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25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A国家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 B王权尚未完全确立C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D私有制逐浙建立26唐会要记载:“ 扬
2、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 B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27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说:“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在这里A反理学而讲求功利B主张为官治学要知行合一C批判社会道德败坏D反思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28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 51 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
3、,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2A平衡了南北势力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了文化专制 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29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A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文化冲央阻碍社会进步 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30下表是 1550 一 l950 年间中国地区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地区 1550 1750 1850 1
4、900 1950 北方 5l 78 128 139 224 南方 99 137 301 291 326 总计 150 215 429 430 550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1550-1750 年间北方人口增长率大大快于南方B. 1750-1850 年间人口变化反映了统治政策调整C 1850 -1900 年间南方人口变化原因是因为战乱D 1900-1950 年间人口增速加快是因为政局稳定31有学者根据估算,按 1960 年的美元计算,1750 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为 1550 亿美元,其中 1200 亿美元或者 77%的产值出自亚洲,350 亿美元产值出自整个“西方”。这反映出人A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展
5、缓慢B地理大发现推动亚洲崛起C亚洲是当时世界经济中心D亚洲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32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政党政治 B社会主义 C立宪政治 D国民政治333罗斯福政府于 1933 年 6 月建立房主贷款公司,在此后三年中先后向 100 万以上的房主贷款 30 多亿美元。国会于 1934 年 6 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为弱势群体提供住房保障B刺激消费和生产以复兴经济C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D推
6、动遭受重创的金融业复兴34有学者对 1975 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价格和食品消费的计算表明,五口之家仅食品支出就用去收入的 66%。材料中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B邓小平主持工作对经济进行调整C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物资匮乏D长期战乱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35右上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A古巴的国家安全受到危害 B苏联和古巴之间关系紧张C古巴成为最大赢家 D苏联落败实力受损40. ( 25 分)阅读材料:材料一 4材料二 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
7、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 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 年 10 月 23 日材料三 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向英人保证,一定会在中国大力引进铁路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谈了些什么?”李鸿章:“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在 2015 年 10 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国有望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巨额订单的消息传来时,网上很快出现了这个戏拟的笑话作为回应:(英国)女王:“你们都
8、谈了些什么?” 首相(卡梅伦): “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现在,中国不仅早己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 年 10 月 23 日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出访的实际效果。(8 分)5(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结强援”对 19 世纪末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 (8 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
9、来”? (9 分)41. (12 分)以下时间轴呈现的是 18 世纪中叶至今西方经济思想的转变历程,请对该时间轴中任何两个时段划分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可以赞成或反对、补充、删减,观点明确,论述有力,史论结合。)说明:可以赞成时间轴上任何时段的划分,也可以对某一时段的划分提出不同意见(例如:认为 1929-1933 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期,胡佛总统整体上仍沿袭自由主义政策;或者认为国家干预的起点应该前移至 1933 年罗斯福新政之时);也可以增加某个时段(例如,认为应该在 1933 年之后增加一个与罗斯福新政相匹配的“开创”时期)。但必须对两个时段的合理性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45. (15 分)【历
10、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
11、11.06 万锭,银1593 锭、金 100 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7 分)646. (15 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孙中山在 1916 年介绍美国克利夫兰城的地方自治制度时认为,如果“我国以旧有自治之基础,合诸今日人人尊重民权之心理,行之十年,不难达此目的”, “欲行此制,先定规模。首立地方自治学校,各县皆选人入学,
12、一二年学成后,归为地方任事。次定自治制度,一调查人口,二清理地亩,三平治道路,四,广兴学校,而其他诸政,以次举行。至自治已有成绩,乃可行直接民权之制矣。” 1922 年 8 月12 日,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后,在由粤至沪途中说:“以中国各省之土地与人民,皆比世界各小国为大而且多;故各省之自治,可不依附中央而有独立之能力。中国此时所最可虑者,乃在各省借名自治,实行割据,以启分裂之兆耳。故联省自治制之所以不适于今日之中国也。至言真正民治,则当实行分县自治。盖县之范围有限,凡关于其一乡一邑之利弊,其人民见闻胶切,兴革比易,且其应享之权利,亦必能尽其监督与管理之责。”l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宣言
13、强调:“真正的自治,必待中国全体独立之后,始能有成。各省真正自治之实现,必在全国国民革命胜利之后。”一一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主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主张。(7 分)47. (15 分)【历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主流报纸纽约时报 出现了两次对中日关系的集中报道: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沈阳全境,更多的日本军队涌向这座城市,东京宣称这是一次受袭后的自卫行动,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这是日本人在找借口,中国称再次受到了攻击,日本文职官员
