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00096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代浙江浔商兴衰新探 2011-07-25 10:42:16 许发祥、赵书刚【内容摘要】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 浙江湖州南浔出现了数百家因经营蚕丝贸易而发家的富商, 形成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 被称之为“浔商” 。浔商以其雄厚的财力, 活动于上海及江南地区, 其兴起之快, 经营资本之巨实属罕见。但自 20 世纪 20 年代后, 浔商如同当年迅速崛起那样很快衰落。【关键词】近代; 浔商; 兴衰; 新探【作者简介】许发祥,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学生; 赵书刚,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图分类号: K251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1002- 6924( 2011) 05- 105- 108在中国丝绸之中, 南浔辑里为代表的湖丝最有名。一是, 南浔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宜大量种桑养蚕。二是, 南浔邻近上海, 与苏皖相毗连, 以其交通便利、信息灵通, 而成为湖丝的集散中心。三是, 生产者采用精湛的技术来提高丝织品的质量, 使得辑里丝成为当时中国享有盛名的丝织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桑蚕业日益成为重要的商品性产业。但是, 自 20 世纪 20 年代后, 如同当年迅速崛起那样, 浔商很快衰落下去。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财来如潮涌, 财去似星散”的现象呢?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浔商”和“湖商”。这些研究

3、多从南浔近代社会变迁、与上海近代开埠的关系、浔商的新儒特征、浔商的崛起与衰落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根据郎咸平富裕湖商为何没落的观点, 浔商之所以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富可敌国到全面没落, 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过于僵化保守、不思进取”。还有不少学者将地理位置、社会的人文特性等看成是决定浔商成败的主要因素。我认为, 他们在叙述浔商的崛起与衰落原因时, 存在比较机械化的定式, 值得进一步商榷。一、质地优良的商品“湖丝”是“浔商”兴起的必然因素 浔商发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他们充分发掘商品的天然优势。“湖丝”本为浙江的传统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明代商品丝以浙江湖州所产湖丝为主, 其次是四川保宁府

4、的阆丝”, 素有“湖丝遍天下”之称。湖州位于太湖南端的浙北平原, 毗邻苏杭嘉, 河流纵横, 交通便利; 土地肥美, 气候宜人, 是著名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享有“苏湖熟, 天下足”美誉。湖州是主要的产丝地,湖地宜桑, 新丝妙天下。南浔缫丝技术高超,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采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 因而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 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明清时期, 湖州蚕桑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凡桑地 20 亩, 每年雇长工3 人, 每人工钱 2 两 2 钱, 共 6 两 6 钱。”“养蚕之人后高为善, 以筐计, 凡 20 筐, 佣金一两。看缫丝之人, 南

5、浔为善, 以日计, 每日佣金 4 分, 一车也6 分。”从这些文字记载中, 可以看出, 明清时期, 南浔地区种桑、养蚕、缫丝等生产活动中雇佣工人的工钱给付, 有计件、计时, 表明商品经济已发展到较高程度。由于“农人最勤, 四体焦劳, 终岁不休”, 湖丝的产量大幅度上升, 促进了以南浔辑里丝为主的湖丝在国内贸易中迅速发展。唐甄记述:“吴丝衣天下, 聚于双林, 吴越闽番至于海岛, 皆来市焉。五月, 载银而至, 委积如砾石。”它们既是丝绸经济的产物, 又是以丝绸为主的商品经济载体; 既联接着千百万从事商品化蚕桑生产的农户, 又联接着全府、全省以至全国的商业网络, 发展极为迅速, 影响较大。乾隆年间,

6、 “每年贩卖的湖丝并绸缎等货, 自 20 余万斤至 32、3 万斤不等”。除满足国内需求以外, 南浔丝也由海路出口, 乾隆二十五年, 在浙江乍浦等地输往日本换铜( 铸铜钱用) 的绸缎约在 6 万斤以上。道光十七年, 清朝对美国的输出商品额中, 绸缎即占总额的半数以上。“丝绸等产品的出口, 使得国外的白银、墨洋等大量的流入国内。墨洋在 18 世纪中叶每年流入中国 500 万至 600 万之巨。”但清廷对丝货禁限极严, 只允许特权商人进行有限的贸易, 并且禁销头蚕湖丝。贸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本地广帮收购, 南浔镇上就专门设有“广行”, 以接待广东客商贩丝出洋。但是, 由于巨大利润的诱惑, 私商走私辗

