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50743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20 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 19、 20 世纪之交的现代物理学革命,推动了 20 世纪上半期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20 世纪上半期,人类在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这些科技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生活的面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以及战争和动荡,又为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和思想的土壤。 第一节 20 世纪上半期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20 世纪上半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世纪之初,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的建立,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在

2、物理学革命的带动下,化学、生物学和宇宙学、系统科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新的理论突破。技术发明和应用也加速行进,高分子合成材料、无线电技术和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世界。 一、 20 世纪上半期现代科学的勃兴 20 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不仅引起了物理学观念的彻底变革,而且引起整个科学思想的变革。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自然科学的各部门,使化学、生 物学、天文学、地学等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粒子物理学、量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宇宙学、系统科学等新学科的兴起,从微观结构、宇观天体和生命世界等

3、各个侧面,更加深入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1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首先是在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的导引下, 20 世纪上半叶粒子物理学有了很大发展。 1919 年,卢瑟福和助手合作,用。粒子轰击某种轻元素,使它成为氢元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嬗变”。 1922 年,其他物理学家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进一步实现了元素的“嬗变” 。 1932 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回旋加速器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更快,不仅实现了元素的嬗变,甚至还产生了许多新元素。在微观世界粒子运动方面,在普朗克研究的基础上,经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和英国物理学家 P丸 M狄拉

4、克等共同努力,作为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建立。 除了元素的嬗变、量子力学建立外,此前中子和正电子存在的预言也得到了证实。 1934 年 10 月,意大利物理学家昂利克费米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可造成铀的核裂变,同 时他还发现通过“慢速的中子”所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更强。 1938年,奥地利女科学家丽莎梅特内和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弗里茨施特拉斯曼进一步论证了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为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1 年,美国政府决定发展核武器,开始了名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究工作,由美籍犹太人奥本海默领导这一工程,费米参加了这项工程。 1942年 12 月

5、2 日,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完成了第一个释放原子能的试验。 1945 年 7 月,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 2化学理论的突破 化学也取得重大发展。 关于电子的知识和量子力学被应用于分析化学现象,成为 20 世纪上半期化学理论发展的主流。 1927 年,英国科学家海特勒等人应用量子力学理论深入研究共价键的形成和作用时,开辟了量子化学的道路。量子化学的诞生,标志着化学从一门经验科学向推理性科学的转变。化学家们还用 x射线法来揭示物质的分子结构秘密,这为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932年,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发表了第一部高分子化学论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标志着这一学科的形成。 在有机化学方面

6、,科学家们已经能人工合成许多对医药或工业有价值的物质。 1935 年, 研究出可以用于治疗链球菌引起的疾病的磺胺。 1938 年,用于治疗肺炎和其他疾病的新药磺胺吡啶问世。这些化学合成药物与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金霉素等一起,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3生物学的进展 20 世纪上半期,在物理学、化学取得重大发展的推动下,生物学和医学也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从生物学来看,随着生物催化剂酶从活细胞中分离提取成功,生物化学进入以研究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为中心的第二阶段。从医学上来看,由于医学与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相结合,并广泛运用了上述学科的新成果,一些新的分 支学科形成,医学水平显著提

7、高。以生理学为例,此时生理学除了对呼吸过程的化学作用有了详尽认识外,还发现了激素。 1922 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外科医师班廷和贝斯特从胰脏中分离出胰岛素,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糖尿病人的生命。 1936 年,美国生理化学家肯德尔从肾上腺分离出可的松,可用于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在遗传学方面,被忽略了 35 年的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遗传理论在 1900年被三个不同国籍的生物学家同时“再发现”,遗传学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随后,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遗传物质在染色体 上,并提出了遗传学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1926 年摩尔根系统论述基因理论的著作基因论出版。摩尔根的基因遗传

8、理论认为,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最基本的遗传物质。基因就位于染色体上,并且呈直线排列。摩尔根因为在遗传学上的卓越贡献,荣获 193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现代宇宙学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天文学的结合产生了现代宇宙学。 1917 年,爱因斯坦首次将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学的研究,建立了有限、无边、静态的宇宙模型。爱因斯坦之后,苏联的科学家弗里德曼通过求解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得出了 一个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演化宇宙模型。 1929 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恒星的光谱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基于哈勃的发现和广义相对论的推论, 1932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提出宇宙是由一个极端高

