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概论(2012 年版 课程代码 00034)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奥古斯特孔德于 1838 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创立时期主要代表:奥古斯特 孔德/卡尔 马克思/赫伯特 斯宾塞社会学形成时期主要代表: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居于最高层次的社会学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秩序“ 和”进步“是实证主
2、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1.社会有机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存在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影响;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2.社会进化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到进化定律的支配,这是一条公理。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团结理论、失范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等五个方面。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它分为手
3、段合理性行动(目的) 、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传统型行动四种类型。为避免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马克斯韦伯还创造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并提出科层制理论。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又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一些社会思想家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他们希望走出混乱, “重建秩序” ,形成一个思想协调一致的社会,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原因。卡尔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的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
4、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探求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综合的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规律, “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但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注重实际,有其科学的方法。结构功能论代表人物和著作: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冲突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刘易斯A.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价值和阶级矛盾交换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霍曼斯帕斯托理论介绍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和著作:赫伯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
5、中的自我呈现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现当代主要社会学家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人的代表著作: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 生活世界的结构等;福柯疯癫与文明 、 词与物 、 规则与惩罚 、 性史等;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民族国家与暴力 、 现代性的后果 、 第三条道路等;哈贝马斯公共领域额结构转型 、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 合法性危机 、交往行为理论等;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 、 区隔 、 国家精英 、实践与反思等。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在结构功能论看来,社会首先是一个整体,一个高度复杂的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系统,各
6、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了具有固定形式的结构,同时各组成部分分别实现着不同的必要的功能,由此实现系统的均衡。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冲突理论看来,社会分裂和不平等这些蕴含矛盾的因素是社会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根本性的方面。与结构功能论相反,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根源于社会结构之中;冲突总是经常性的发生,是社会的常态。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类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都是一种交换行为,经济学的交换原则可以推广到一切社会行为,人们的互动可以被理解为酬赏的交换,一个人如何行动取决于其行动所能得到的酬赏或招致的惩罚。但与经济学不同的是,用于交换的酬赏不仅仅是物品和金钱,还包括赞赏、尊重、爱等非物质的社会性酬赏,也就是一切为人们
7、所积极评价的东西。AGIL 功能分析图式:AGIL 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帕森斯结构功能论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区分功能冲突论和辩证冲突论:功能冲突论: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的社会冲突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加强内部团结,也有助于防止社会系统僵化、提高社会系统的内部协调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辩证冲突论:认为帕森斯所强调的社会整体协调与均衡是一种乌托邦;权威分布的不平等以及制度化的权威和权力结构对行动者的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冲突;这种冲
8、突时普遍的、无时不在的。区别:在均衡的还是失衡的、稳定的还是紧张的等问题上分歧明显。社会现象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一种社会安排不会仅仅只具有一种功能,通常总是同时发挥着各种功能。其中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称之为显功能;社会所不期望或尚未认识到的,称之为潜功能。如:请客吃燕鲍翅。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社会学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通过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等途径传入中国,并逐渐扎根成长。群学与社会学: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和管子等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宋明理学等学者对合群、治群、群体关系和天人合一等群学体系都有许多论述。他们直面社会生活和人生,希望建立的人际伦理与和谐社会秩序,都与孔
9、德创立的社会学宗旨有相通之道。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生根与成长的土壤。章太炎译日本岸本能武的社会学:该书综合介绍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吉登斯的早年社会心理学。严复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群学肄言 ):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倡导社会学中国化的主要代表: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社会学家和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李达、许德衍等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国社区研究的主要代表:费孝通、林耀华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在其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上重新撰写,影响较大。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期的“五脏六腑”说: 费孝通借用中医学术语比喻社会学建设。 “五脏”是指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
10、、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 “六腑”指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 、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方针:1979 年 3 月 30 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论述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任务,其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要赶快补课。 ”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社会学队伍形成、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学术团体的建立、期刊和论著的出版)2.社会调查的兴起(早期自主的社会调查、
11、中国社会学者新视野的实地调查)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认识到社会学是一种科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调查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学者的社会调查与前期外籍学者为主的社会调查:中国早期学者:中国社会学者新视野的实地调查,主要是指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至40 年代末期所作的实地调查,包括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实地调查,调查成果较为突出的有费孝通、杨庆堃、陈翰笙等。外籍学者:近代中国科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是以教会学校的外籍老师为主导,由中国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完成的。外籍教师为主导的所有社会调查“都为后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划定了范围,确立了基础。 ”这些社会调查的贡献还在于传授了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
12、法,在实践中训练了一批中国的社会学工作者。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的实现: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没有调查,没
13、有发言权” ; “没有正确的调查,没有发言权”:此观点出自毛泽东 1931 年, 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阐明了调研的重要性,调研是掌握实际情况,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 “没有正确的调查,没有发言权”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明确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每一次调查研究都应该起到“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的作用 2.要端正调研态度,调查研究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3.要掌握调研的方法,坚持点面结合,科学调研。中国社会学被中断的历史考察:1952-1953 年,教育部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将大学社会学系全部撤销。1956 年,中国共产
14、党重视知识分子,出台了宽松的政治思想政策,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1957 年春,陈达、吴景超、费孝通等在北京政协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上,分别提出了恢复社会学的建议。1957 年 6 月 8 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大规模的反“右派”运动由此爆发。一大批社会学教授和受牵连的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社会学在中国被列为“禁区” ,中国学者用知识积累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就这样被中断了近 30年,由此对学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其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的涵义: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5、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的批判功能: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称之为“社会批评 ”。它的目的是通过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学的整体特征: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
16、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彼此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二者统一构成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进程。社会学即是研究某些具体行为、具体的问题等具体社会现象,也是从整体观点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这一整体是社会学创始人确定并为后世人坚持的最基本特点,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就是整体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求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认为,
17、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有普遍规律来说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2.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 而非“说明”3. 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
18、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到自然规律的水平。批判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视为合法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 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
19、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 。统计调查的概念: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普遍调查的概念: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抽样调查的概念: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其本质特征是以部分代表总体。统计报表的概念: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问卷调查的概念:是以一组问题获
20、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的概念: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访谈法的概念: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涵义: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类型:按实验环境划分为实地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按实验方法划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和双盲实验。文献法的涵义及文献来源:涵义:又称文件法、文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它不是从直接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
21、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问卷调查的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实地研究的涵义与范式:涵义: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有个案研究、典型研究、观察和访谈等指导范式。典型调查的选择:先进的、中间的、落后的实验法的作用:1 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2 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观察法的特点和优点:特点:自然性、直接性、广泛性;优点:1.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2.
