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五大问题-济群法师著述人生就是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对人生做深层思考,必然会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 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 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 幸福人生系列 】 人生五大问题 主题介绍第 1段:带着问题读书 【 学前引导 】学佛以前,当我们在事业、工作、感情等遭遇痛苦时,我们是怎么排解的?能解决问题吗?怎么样才能究竟地解除痛苦,得到幸福?前 言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
2、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现实的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触及心灵深处,必然会面临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 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究竟为什么?等等。这些也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讨和追寻,但答案往往来自思维,来自猜测和推断,来自有限的个人经验,而不是对生命真相的体证。今天,我想从佛法的角度,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 一、何为幸福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基本温饱。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相对比较单纯。除此而外,我们还想进
3、一步获得幸福,这是所有人关注并孜孜以求的。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由物质还是精神所决定?如果幸福仅仅取决于物质,那就应该可以量化,可以总结出一个幸福的达标指数,比如有多少钱,或有什么条件,等等。可事实又是如何?多数人在生活清贫时,往往会将希望寄托于物质改善,这也是人们热衷于赚钱的动力所在。但在当初设定的目标一一实现时,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满足,预想中的幸福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可见,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质就能解决的。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我的定 义 是:幸福只 是一种不 稳 定的感 觉 。这 种不 稳 定的感 觉 ,固然和物 质 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 态 ,在于我 们对 自身需
4、求的定位, 这 才是 问题 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 态 ,或 对 物 质 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 远 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 说 ,幸福不 仅 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探 讨 人生幸福,首先需要 对 苦、 乐 的关系具有正确 认识 。从佛法 观 点来看, 认为 人生是苦。 许 多人 对这 一定 义 不理解,并以此推断,佛教必是消极悲 观 的。因 为 在我 们 的感 觉 中,并非一味的苦,而是苦 乐 参半、悲喜交集。那么,佛陀 为 什么会有 这样 的 归纳 呢 ?其 实 ,佛教也将人的感 觉 分 为 五种,分 别为 苦、 乐 、 忧 、喜、舍。其中,苦和 乐 偏于物 质层 面, 忧
5、 和喜偏于精神 层 面。 虽 然理智也告 诉我 们 :苦 乐忧 喜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常 态 。但在内心, 谁 又不是 趋乐 而避苦呢?事 实 上, 这 也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人 类 的五千年文明,同 样 是在帮助我 们摆 脱痛苦, 获 得快 乐 。但 结 果又是如何?我 们 有了古人 难 以想象的丰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决了 吗 ? 烦恼 就此消失了 吗 ?可 见 ,佛教所 说 的人生是苦,并不是就 现 象而言,而是透 过现 象所作的本 质 判断 苦是人生本 质 ,而快 乐 只是 对 痛苦的一种 缓 解。 现实中,没有哪种快 乐 是具有本 质 性的。所 谓 本 质 ,也就是 说 , 这 种快 乐
6、无论 什么 时 候享受,也无 论 享受多 长时间 ,它都是快 乐 的。我 们 能找到这样 一种 绝对 、不 变 的快 乐吗 ?事 实 上,任何一种快 乐 都有某种痛苦与之 对应 。当我 们 被 饥 渴之苦折磨 时 ,吃 饭 会成 为 快 乐 ;当我 们 被思念之苦 缠绕时 , 亲 人相 见 会成 为 快 乐;当我 们 夜不成寐 时 ,安然入睡会成 为 快 乐 。如果去掉 饥 渴、失眠 这 些前提,吃 饭 和睡 觉 会成 为 快 乐吗 ?当我 们 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 时 候,同 样 的事立刻就 转为 痛苦了。只有当我 们 需要吃 饭 、睡 觉 并为 之所苦 时 ,才会因 为这
7、种痛苦得到 缓 解而 产 生快 乐 。从 这 个 层 面来 说 ,痛苦有多少,由 缓 解痛苦所 带 来的快 乐 就有多少。现 代社会物 质 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 缓 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 别时 ,天各一方,音 讯 渺茫, 这 种思念因 难 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 见 ,由此产 生的喜悦可 谓 强 烈之极, 这 在古代 诗 文中有大量描写。但 现 在我 们 想念一个人 时 ,可以立即 拨 通 电话 。如果 觉 得只 闻 其声不 够 , 还 可通 过视频 相见 。再或者, 买张 机票就能很快 见 面,哪怕 远 隔重洋,也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正因 为 易于 缓 解, 这 种由相思 带 来的痛
8、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 的,所 产 生的快 乐 也很肤浅,很有限 。因 为 不了解生命真相,我 们 才会 产 生 诸 多 烦恼 。但人 们 往往看不到这 一点,以 为 改 变 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 这 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 们 在改善物 质 条件的同 时 ,又在不断制造 烦恼 。甚至可以 说 ,制造 问题 的速度 远 比改善世界的 进 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 虽 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 压 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 烦恼 太多,这 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内心的 恶 性需求及 烦恼 ,才能从源 头 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其他宗教往往将幸福寄托于天堂,
9、寄托于外在拯救。其 实 ,改 变环 境只是 换汤 不 换药 的被 动举 措。倘若生命品 质 不曾改 变 ,由此 带 来的安 乐只是 暂时 的。因 为 生命的迷惑 还 在,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 烦恼 ,制造 轮回。佛教 认为 ,惟有体 证 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 转 迷 为 悟, 超越痛苦 。此外,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而在佛教修行中,虽然也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但主力却是自己。当然 ,仅仅依靠自己还不行,还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谓 “ 以己为舟,以法为舟 ” 。否则,往往会走上自以为是的歧路。这里所说的法,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三学八正道。佛教以“ 佛、法、僧 ” 为三宝,为皈依对象。其中,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由依止佛法僧三宝,而能究竟地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第 2段:带着问题读书 【 学前引导 】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为什么要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