9、热高压的“原始原子”大爆炸而产生的理论。 1948 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进一步发展了勒梅特的理论,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学说,并对早期宇宙中元素的合成做出了猜测。伽莫夫还预言,现今宇宙残存有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辐射。后来 3K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为大爆炸宇宙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系统科学的诞生 在现代科学革 命中,系统科学的出现是一件大事。早期的系统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1948 年,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了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系统论。同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提出信息编码定理与编码冗余度和消除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干扰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也是在这一年

10、,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认为所有不确定的随机过程,均可采用统计与时间序列方法进行信息控制处理;还讨论了负反馈原理和反馈系统,奠定了控制论的基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诞生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了 重大影响。 二、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学的革命性突破,使自然科学在 20 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向技术的渗透,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技术。例如,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实现了核爆炸,建成了核反应堆,使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通过对分子、原子和固体电子的运动规律的探索,以及对不同波段的电子辐射的研究,发明了使电子元件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半导体器件和其他固体电子器件,推动了微电

11、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在机械的、电磁的计算工具的基础上,吸取了数理逻辑和微电子学的成果,诞生了电子计算机, 发展出了电子计算 技术。此外,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高分子合成、航空技术等也发展起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电力技术的开发、利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但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电力技术并不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电能生产不断改进,电力生产部门飞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以电力技术,如电解、电热、电声、电光源,以及电加工技术、电气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人类生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气化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电力技术的普及引发了各种发明的

12、诞生,如: 20 世纪 20 年代无线电设 备、冰箱和电力热水器等都相继在美国出现。一些因缺乏合适能源而被搁置的电动车、空气净化器、洗衣机、洗碗机等都有了实际应用的可能。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一项主要成果,而且该项技术的发展和扩散主要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 1900 年,美国登记注册的汽车数量为 8 000 辆, 1910 年为 458 300 辆, 1920 年为 8 131 522 辆, 1930 年为 23 034 753 辆。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公路建设的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末,德国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同一时期,美国也开始修建高速公路。 随着对高分

13、子研究的深入和实验技术的改进,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纷纷问世,其中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发展尤快。 1935 年,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家卡罗瑟斯合成了人造丝。为了研发高分子聚合物新产品,杜邦公司调集了 230 余名科研人员,投入 2 700 万美元巨资,于 1938 年研制并生产出尼龙。尼龙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二战”中,尼龙还被用来制作降落伞,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合成橡胶方面, 1930 年,苏联研制出丁纳橡胶。 1934 年,德国研制出丁苯橡胶。“二战”爆发后,由于橡胶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研制、合成加快。塑料是三大合成材料 中发展最快的一种。 20 世纪上半期,已研制并投人生产的塑料有氯乙烯塑料、

14、聚氯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有机氟塑料、高压聚乙烯塑料等。各种化工产品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航空运输业也发展起来。 1903 年,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 机。 1919年以后,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航空公司,开辟了多条航线。至 1930 年,航线遍及欧洲大陆及其海外领地。美国在 20 世纪 20 年代建立起了民用航空运输体系。 1926 年,美国开辟了国内定期航线。 1927 1937 年,客机市场占美国飞机销售额的 42。 20 世纪上 半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被迅速运用于军事领域。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内燃机技术迅速推广,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战”结束后,随着

15、经济转轨,高科技军用技术又转为民用技术,促进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和坦克被广泛用于实战,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二节 科技进步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中,生产关系的调整、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尤为突出。 一、科技进步与生产关系的调整 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科技进步加速了大工业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大工业文明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例如, 1913年,德国总资产列前 25 位的企业分属煤炭、钢铁、机械工程、金属加工、电气、化工、采矿和造纸业。 20 世纪初美

16、国的电气、钢铁、汽车、橡胶、机械、矿业和航空工业等,也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生产资料越来越为少数人所垄断,另一方面,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一定分离为特征的公司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例如,在英国制造业中,单一所有权的私人业主制和小合伙制企 业不断消亡,同时私人有限责任制公司数目不断上升。在大型私人有限责任公司中,大股东控制着公司的决定权。在德国,垄断公司的发展更加迅速。 1893 1915 年,德国煤炭辛迪加以绝对优势控制着整个煤炭生产市场,其市场份额在 80 90之间。正是大企业的建立、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随着大企业、大公

17、司的发展及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人人数不断增多,但其地位却很低下。在这种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垄断资本家所占有,工人所 得只是一份赖以生存的工资。 垄断是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创造了规模巨大的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发挥了规模效应的优势,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垄断资本所具有的财力优势有助于其进行科技和生产研发活动,从而推动了技术革新进程。正如列宁所说:“竞争转化为垄断。生产的社会化有了巨大的进展。就连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的过程也社会化了。”但必须

