其混乱的局面:有的医院做,有点医院不做;同一医院有的科室做,有的科室不做;有的是所有头孢都做,有的是某些类型的头孢做;有的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所有头孢菌素,有的选用一种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皮试液代替所有头孢菌素,也有单位强制用头孢原液做(几十块一支皮试液啊)。皮试液浓度?皮试液如何保存和能保存多久?患者再次用药,间隔多久要重新皮试?换了批号要不要重新皮试?这一连串问题都没有答案。我简单总结一下当前的心态:甭管怎样,做总比不做好,至于怎么做,反正也没标准,科里惯例怎么做就跟着惯例走呗。事实上很多惯性思维都毫无根据,比如以前的一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如
3、什么骨头汤补钙我们普遍担心头孢类药物与青霉素同属于 -内酰胺结构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事实上, 头孢药物所含 -内酰胺环并非是过敏反应的标志性结构。青霉素的母核是 -内酰胺并合氢化噻唑环,其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区域涉及到整个母核;母核的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重排、分解和聚合反应,使过敏反应复杂化、严重化。头孢菌素为 -内酰胺并合氢化噻嗪环,抗原决定簇主要和侧链结构有关,其母核较为稳定,不容易形成致敏的聚合性杂质成分。好吧,上面这段话生涩难懂,我知道你没有看明白。简单的说,中国药典委员会主编的临床用药须知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两个重要文件中,明确指出应
4、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需皮试。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头孢皮试可准确预测是否发生过敏反应,不少皮试阴性的情况仍然发生致死性过敏反应,假阳性的情况则限制了患者的合理抗菌药物选择。一个毫无科学根据的皮试,让患者付出额外的花费,让医务人员销售额外的精力,换来一个完全不可把握和预测的结果。还是有人不死心:出了事情做过皮试好歹是个挡箭牌吧。一个毫无科学依据的皮试怎么能当成护身符呢?如果真的走法律程序,这个挡箭牌依然会让你万箭穿心;如果只是家属无理纠缠,什么挡箭牌都没有用,现在很多医院需要患者家属签的字越来越多,最夸张的是静脉注射都要知情同意签字了,问题是这些签字能够挡住那些医闹吗?PS:少数头孢类抗生素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了需要皮试,对于这些药物皮试不可免。因为 SFDA 批准过的说明书是具备相当法律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