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 届高三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24.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公元前 8公元前 3 世纪 35 世纪 810 世纪 1416 世纪A. B. C. D.【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试题解析】公元前 8公元前 3 世纪,大致是春秋战国时期,虽有战乱但无迁移,故错误;35 世纪,大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故正确;810 世纪,大致是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南迁,故正确;靖康之变发生在 1127 年,公元12 世纪,中原人口第三次南迁大致是此时,明朝建
2、立于 1368 年,1416 世纪已经是稳定的明朝,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25.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 “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 20 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 23 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解析】 “这”指上一句话即男子 23 岁才服兵役, “生产力水平低下”呼应第一句即“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故 A 项错误;汉代兵役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边
3、疆的战事,故 C 项错误;男子 23 岁才服兵役,考虑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期限一年” ,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故 D 项正确。【答案】D26.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凡人只要“妄情灭息” ,才能“本性清明”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发明本心,致良知C.性相近,习相远 D.人人皆可以为圣【知识点】宋明理学【试题解析】凡人要“本性清明” ,必须做到“妄情灭息” ,可见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实质相近,故 A 项正确;发明本心,致良知是心学求理的方法,与李
4、翱观点不同,故 B 项错误;材料探讨人性本善下圣人凡人的区别,目的是提倡“妄情灭息” , “人性本善习远”只是立论的前提,故 C 项错误;材料还没上升到“人人皆可以为圣”的高度,故 D 项错误。【答案】A27.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解析】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 A 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 B 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
5、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 ,故 C 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 D 项正确。- 2 -【答案】D28.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 ,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试
6、题解析】材料未涉及“理性破产”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梁启超反对的是“科学” ,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故 B 项错误;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是指人们反思科技发展了,却应用于战争,给人类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梁启超受此影响,也在反思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 ,故C 项正确;胡适只是陈述事实,并未表态,故 D 项错误。【答案】C29.1910 年 5 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 ”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 “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由此可以推断A.新政没有取
7、得实际成效 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知识点】清末新政【试题解析】清末新政有一定的效果,故 A 项错误;“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可见新政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假改革真独裁” ,故 C 项错误;新政措施有一定的时代性,故 D项错误。【答案】B30.右图为20 世纪编年史图鉴中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分别以黑、白、灰色标示了三个不同政权。这 幅 地 图 最 有 可 能 编 印 于A.日俄战争后辛亥革命前(1905-1911年) B.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8、 C.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D.内战爆发后新中国成立前(1946-1949年)【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试题解析】19051911,东北三省属于中国的领土,故 A 项错误;19121928 年,东北尚未分裂,故 B 项错误;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直到 1945 年日本投降,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题干中问的是 19311945 与哪一选项有交集,而不是指 1927 年就开始分裂,故 C 项正确;19461949 年,中国已收回东北,故 D 项错误。【答案】C- 3 -31有数据表明,我国 1986 年户均土地规模为 9.2 亩,1990 年下降为 8
9、 亩,1997 年又下降为 7.65 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 15 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试题解析】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中未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该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农民不可
10、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 D 项正确。【答案】D32. 公元前六世纪后,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立刻成为法律,并马上执行。公元前 399 年开始,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并组成一个专业的立法委员会裁决有争议的法律。这表明雅典A.民主政治更加理性 B.民主政治已被破坏C.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法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试题解析】后来的法律都要每年通过公民大会的审核,并有立法委员会裁决有争议的法律,使不适应实际的法律被修改和废除,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理性