7、转贩运蚕丝者日益增多, 数量也相当可观。乾隆上谕条例第 108 册载:“闽省客商赴浙江一带买丝, 用银三四十万两至四五十万两不等, 至于广商买丝银两, 动至辄百万, 少亦不下于八九十万两”。他们从湖州贩丝后, 驾“漂洋船”冒险运到广州和香港, 私卖给外商。刘大钧在吴兴农村经济载:“迨东印度公司来华通商, 始有邑人冒险航海至广州, 经公行之手与英商交易, 一时无不积资甚巨。”南浔富豪张佩绅的父亲就开过“漂洋船”, 装运辑里湖丝至广州售与洋商出口。刘锦藻续文献通考则记录了南浔辑里丝外销开始的时间和盛销时的数量,“吴兴辑里丝经尤驰名欧美, 输往外洋实为鼻祖。始于道光五年( 1825 年) , 盛时,

8、 岁销五六万包, 每包丝 1200 两合 80 斤, 经 1500 百两合 100 斤。”由于气候、地理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高超精湛的技艺, 湖丝为世人所钟爱, 这为湖丝贸易的井喷式发展和“ 湖商”、“浔商”骤然崛起创造了条件, 这是历史的必然。二、畸形时代造成一个畸形发展的行业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门户被打开, 经济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其重要特点是, 把内贸变成外贸。上海倚托长江的优势, 成为中国物资的主要集散地, 成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 距离上海不远的南浔的丝绸得以与国际市场接轨。浔商不仅打开了外销的大门, 而且根据外销的需要, 不断地改善商品的质量、包装, 进而专门设厂, 根据国际市场的

9、要求生产, 增强了竞争能力。同治、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 在浙北湖州府的南浔古镇上, 崛起一个以湖丝为主要贸易商品的财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业集团, 人称“浔商”、“湖商”。其主要特征是: 以血缘、地缘、业缘为联结纽带; 兼具传统和近代商业文明的特色。浔商按其资产的多寡被形象地分为“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四象”为首的刘家, 家产超 2000 万两白银。据此粗略估算, 整个浔商的总资产超过 6000 万两, 相当于清末政府全年的总收入。据资料记载, 清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如下: 道光时期( 1820- 1850) 约为 4000 万两; 同治末年, 约为6000 万两; 光绪初年, 约为 800

10、0 万两。通过粗略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浔商经济实力强大。因此, 湖州流传这样的谚语:“湖州一个城, 不抵南浔半个镇”。南浔的富户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 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他们雄厚的财力及多方面的经营活动, 对近代上海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从上海辐射至整个东南地区。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20 年代, 可视为南浔湖丝贸易的鼎盛时期。从光绪六年至二十七年( 1880- 1900) , 南浔辑里丝年均出口 5067 包, 平均占上海出口总数的 10. 5% 左右。在南浔小镇, 通过经营生丝出口贸易而资

11、财百万以上的富商被称为“象”, 有刘贯经、张竹斋、彭云曾、顾福昌 4 人, 还有 50 万以上的 8“牛”和 10 万以上的 72“狗”。在短时期内, 浔商势力的增长是与清政府局势相逆而行的时代“暴发户”。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形成了家庭手工业破产, 而农产品商品化迅速发展的一种景观。因此, 南浔湖丝贸易是一个畸形时代下的畸形行业。商业经营必然追求利润, 浔商以“诚信求利”为准则。刘镛对其子刘锦藻说:“汝于钱财出入, 寸宜宽, 尺宜紧。寸不宽, 则所得者分, 而必为众怒之的。尺不紧, 则所失者寸, 而即为启悔之由”11。浔商以“诚信”为经营之道、保护自己产品品牌的商业态度, 在梅家表现得更

