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1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 岁(学前:06 岁、幼儿前期:03 岁;初期:3 岁;中期:4 岁;后期:5 岁)2.儿童:018 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基础; 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6.幼儿心理学:研究 36 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 06 岁,主要研究对象 36 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
2、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二、大事件1.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3、(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 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 调查法 (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
4、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 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 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 (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2第二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1.概念:
5、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 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 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 认识) (手 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 3 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6.味觉(通过味
6、觉可以找到母亲)(1)4 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2)新生儿偏好甜味。(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 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3)20 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 岁才达到最佳水平) 。(4)6 个月3 岁,婴儿易患中耳炎。8.视觉(1)2 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 (红黄蓝绿常见颜色) 。(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57 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 到 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
7、觉比男孩强。(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 空间知觉、差异辨别、 背景辨别、 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1)婴儿喜欢圆形 (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 (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 (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2)6 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4.方位知觉
8、(1)3 岁辨别上下,4 岁辨别前后,5 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 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 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 2 个月与 9 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四、注意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31.概念:心理
9、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4.注意分类有意注意(上课) 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刺激物的运动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人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动用意志,排除干扰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
10、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 岁注意力集中时间 57 分钟,4 岁 15 分钟,5 岁 20 分钟,6岁 25 分钟。(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 (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 分钟达到 41.8%,一天后 66.3%。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
11、过程影响。(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3.直到 4 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
12、好于有意识记。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六)机械识记和意义
13、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4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八)记
14、忆恢复现象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
15、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 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无意想象(无目的)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 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
16、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七、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 “在地球上最美花朵”(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 (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做)(1)借助动作
17、进行思维(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3)直觉行动思维由 1218 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 岁)时期2.具体形象思维:(看)(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3)特点:具体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 ,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三)表征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
18、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四)概念: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动物狗哈巴狗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3.幼儿的计数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 (2)稳定次序原则 (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 (5)次序无关原则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5(五)问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
19、推进。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 ,4 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 。24 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6第三章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 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
20、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区别: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
21、怕、怒、爱。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 3 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 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 (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22、、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 3 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 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 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
23、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 (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 ,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23 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
24、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 ,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7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 3.情绪调控的方式:(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 生理放松 重建认知(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2.情绪的稳定
25、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破坏策略: 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 规则驱动的掩蔽 情境驱动的掩蔽 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具体情境的作用2.同伴的影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3.教师的影响(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26、,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情感策略(以情动人)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8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述一、社会化的概述(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二)内容1.语言的发展 2.亲子关系 3.同伴关系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1.完整的自我角色系统能力结构2.
27、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二、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 岁) (知觉表达) 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 0-3 个月 :单音节阶段 4-8 个月 :多音节阶段 9-12 个月:模仿音阶段 (二) 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1)1 岁半到 3 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2)4 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 岁增长较快) (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3.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
28、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大约在 1 岁到 1 岁半时 单词句1 岁到 2 岁时:双词句 儿童早期的语言大约 2 岁半左右:复合句 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 4、语用能力的发展(1)合适的表达方式(4 岁)(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 岁) (3)行动的调节能力 自我中心语言:重复 独白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适应性告知 批评各嘲笑 命令请求和威胁 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习得的时间习得的策略 A.指物策略 (常物) B. 表现策略三、亲子关系(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
29、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 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2.不安全依恋矛盾型依恋:最爱哭 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
30、决定性因素)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五)依恋的作用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四、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 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 3.培养积极性格(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 2.强化交往行为 3.积极投入游戏 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 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 同伴交往:互惠性)(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9
31、1.身体特征(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 (2)幼儿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们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关系3.认知能力:儿童的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受儿童认知能力制约4.成人的鼓励:老师和父母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五、亲社会生为和道德发展(一)亲社会行为概念: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亲社会行为和合作行为最为常见)(二)亲社会影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3.家庭引导方式 4.抟播媒体影响 (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主要
32、指向同伴,少数指向教师具有性别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和异性少数接近,中大班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增多,异性减少合作最为常见,其次分享、助人、安慰、公德(四)攻击性行为1.分类:工具性攻击和 敌意性攻击2.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儿童的教养环境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 (4)电子游戏机 受认知水平制约(三)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主要研究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主要体现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识,主要使用对偶故事法2.皮亚杰道德、理论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阶段(10 岁之前) (2)自律阶段 (10 岁之后)3.科尔伯格主要研究道德判断、主要使用两难故事法。4.科尔伯格的理论分
33、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道德服从于惩罚定向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支持(2)习俗道德 快东的相对主义民主地承认法律(3)后习俗道德 好孩子定向普通的原则(五)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1)具体性 (2)他律一自律 (3)情绪性 (4)模仿性(六)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及其父母 (2)游戏及其活动 (3)同伴及其交往 (4)社会榜样(为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5)教师及其坏境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10第五章 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一、个性的概述(一)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二)个性的特征(1)稳定性(不易改变时间) (3)社会性(年代)普遍性(2)整体
34、性(群体) (4)个别性(个体)(三)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系统(偏好某一方面)核心 动力因素(2)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理能动性表现(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气质、性格、能力)独特性二、幼儿气质的发展 个性的核心特征性格(一)概念1.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二)气质的类型1.希波克拉底(传统气质类型)有差别的进行气质补偿教育(1)胆汁质:缺冲动、易怒、优义气、外向(小燕子、孙悟空)(2)多血质:灵活、热情、适应环境能力强缺:粗枝大叶、虎头蛇尾(3)黏液质:安静稳重、耐小 缺:内向(4)抑
35、郁质:敏感、多疑 优:执着2.托马斯 将婴儿气质划分的三种类型(1)容易抚养型 40%(2)难以抚养型 10%(3)缓慢发动型 15%3.凯根(1)行为抑制型(2)行为非抑制型4.杨丽珠(1)活泼型 (3)抑制型 (5)敏感型(2)专注型 (4)均衡型(三)气质的特点 1.稳定性:气质的先天的 2.可变性:受后天环境影响(四)气质的影响因素(1)个体生理机制 (2)家庭教育环境(3)教育机构的教育环境(四)气质与教育:1.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3.平等地前注不同气质的幼儿 4.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三、性格(一)概念(1)一个人对待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
36、式(二)性格的类型1 荣格 :内倾型性格和外倾型性格2.凯根:情感抑制型(坏的)胆小的孩子情感非抑制型(好的)胆大的孩子(三)性格和气质的关系?(1)先天的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有好坏之分。(四)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大家庭,破裂家庭) ,家庭气氛及父母榜样会影响幼儿的形成(2)幼儿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同伴对幼儿的态度都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从出生到 5-6 岁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四、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分类(1)形式上 自我认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 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卑、自豪内疚、自我欣赏自我调控: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2)内容上物质自我:外貌、衣着心理自我:认知、情感 社会自我:社会角色权利、义务(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点红测验(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对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大约 2 岁时才开始发生(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3)对自己心是活动的意识 4 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出现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