22、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 3.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典型调查的优点与不足: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足:1.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 2.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 3.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受到较多的质疑。社会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 2.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缺点: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文献法的优缺点:优点:1.资料信息恒存不变 2.费
23、用较低 3.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 4.适用于纵贯分析;缺点: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2.受隐私和保密等级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3.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作好实地研究的要求:1.要有准备,搜索相关的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 2.要制定实地研究方案 3.要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 4.要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 5.要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定性分析的概念: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概念
24、: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一种方法。广泛采用的科学统计软件: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简称 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简称 SAS)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资料的审查、资料的分类、资料的汇总和编辑定量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资料的审查、资料的分类和编码、资料的汇总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3.为深入地统计分析作准备 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社会学研究筹划阶段的工作:1.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2.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3.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
25、概念 4.制定研究方案 5.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总之,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社会的涵义: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的涵义: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概念:是在
26、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管理的概念: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的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结构类型:1.关系性社会结构 2.实体性社会结构 3.规范性社会结构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内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采用了社会建设概念,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社
27、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更全面、更完善体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联系实际阐述社会建设意义: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谐社会,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有利于我们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2.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未来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3.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人口的概念
28、:指在特定地域内,有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的概念: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概念: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人口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3.自然资源的
29、系统性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环境的功能: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阐述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利用与保护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除了取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外,还取决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认识得越正确越深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就越成功;反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势必会遭到大自然无情地报复,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就是我国对利
30、用与保护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方针。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素质问题、人口流动迅猛、人口分布失衡、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性别失衡。要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必须着眼“人口均衡型社会” 建设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适时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涵义: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交流的概念: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震惊的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
31、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概念: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文化传播的概念: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的概念: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采借的概念:又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文化的特征:创造
32、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文化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文化模式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反之,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文化多样性:包括文化震惊、主文化和亚文化、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三个方面,各方面内容见上。文化自觉的内容: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概念:是社会对
33、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功能调适的统一过程。基本社会化的概念: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的概念: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的概念: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正向社会化的概念: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的概念: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社会化的涵义: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
34、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内容见上。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有本我(原始部分) 、自我(理性部分) 、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再次,基于
35、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道德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常规水平(服从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主义阶段)2.常规水平(好孩子阶段、法律秩序阶段)3.后常规水平(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生物因素的概念: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概念: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互联网的概念: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英文名字叫 Internet。社会实践的概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社会
36、化的环境因素: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而言,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何,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这些要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既是相互渗透的,各个要素又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化功能。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正面影响: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领会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识记权 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范围 4.“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消极影响: 如:“ 网络环境”与 “现实环境”的落差,造成精神失控;网络法制不健全,导致网络犯罪大众化
37、,严重地损坏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中的文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惑及行为上的障碍;沉溺网游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群体内部影响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的概念: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民族等角色自致角色的概念: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角色的概念:是指其角色的权利
38、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是,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法官审案开放性角色的概念: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父母、夫妻、子女、朋友、同学功利性角色的概念: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表现性角色的概念: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教书育人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当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一定地位时,他必然要扮演其相应的社会角色。可
39、以说,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自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依据。社会角色的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内容见上。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见上,注意传统社会到现代的变化。个体社会角色的扮演经历的阶段过程: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承担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角色失调现象及其角色调适: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角色紧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2.角色冲突,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
40、3.角色不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对社会角色的理解 4.角色中断,应当正确地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作好铺垫与准备。家庭和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对那些因社会原因造成的角色中断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角色失败,可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损失或不利的影响,既有益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过度化社会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它过早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成人化、行为方式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它造成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培养社会合格成员。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1.社会化的目标总是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