18、看到,垄断也使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1905 年,德国因罢工损失的工作日为 1 900 万个 , 1924 年达 3 600万个。在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以致在一些国家法西斯分子上台执政,实行独裁统治,资本主义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20 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科技人才,以及引进外资和设备,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了三个大钢铁厂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水电站和乌拉尔重型机器厂等大

19、型项目。上述大型企 业的建立,使苏联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更加完备。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苏联已实现了工业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1937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13 7,跃居欧洲第一,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苏联用 14 年的时间 (1927 1940 年 )走完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 50 100 年才走完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里程。特别是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时,苏联的经济建设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

20、展引起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 第一,世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 20 世纪上半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世界人口增加了 10 亿以上,大于整个 19 世纪人口增长的绝对数字。其中,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欧洲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亚洲和非洲。在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人口的大流动也在进行,包括国内和国际的人口流动。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趋势,人们不断地从乡村移居到城市。例如, 1895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 200 万乡村居民迁 往城市。1939 年, 10 万人以上的城市在苏联有 81 个,德国 56 个,英国 57 个,法国 17个。此外,在城市

21、的周边,“郊区”也发展起来。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和郊区,彻底或基本脱离了乡村生活和农业劳动,成为靠工资度日的城市居民。人口激增和城市化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联系、交往增多,相互影响变大。在这种交往中,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 第二,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科技进步使人类的劳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0世纪以前,城乡的生产劳动以重体 力为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现代大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人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农业也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 1910 年以前,美国农业生产以畜力为主,此后 10 年,收割机、摘棉

22、机、割草机、喷雾机、施肥机等农用机械在全美推广开来,美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到 20 世纪 30 年代,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20世纪上半期,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社会各阶层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明显改善。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改善了人们的食品结 构,汽车、电灯、电话和家用电器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和生活。 第三,精神生活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国民收入普遍增加,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文化、娱乐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所占比例日益增加。电影是文化消费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从 20 世纪 20 年代

23、到 1937 年,英国人花在看电影上的费用达 4 000 万英镑。意大利有约 9 000 家电影院,座位可容纳 350万观众。西班牙有近 4 000 家影院,座位可容纳 200 万观众。此外,为了满足大众的口味,各种各样的大众化报刊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博彩业时兴起来。娱乐大众化成为人们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纽带。 第四,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1918 年,英国政府通过了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和公费教育发展的新教育法。妇女教育也有所发展, 1920年,牛津大学允许妇女作为正式学生入学,妇女开始拥有获得学位的权利。在美国,

24、 1920 年已完全实现小学生免费教育。 1920 1940 年,公立中学的学生增加200。 1920 1940 年,大学生人数从 59 8 万增至 149 4 万。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发展得还快: 1920 年,美国有研究生 1 6 万人,其中 615 人被授予博士学位; 1940 年研究生人数达 10 6 万人,其中 3 290 人被授予博士学位。 苏联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十月革命前,俄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79。苏俄政权建立后开展了扫盲、普及教育运动。 1920 1940 年,苏俄 (苏联 )共扫除文盲 5 000 万人。 1939 年,全国识字的劳动者的比率已提高到 87,其中

25、农村居民占 84,全国范围内的扫盲任务基本完成。在教育普及方面,全国初等教育的普及用了不到 20 年就完成了。在高等教育方面, 1933 1934 年 ,苏联已有高校 714 所,为十月革命前的 7 倍。 1940 1941 学年度,苏联在校大学生为 81 17 万人,超过英、法、意等欧洲 22 个国家在校大学生的总和。 但是, 20 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生活向更高文明阶段发展的同时,失业、贫困、暴力、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人们还是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三节 20 世纪上半期的哲学社会科学 20 世纪上半期,人类历史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大生产的发展、大规模战争和

26、危机动荡,使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很大改变,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 艺术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随之出现了新思潮。 一、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 20 世纪上半期,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的信念。同时,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益深化,战争、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使人们对传统的理性思想产生怀疑和动摇。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学思想发生了激烈变化,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形成了各种哲学思潮。围绕着对待科学和理性的态度,这些思潮和流派大体上可以分为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想体系。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 思潮把人以及人的发展、自由、价值

27、和尊严放在思考的中心位置,着力探讨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人的处境和人的本质等方面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罗的流派众多。大体说来,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等,都属此范畴。由于这些纷繁复杂的学派面对着相同的主题,因此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人本主义哲学家都关注个体的存在及其价值。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 (1883 1969)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他在时代的精神状况 (1931)一书中提出,解决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提高 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自觉性,使每个人获得充分的自我意识,重建主体价值。此外,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等均表现出对