11、,故 A 项正确;材料说明民主政治完善了而不是破坏,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文主义,故 C 项错误;雅典有法律,但材料中未体现法律体系的形成,故 D 项错误。【答案】A33.下表是英国铁路钢铁及机器出口量(单位:千吨)年份 铁路钢铁 机器1845-1849 1291 4.91850-1854 2846 8.61856-1860 2333 17.71861-1865 2067 22.71866-1870 3809 24.91870-1875 4040 44.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铁路钢铁及机器出口量持续增长 B.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C.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D.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殖民
12、地半殖民地【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试题解析】18561860 年铁路钢铁是 2333,18611865 年铁路钢铁下降为 2067,故 A 项错误;英国输出大量的铁路钢铁和机器,推动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故 B 项正确;表格无法说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故 C 项错误;表格反映不出出口对象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美法德等国也可能购进英国的铁路钢铁和机器,故 D 项错误。【答案】B34.有学者在评论苏联某五年计划时,称它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 ,- 4 -“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 , “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
13、门。 ” 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烈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试题解析】 “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 ,说明斯大林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故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故 B 项错误;“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 ,可见改革侧重于工业,运用了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故 C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对苏联进行全面改革,效果难以说是“最成功” ,故 D 项错误。【答案】C35.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
14、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B.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C.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D.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试题解析】 “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 ,但“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并不具备合法性,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合法性和权力” ,权力不一定是正义的,故 B 项错误;“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 ,不符合常识
15、,故 C 项错误;“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 ,可见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故 D 项正确。【答案】D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 、 “修德” ,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 ;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 ,动用“刑罚之辟” 、 “攻伐之兵”了。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
16、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材料二 雍正皇帝历数了明代的“失德”诸端,认为明清易代是清朝顺天应人和体道崇德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都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 ,而是“中华” ,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中华” 。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 、 “华夷一家”的巨大版图。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执政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 5
17、-满族统治者在逊位诏书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 、 “大中国”的概念。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以后的政权,凡涉及中外疆域纷争问题时,莫不以清朝的“完全领土”为法理依据。摘编自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1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满清统治者清初和清末的民族观。 (11 分)【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族国家
18、主题;孔子和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民族观,根据材料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 ,可知孔子认为夷夏之别严格、夷狄与周天子有严格的尊卑秩序;根据材料“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可见孟子逐渐消除对少数民族的鄙视,认为文化是区分夷夏的标准。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侵扰华夏,民族矛盾尖锐;诸侯争霸,周天子地位衰微;儒家尊卑秩序观的提出。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自信心增强等。 (
19、2)第一小问评述满清统治者清初的民族观,根据材料二“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而是中华” , “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的巨大版图”,由此可评述为夷狄是中华的一部分;继承传统中华价值;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有利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清初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等。第二小问评述满清统治者清末的民族观,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以后的政权,凡涉及中外疆