14、表示震惊,说这是一场未经授权的行动。中国方面表示没有反抗,但是却有四个日本人受伤,中国苦察被缴械。1937 年 7 月 22 日“中国局势”:天津坚持反日的第 29 军 37 师没有根据所称协议放弃北京西,反而拼命巩固阵地;东京一一东京和南京政府都很强硬,均拒绝向有关争端的地方解决方案屈服。日本外交部长警告中国政府不要插手;华盛顿德国大使告诉国务卿赫尔,德国对远东局势将维持中立并与美方政策保持一致;伦教一一外交部长艾登称在目前北中国紧张局势下不会举行中日磋商。一一摘编自纽约时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纽约时报对中日关系在报道上的变化。(6 分)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5、知识,简要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纽约时报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9 分)48.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02 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 一 1913)为修订法律大臣。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沈家本“专以折冲蹲姐,模范列强为宗旨”。他说:“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判,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制,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亟当蟠然变计者也。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臣等奉命考订法律,恭绎谕旨,原以墨守旧章,援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为此,
16、他“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 但又力求做到“不决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方能融会贯通,一无扦格”。在他主持修律的短短几年里,大开研究西法的风气,是有清一代立法最活跃的阶段。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一一摘编自张晋藩试论沈家本的法律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最.(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征及影响。(9 分)(1) 历史背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签订了马关条约 ,中国半8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17、;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加紧对外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即将到来。 (4 分)实际效果:“结强援”表面上实现了联俄抗日,但使得中国东北被俄国控制;“照镑加税”没有得到列强的响应而落空。 (4 分)(2) 影响:“结强援”让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使得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勒索和侵略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推动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推动资产阶级领导运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出现;使得日俄冲突进一步激化,客观上加速了 1905 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答对 3 个方面得 6 分) 理解:列强是曾经通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有利于商品倾销的协定
18、关税权。19 世纪末,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而列强刚刚走上帝国主义道路,正在加紧资本输出和扩张,在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仅仅依靠外交来要求列强“照镑加税”是不可能的。 (4 分)(3) 中国方面:中国通过斗争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重视科技创新,高铁技术位居世界前茅;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对外合作交流。英国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忽视技术创新而失去了科技优势;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经济实力日渐衰落;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 (7 分)41.(12
19、 分)说明:可以赞成时间轴上任何时段的划分,也可以对某一时段的划分提出不同意见(例如:认为 1929-1933 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期,胡佛总统整体上仍沿袭自由主义政策;或者认为国家干预的起点应该前移至 1933 年罗斯福新政之时) ;也可以增加某个时段(例如,认为应该在 1933 年之后增加一个与罗斯福新政相匹配的“开创”时期) 。但必须对两个时段的合理性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一等(912 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准确充分应用相关史实论证;二等(58 分):观点较明确,理由较充分,能比较准确应用相关史实论证;三等(04 分):有观点,但不太明确,运用史实不够准确,论证不足。45.(1) 127
20、6 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任答四点,每点两分)9(2) 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巩固了元朝统治;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6.(1) 实行地方自治以实现民权、民生主义为目的;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以县为单位的自治;分阶段实行自治(先实现县自治,后实现省自治) ;重视地方自
21、治人才的培养;成熟的地方自治有赖于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的实现;依据中国国情来确定地方自治的办法;(任答四点,每点两分)(2) 积极:孙中山“地方自治”的思想由来已久,从属于他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活动中;受到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中的优良之处和西方地方自治理论的影响;目的是彻底结束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推进中国的民主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基层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对维护国家统一,制止国家纷乱,防止军阀割据起到促进作用。 (4 分)不足: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与彻底实现人民主权的目标有矛盾性。孙中山不仅缺乏对中国乡村社会这一国情的深入了解,又缺乏乡村社会的管理经验,因此他的地方自治思
22、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空想性。 (3 分)47.(1) 从新闻来源上看: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的时报的报道多来源于日本政府官员的言论,很少见到中国方面国民政府的言论,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后, 时报中不仅有来自中国的消息,还有国际社会的反应,而日方言论减少。从报道篇幅上看:1937 年七七事变后, 时报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在篇幅上增多,报道更加详细。从话语基调上看: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时报报道对日本有偏袒的倾向,1937 年时报的报道更加注重来自中国的言论从新闻内容上看,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时报报道模糊,不真实,混淆美国民众视听,1937 年七七事变后, 时报报道趋向客
23、观,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化。 (每点2 分,共 6 分)(以上任答三点,每点两分)(2) 原因:1931 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美国还未认识到日本侵华的深层原因;孤立主义思想、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内经济危机的打击,无暇东顾;国际绥靖主义政策的影响;对中国对日抵抗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3 分)10到 1937 年七七事变的时候,美国对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有了深刻认识;日本侵华对英美在华利益的威胁;逐渐感受到日本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中国坚持抗战的态度和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同情(3 分)影响:推动了包括美国民众和政府在内援华抗日的潮流;促进了中国国家形象(或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3 分,答全两点给 3 分,若只答一点,给 2 分)48.(1) 背景:清末新政的推行;清王朝试图通过收回领事裁判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近代中国危机的加深;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6 分)(2) 特征:强调以法治国;按照资本主义法律模式修改中国法律;会同中西(或具有世界眼光) ;立足于中国国情;仍是改良主义的立场,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5 分)影响:体现了反对专制主义的要求;促进了清末立宪运动的高涨;促进近代中国民主法制的近代化进程;未能挽救清朝统治,但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