28、个体的关注。其次,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普遍摒弃理性主义人学观,强调从 非理性理解人的本质。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 (1844 1900)改造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提出权力意志,认为支配人一切行为的,不是理性和道德的原则,而是为自身生存发展不断征服异己者的权力意志。他曾呼吁“一切价值的重估”,并设计了理想的“超人”,它实际上是一个掌控一切的主体。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1856 1939)认为,人潜意 识中的本能和性冲动是人的全部行为的动机和力量。总之,强调个体本位、主体性和非理性是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三个突出特征,它有助于尊重人、重视人。但是,人本主义对这些特征的过分强调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比

29、如,非理性的过分张扬,导致对一切价值、意义的消解,造成了思想的迷失和混乱;个体“自我”的极度膨胀,导致了人的无节制的欲望和盲目的功利追求,甚至为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对待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得失。 科学主义是在 20 世纪相对论等新的科学理论的发现及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科学主 义看来,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可靠的知识,是其他学科的典范;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这样,一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者,力图将科学的方法引入哲学领域,他们希望通过经验分析的路径,使哲学科学化、精确化,这一哲学流派被统称为科学

30、主义哲学思潮。这一思潮包括新实在主义、批判实在主义、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等哲学流派。它们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探讨经验世界的问题,反对超出经验去追寻终极的、形而上的原因,研究中注重科学 (尤其是数学与物理等自然科学 )的成果、语言分析、经验和逻辑,讲求实证。这个哲学思潮内部流派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亦称为逻辑经验主义 )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一批聚集在维也纳讨论有关科学的哲学问题的学者成立了“石里克小组”, 1928 年,他们以这个小组为基础建立了维也纳学派,成立了以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名字命名的“马赫学会”,目的是“传播并发

31、扬科学的世界观”,“创造现代经验主义的精神工具”。 1929 年,他们在布拉格发起并举办国际会议,发表了哲学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小组,这份宣言阐 释的基本理念和纲领,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正式诞生,也引领了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只有经得起逻辑程序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因而经验证实原则是这个流派的根本原则。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哲学只是一种发现意义的活动,主要是对科学陈述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检验其是否符合逻辑句法规则。也就是说,科学是求证命题的真理性,哲学则是阐释命题的意义所在,哲学是科学的“女王”。 逻辑实证主义促成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哲学科学化运

32、动,把科学主义思潮推到了新的高度。但它过分强调数理逻辑 、经验检验和语言分析,显示出狭隘的经验论和极端相对主义的倾向。 20 世纪 50 年代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衰落。 二、文化形态史观、年鉴学派与苏联史学 在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的 19 世纪,各种历史思想和史学流派纷纷涌现,推动了史学的专业化和学科化,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厮杀,动摇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盲目乐观情绪,传统史学的历史叙述模式受到怀疑。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以新的视角探究西方文明的前途,文化形态史观应运而生。 德国哲学家施宾格勒是“文化形态史学”的创立者。他把当时西 方世界的文化危机感上升到哲学忧思的高度,其

33、代表作西方的没落就是这种背景的产物。按照施宾格勒的观点,西方文化当时面临的危机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只有洞察整个世界历史,才能弄清作为一个片段的西方文化趋于没落的奥秘。在他看来,“文化是贯通过去与未来的世界历史的基本现象”,所谓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传记”。文化是一种有机体,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它们的兴亡盛衰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施宾格勒认为,包括西欧在内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动态存在的整体,有自己的生存土壤,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生活,自 己的死亡。开展文化形态学研究,首先必须破除西方传统的史学观念。长期以来,西方人的历史意识以西欧为中心,忽略或贬低其他文化对世界文明的

34、贡献,他把这种观念体系比作历史领域的托勒密体系,为此,他要发动一场“哥白尼革命”。 根据这样的文化形态历史观,施宾格勒从世界历史上找到了八种存在过和存在着的高级文化类型: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 )、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每种文化有机体都会经历前文化时期、文化时期和文明时期这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生命周期走向灭亡;它们都 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土壤,形成自身的个性和发展形式,没有哪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先进。在这八种文化中,前七种业已走完了其生命历程,只有西方文化的生命力尚存,但它最终也会走向没落和消亡。施宾格勒表面上在讲西方的没落,实则在鼓吹西方的复兴,特别是妄想建立一个统治世界的德意志大帝国。这表明,斯宾格勒仍是欧洲中心论者的信奉者和鼓吹者。 继施宾格勒之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其 12 卷本的历史研究中,承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