20、域纷争问题时,莫不以清朝的完全领土为法理依据” ,由此可评述为提出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这是内忧外患的产物;辛亥革命和平完成;为现代中国的构建奠定基础;为中外疆域纷争提供法理基础。【答案】(1)民族观:孔子:夷夏之别严格;夷狄与周天子有严格的尊卑秩序;(3 分) 孟子:逐渐消除对少数民族的鄙视;文化是区分夷夏的标准;(3 分) 背景:孔子:少数民族侵扰华夏,民族矛盾尖锐;诸侯争霸,周天子地位衰微;儒家尊卑秩序观的提出;(4 分) 孟子: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自信心增强;(4 分) (2)清初:认为满族不是夷狄,是中华的一部分;因为继承了传统中华价值
21、;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这种观念有利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清初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5 分) 清末:超越传统华夷观,提出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这种观念是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产物;推动辛亥革命和平完成;为现代中国的构建奠定基础;为中外疆域纷争提供法理基础;(6 分)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对 2030 年全球各地经济实力进行“预测” ,主要国家的全球经济总量占比结果如下:美国、欧洲下降,中国、印度缓慢上升,俄罗斯、日本基本持平。美国国家情报局委员会专家编写的全球趋势 2030以此数据为依据,描绘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未- 6
22、-来世界发展图景类型。图景类型 大停滞的世界 大分化的世界 非国家化的世界 大融合的世界特征美国和欧洲不再有能力或兴趣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将重点转向国内,火车头的熄火导致全球化停转,这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经济不平等成为主要特征,经济仍以温和的速度增长,世界却因各层次的分裂而变得更不安全。非国家行为体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扮演领导角色,这是一个拼接起来的、不均衡的世界。美国和中国合作,导致全世界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的合作,这将是最有可能的最好图景。根据材料,任选未来世界发展图景中的两种典型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可以对材料中所描绘的典型未来图景认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发展图景类型。要求
23、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格局主题;全国卷 41 题【试题解析】这是一道非常灵活、开放性、能力立意高的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意,12 分的题,要求在四个类型中选两个。可以是一二,也可以是三四,或者是一二之一加三四之一的组合并加以修改、补充、否定或创新。无论选择何种观点,都必须有史实加以支撑,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答案示例一: 观点 1:我认同大停滞的世界。(2 分) 理由: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总量占比下降,实力衰退,将重心转向国内,转而推行保护主义,自
24、由贸易区数量减少,不利于全球化发展;美欧从国际事务中抽身,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难以形成新的稳定体系,危机与冲突加剧;疾病、贫富差距、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缺乏合作机制,难以解决。(4 分) 结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停转,陷入大停滞的世界,将是最坏的一种情况。 观点 2:我认同大分化的世界。(2 分) 理由:美国凭借科技、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优势,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随着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进一步加大与非欧元区的差距;发达国家借着全球化进行新一轮的资本扩张,南北差距加大;中国沿海地区与内地、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中国、印度保持较稳定的增长速度,亚洲国际地位上升,冲击传统国际格局
25、;(4 分) 结论:不同经济体间及同一经济体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引发更多的动荡与裂变,政治与社会紧张加剧。 答案示例二: 观点 3:我认同非国家化的世界。(2 分) 理由:随着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亚太经合组织等非国家化的合作组织地位不断上升;跨国公司、智库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范围更具活力,发挥主导作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政府之间通过网络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全球精英份子和中产阶级的团结合作,增强这些群体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权力。(4 分) 结论:善于利用软实力来提升自身地位的国家、地区、非政府组织繁荣起来,造成新一轮的不均衡的发展。 观点 4:我认同
26、大融合的世界。(2 分) 理由:美国经济实力有所下降,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美国难以实现霸主地位,需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世贸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 7 -织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国合作深化、多边机制的加强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冲突及挑战;(4 分) 结论:加强国际间良性合作的全球化,有助于各经济体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与发展。 答案示例三: 观点 5:修改大停滞的世界:美国和欧洲将重点转向国内,但不会放弃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全球化也不可能停转。(2 分) 理由:美国和欧洲虽然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下降,但是在经济多极化的背景下,其主体地位是难以被某一国家或
27、地区所取代的;国家利益至上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美国和欧洲不会轻易放弃其全球领导地位;经济危机及二战后,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难以形成全方位的冲突及对抗;(4 分) 结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两大发展趋势下,地区与国家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观点 6:新类型:未来世界发展更有可能包含四种类型中的不同元素,形成一个复杂多元的图景。 理由:以上观点 14 任选 23 个知识点。45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俸禄制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起来。秦代是第一个全面实行俸禄制的大一统王朝,但秦代工资差别相当大,