12、为鲜明。他在南浔、上海开设了梅恒裕丝经行, 将收购的湖丝进行整理包装后外销。梅月槎十分讲求质量和信誉, 在各村建立收丝与做经的“片户头”, 负责将收购来的丝按质分级, 精心整理包装, 并制订详尽的赏罚制度。从梅福墉到梅履中、梅履正兄弟, 都注意打造和保护品牌。梅家注册的“绣麟”、“黑狮”、“飞马”、“梅月”等一系列品牌丝经,以及其他浔商注册的“金狮”、“金鹰”、“荷花”等品牌, 由于重视信誉、严求质量, 曾于 1910 年清政府在金陵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 一举获得 2 项头等商勋、7 项超等奖, 为全省、乃至全国之冠。从 1911 年至 1915 年, 他们又先后获意大利工业品展览会一等奖

13、、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牌大奖、金质奖章等多项殊荣, 其成为湖丝在国际丝绸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象征。三、危机的端倪鼎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发端, 并席卷了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自 19 世纪中叶( 1828 - 1853) 始, 法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发明了用蒸汽机为动力、煮缫分开的机械丝车, 并很快取代了农村手工缫丝的生产方式, 提高了缫丝的效率与生丝的质量。相对而言, 无论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还是浔商并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 积极提高生产技术和湖丝产品的质量。湖丝生产者多为乡间散户, 利用农闲, 以手梭木机制作, 产品由绸庄包收包销, 因此, 它的整体质量不高。“我国之

14、丝绸仍用旧法所织, 西人虽亦爱之, 然终嫌其质粗色暗, 经纬线粗细不均,挑丝疙瘩触目而是, 略加揉搓即起毛。”12“凡此诸弊, 不能改良, 丝绸一业, 无望行销与外国也。”13因此, 同治七年( 1868) 以后的数年中, 南浔辑里丝在同法国、意大利机缫厂丝竞争中受到重挫,出口量锐减, 丝价大跌。据海关统计: 从 1985 年到1910 年的 15 年中, 厂丝增长 1. 36 倍, 而土丝包括干丝在内则减少 30%左右, 特别是白土丝减少达 74%, 只剩原产量的 1/ 4 了。14但是, 在辛亥革命前的一段时间内, 土丝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杭州海关统计: 1905 年土丝出口占全部

15、输出生丝的 65%, 1907 年为 73. 2%, 1911 年提高至 87. 1%。15在 1905 1911 年期间, 外商对中国土丝的需求量仍然相当大。一方面, 虽然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丝织技术,但仍需要利用我国廉价土丝加工成产品, 来降低生产成本, 以期谋取最大利润。而另一方面, 南浔的土丝价格远远低于厂丝, 在国际贸易中仍有一定竞争力, 南浔辑里丝的出口量仍占绝对优势。浔商面临着抉择, 不得不着手提高湖丝的质量: 第一, 少数丝商开始考虑改良制作方法以提高丝的质量。同治十二年( 1873) , 南浔周味六聘请技师, 制成“辑里干经”, 因模仿日本技术被称“洋经”。这

16、种新出品的洋经具有色白、经匀、质韧的优点, 因其质佳而工廉, 外商多至南浔采购,自此畅销欧美。但是, 这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浔商和湖丝衰落的历史进程, 许多工厂纷纷歇业、衰退甚至破产。第二, 湖州旅沪商会邀请了一批桑蚕专家和丝绸巨子, 成立“振兴湖属蚕桑丝绸设计委员会”, 以“维国产而苏商困”16为己任, 为湖丝宣传、研究和策划。“丝业大王”莫殇清提出了详尽的振兴蚕丝治标办法。湖社创始人之一汤济沧提出筹办英士蚕桑学校, 派留学生学习人造丝业、丝经和机织的建议。湖社机关刊物湖州为改良土丝、振兴丝业大加宣传,浙江改良土丝之发轫( 第 2 卷第 11 号) 、浙江丝业( 第 5 卷第 9、10 号合刊

