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 题 第一章 幼儿心理学 绪论授课班级具体教学内容 教学说明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
2、,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认识过程(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 兴趣 理想 世界观)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自我意识 2、什么是心理呢?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2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
3、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
4、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二、幼儿心理学研究内容1、人类社会心理发展过程(中西方)2、心理学独立标
5、志(德国 冯特 心理实验室)3、近代相应学科对心理学的促进和融合 概念4、幼儿心理 年龄范围(与学前期年龄范围对比)3特点三、研究、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发展观、教育观2、有助于教育者更加合理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作业:1、幼儿心理学(概念)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研究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4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心理活动形成学说介绍(二)脑结构及功能分区(三)脑的机能接收分析1、大脑机能 综合 5贮藏发布2、大脑活动基本形式:反射 概念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吸手行为、唾液分泌等)分类 概念条件反射 具体信号抽象信号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
6、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主要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具有物质本体;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是脑。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周围现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影响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即使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 ,那也不是头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这种想象的东西仍然是现实的反映。
7、所以心理现象的产6生不能没有反映的器官,即脑;也不能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现实。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以映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幼儿关于柳树的知觉,是所看到的柳树反映于头脑时产生的映象。因此,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映象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相像,它是客观现实的“复写”、 “摄影” 。(案例分析)印度狼孩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一个人假如和人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
8、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世界各地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而幸存的“狼孩” 、 “豹孩”等,当他们被人捕获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过去印度曾有一个“狼孩” ,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七八年教育,言语发展也不能恢复正常,只学会三四十个单词。这些事实表明,有了脑而没有客观现实,便没有心理现象。离开了社会生活,人的心理现象便不能得到正常发展。由此可见,心理现象固然是脑的产物,却不能没有客观现实。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现象的源泉,而
9、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3、动物心理与人心理联系与区别动物心理是动物的脑对周围刺激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类经历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才有了高度发展的人脑,人脑结构复杂,具有新的机能。例如,在语言影响下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即为人脑所特有。人类既有动物不具备的反映器官,又有特殊的社会生活,因而使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了新的特点,使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相比,表现出本质的差异。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7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作业1、概括地说明心理现象的实质。2、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课外作业全班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次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什么是心理现象的实质”。
10、每位同学都要先写好发言稿,而且积极发言。第三节 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思考题:1、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累” ,而幼儿园的8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尽”?课题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授课班级教学目的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2、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教具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知识重点 学
11、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知识难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引题 幼儿心理特征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正确重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和特征9课堂作业 1、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2、3-6 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 教学说明10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2
1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 ,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观点总结: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 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 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 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
13、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