28、 “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 。西汉俸禄制主要袭自秦代,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之间的待遇过于悬殊,大多数汉代官员的收入不高,导致汉代官员腐败。汉宣帝接纳张敞、萧望主张,提高低级官员的薪俸水平,这次“增禄养廉”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王莽篡汉之初,进行高薪养廉改革,初衷虽好,但靠增发货币,反而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官员收入每况愈下,贪污腐败不可避免地加剧起来。东汉王朝受战乱和灾荒影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减百官俸” ,推行薄俸制。汉桓帝时因对武陵蛮的战争,一度停发百官俸禄,清廉官员大都陷入穷困之中。历史证明,薄俸甚至无俸,对王朝来说总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实行俸禄制度,从短期看,因为
29、兴革之举会导致官民一时不便,但从长远看,对国家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一改革从制度上堵住了百官肆无忌惮地抢夺民众财产的渠道,百姓负担实际上是大为减轻了。摘编自张宏杰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秦汉时期俸禄改革的因素及特点。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俸禄改革的影响。 (6 分)【知识点】秦汉俸禄改革【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 “俸禄制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起来”可知,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官僚体制的确立;“东汉王朝受战乱和灾荒影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可知,俸禄改革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以及战争的破坏;“大多数汉代官员的收入不高,导致汉代官员腐败”可见原
30、因之四是反腐的要求。第二小问特点, “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之间的待遇过于悬殊”可见俸禄水平存在等级差别;“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可见俸禄与官职高低和能力、功绩有关;“东汉王朝受战乱和灾荒影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推行薄俸制” ,可见俸禄受国家财政状况影响;“大多数汉代官员的收入不高,导致汉代官员腐败”可知薪俸水平低,腐败不断;由秦汉的俸禄改革可归纳出改革具有继承性。 (2)根据材料最后一段“这一改革从制度上堵住了百官肆无忌惮地抢夺民众财产的渠道,百姓负担实际上是大为减轻了” ,可见一定程度上减少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俸禄改革本身适应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需要,维护
31、专制统治。从实际操作看,俸禄制的推行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弊端,势必会加重腐败。- 8 -【答案】(1)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官僚体制的确立;经济的发展水平;战争的破坏;反腐的要求。(4 分) 特点:俸禄水平存在等级差别;俸禄与官职高低和能力、功绩有关;俸禄受国家财政状况影响;改革具有继承性;薪俸水平低,腐败不断。(5 分) (2)影响:适应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需要,维护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减少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但俸禄制的推行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弊端,势必会加重腐败。(6 分)46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人权派是上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中国出现的一个政治思想流
32、派,其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等一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 “五四”后,中国各种思想搏击争鸣,自由知识分子办报办刊传布思想,各种论争不断。1928 年 8 月,国民党宣布“军政”告终, “训政”开始,党国体制及蒋介石的权威地位初步形成。此时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将“民主”等原则高高举起,与人权派所追求的“民治” 、 “人权” 、 “宪政”形成了呼应。同时,上海出现多个商业团体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中央实行民主。从实质上看, “人权运动”乃十足的“宪政运动” 。但由于实力弱小,他们不具备从事实际政治运动的实力和条件,只能幻想国民党自上而下推行宪政。人权运动在精英知识界掀起波澜,但广大民众却充耳不闻,实际成
33、效也微乎其微。国民党对于人权派不断采取封杀手段,始终没有实行宪政。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宣布由“训政”进入“宪政” ,结果是演出了一场滑稽剧,最后被赶出大陆。摘编自袁刚、邓博宇人权论争与国民党的训政、宪政(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权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人权运动的内容并简析失败的原因。 (9 分)【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试题解析】(1)人权派胡适、罗隆基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五四后,中国各种思想搏击争鸣,自由知识分子办报办刊传布思想,各种论争不断”可知,五四运动后思想自由的氛围;“党国体制及蒋介石的权
34、威地位初步形成”可知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建立;“此时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将民主等原则高高举起,与人权派所追求的民治、人权、宪政形成了呼应” ,可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呼应;“上海出现多个商业团体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中央实行民主”可知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2)第一小问内容,由人权派追求“民治” 、 “人权” 、 “宪政” ,可知内容是追求人权及民主宪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但由于实力弱小,他们不具备从事实际政治运动的实力和条件,只能幻想国民党自上而下推行宪政” ,可概括出实力弱小,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根据材料“国民党对于人权派不断采取封杀手段,始终没有实行宪政” ,可知原因之二是国民党坚持一