17、) 丝茶直接运洋问题( 第 2 卷第 11 号)浙江土丝改良运动( 第 2 卷第 9 号) 等一批有影响的文章,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三, 创办蚕桑技术学校。光绪二十三年( 1897) , 杭州知府林启( 字迪臣) 创办了蚕桑学校, 以期除蚕病, 制良种, 精求栽桑、养蚕技术, 传授学生, 推广于民间, 并出版蚕桑述要,蚕外纪。1898 年, 该校聘请江生金、日人轰木长为讲师, 先后选派毕业生去日本、意大利学习制作精丝。1915 年, 在吴兴创办了模范丝厂。清宣统二年( 1910) , 清政府在杭州报国寺附近设立了工业学校, 设机械、机织、和染色三科, 并附设艺徒班。这些学校的开设, 为湖

18、丝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 这些措施仍然无法与西方新兴科学技术力量相媲美, 难以挽回浔商的衰败局势。反观日本, 以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生产, 迅速提高了丝织业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 所产丝的质量优于土丝, 为国际所认可。20 世纪后, 日本的丝织品迅速取代了中国的丝织品, 成为海外市场的主导者。从 1919 年到 1929 年, 中国生丝出口从 16. 8 万担增至 19 万担, 创历史新高, 但增长仅约为 13%; 而同期日本生丝出口从 28. 6 万担增至 57 5 万担, 增长高达 101%。17清末,“湖丝”逐渐走向衰落, 国外人造丝大量输入, 以致出现“最老的湖州

19、丝地区, 仍沿用手工缫丝, 昔日闻名世界的辑里丝, 无人问津, 仅供内销”的现象。181929 年,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辑里丝和厂丝在国内外严重滞销, 丝厂和丝绸公司纷纷歇业。中国丝市由此而进入了大衰期。1932 年中日淞沪战争爆发, 丝市几至完全停顿。此后数年中, 辑里湖丝名声大落, 少人问津。至1934 年, 吴兴农家桑蚕收入已由原来占全部收入的七成降至三成。19而其中南浔地区平均每户全年蚕桑缫织收入已经降至 47. 07 元, 而此时双林蚕桑缫织收入还为 168. 41 元、菱湖为 104. 87 元;总收入也落到了双林、菱湖之后, 南浔为 219. 36 元, 双林为 331. 31

20、 元, 菱湖为 246. 06 元。20可见,中国丝业衰落对南浔打击之大远超过其他乡镇。由于日本厂丝与欧洲人造丝的双重夹击, 再由于辑里湖丝尽管逐步改进但科技含量不高, 无力与日本厂丝、欧洲人造丝争雄, 在这场国际性丝业竞争中失利, 浔商由盛至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把浔商的兴衰, 放在国际环境下来考察, 才能更客观、更全面、更有新意。注释:朱国祯:涌幢小品广文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5 页。傅衣凌:明清时期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 32 页。沈雨梧:浙江近代经济史稿, 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27 页。14潜书下篇求良儒、蒋猷龙

21、:浙江丝绸史纪要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 24 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22 页。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史料旬刊, 第三十五期。1920吴大钧:吴兴农村经济, 上海: 文瑞印书馆,1939 年版. 第 259 页, 35 页, 35 页。刘锦藻:续文献通考, 卷 379, 实业二 。嵇发根: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4 版, 第 158 页。1118刘锦藻:先考通奉府君年谱, 光绪刻本, 第 7 页,894 页。12沈雨梧:浙江近代经济史稿, 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27 页。13凤荣宝:密拉诺万国赛会物品评议, 商务官报, 第 2 册, 第 12 期。15杭州口输出生丝统计载朱新予浙江丝绸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版, 第 140 页。16湖社:为维护湖州丝绸业事呈浙江省政府问湖州第 3 卷第 10 号, 湖州市档案馆藏。17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 18401936江浙皖三省丝厂茧业同行录( 民国四年五月) , 上海缫丝工业同业公会档 37- 1- 45。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11 年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