35、党独裁,对人权运动进行镇压;联系所学知识,可从长期内战政局不稳、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人权派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五四运动后思想自由的氛围;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建立;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呼应;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6 分) (2)内容:追求人权及民主宪政;(2 分) 原因:实力弱小,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对人权运动进行镇压;长期内战,政局不稳;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成为时代主题。(7分)47 (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土耳其境内的黑海海峡,是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其他大国从海上侵犯俄- 9 -国的
36、主要通道,但一直处于土耳其的掌控中。海峡问题是俄国外交三百年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1936 年苏、英、法、土等九国就海峡体制缔结条约,承认了海峡的中立和苏联黑海舰队在此的弱势地位。 20 世纪 30 年代末,欧洲局势的发展使土耳其成为大国新一轮权争的重要对象。经过各大国一系列的角逐谈判,苏联想控制海峡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准备就此与英美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土耳其认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目标就是使土耳其孤立于西方,最终被纳入苏联影响下的附庸国。1945 年 7 月土耳其政府照会英美,正式
37、就海峡问题向两国提出援助请求。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苏联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已接受了在土耳其和伊朗的新重大利益,中东冷战的战略边界由此划定。1952 年土耳其加入北约。1953 年,苏联宣布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摘编自梁强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黑海海峡问题(1939-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土耳其争夺黑海海峡的背景。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5 年后苏联解决黑海海峡问题的途径及影响。(8 分)【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
38、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土耳其境内的黑海海峡,是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其他大国从海上侵犯俄国的主要通道” ,可概括为黑海海峡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材料“海峡问题是俄国外交三百年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可知,背景之二是土耳其与俄国关于黑海海峡的历史纠葛;“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 ,从 1936 年至1953 年,苏联在黑海海峡的弱势地位;“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可知背景之四是二战后欧洲各大国对海峡的争夺。 (2)第一小问途径,根据第三段材料“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准备就此与英美
39、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 ,可知途径之一是与土耳其进行双边谈判,利用自己的实力施压;在土耳其向英美提出援助请求后,结合冷战时期大国间的磋商,可推测出途径之二是与主要大国谈判,将海峡问题作为筹码。第二小问影响,由于苏联与西方争夺剧烈,加速了冷战的形成;最终导致土耳其投入西方怀抱,苏联丧失了黑海海峡。【答案】(1)背景:黑海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土耳其与俄国关于黑海海峡的历史纠葛;土耳其的中立及苏联在黑海海峡的弱势地位;二战后欧洲各大国对海峡的争夺;(7 分) (2)途径:与主要大国谈判,将海峡问题作为筹码;与土耳其进行双边谈判,利用自己的实力施压。(4 分) 影响:苏联与西方对抗加剧,推动冷战形成;土耳
40、其投入西方阵营,苏联丧失黑海海峡。(4分)48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唐僧取经的典故,由于明朝西游记的渲染,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尽人皆知的故事了。 西游记突出地描写了唐僧的宗教热诚和旅行艰苦方面,至于学术成就,根本没有提到。不止如此,唐僧的性格,如西游记所描写的,忠厚老实,优柔寡断,偏听偏信。但历史人物的唐僧是虔诚的佛教徒,是非常坚强的,勇敢的,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百折不回,是个仁慈、厚道、博学多能、辩才无碍的英雄人物。吴晗杰出的学者玄奘材料二 僧玄奘, (隋)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广阅博览,接触了各派佛教经典和理论著- 10 -作) 。尝谓翻译者多久有讹谬,帮就(想去)西域,广求异
41、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深通佛学,擅长辩讲) ,所在必为进释难(宣讲佛经,参加辩证会) ,蕃人远近咸尊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 (注:古之西域包含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旧唐书玄奘传(1)根据材料概括小说与历史记载中唐僧的不同。 (6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僧西游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9 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旅行家【试题解析】(1)由材料一“唐僧的性格,如西游记所描写的,忠厚老实,优柔寡断,偏听偏
42、信。但历史人物的唐僧是虔诚的佛教徒,是非常坚强的,勇敢的,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百折不回,是个仁慈、厚道、博学多能、辩才无碍的英雄人物” ,可知,小说中凸显了唐僧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历史中唐僧是个勇敢坚毅的英雄;由材料二“僧玄奘,(隋)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广阅博览,接触了各派佛教经典和理论著作)”可知,小说认为唐僧只是个宗教人物,历史中唐僧不仅是佛教徒,还是个伟大的学者。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 ,结合贞观初年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从佛教的传播、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三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强调丰富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研究西域能。【答案】(1)不同:小说认为唐僧只是个宗教人物,历史中唐僧不仅是佛教徒,还是个伟大的学者;小说中凸显了唐僧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历史中唐僧是个勇敢坚毅的英雄;(6 分) (2)背景:佛教在唐朝的大力传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4分) 影响: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中华文明;促进中国与印度、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西域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