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从 构建和谐课堂 谈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绿川学校 杨辉 关键词: 和谐 历史 课堂 有效性 新时期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我思考的问题, 2009 年,我校提出了创建“温馨教室” 、 构建“和谐课堂”的口号,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经过不断的观察 和实践 ,我发现 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是提高课堂教学 有效性 很好的切入口 。 下面,就是我对 从 构建和谐课堂 入手, 提高 历史 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 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和 保障 我始终认为老师掌握着 建立 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动权,换言之,从内心而言,每一 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
2、没有哪个学生不愿与老师 友好 相处。因此这就要求老师主动寻找 建 立 和谐师生关系的钥匙。 尊重和信任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把学生作为与 教师 平等的人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 发自内心地喜 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正确 、 宽容 地 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 塑造 每一位学生。 在平时的课堂中,教 师 会发现学生有不同的情感特征、自尊水平、信心、合作态度、自我指导等。为了促进师生间的情感 发展,教师应该: 尽快认识学生,知道他们的名字。 完全接纳学生,因为每个人
3、都拥有独特的、有价值的品质。 观察学生,注意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情感反应。 注意观察在不同条件下学生的情感变化与稳定性。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间建立了尊重、理解、互信的和谐关系才 是 课堂教学取得 成 效 的保障 ,否则即使老师的能力再强,水平再高,口才再绝,也只会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已。 二、 民主 、 开放 的 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 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犯这样的毛病:埋怨学生 在课堂上的“插话”、“接话”、“打岔”等, 认为这给教学 带 来很大的不便。 其实如果老师善于抓住时机 ,还 是可以发现其中一些看似幼稚却不乏创造性的闪光点 。 而且一味地制止学生的
4、“插话”,也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失去勇气,不敢质疑,那样后果会更加严重。 因此 我认为 构建一个相互支持的、充满民主、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 途径 。 英国 哲学家密尔 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 教师要 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认、 研究 学生间的 差异、个体的特长,使学生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 当老师以一颗宽容、 理解的心去包容学生在课堂的 不和之举 时,与学生坦诚交流,真诚地去引导学生,学生也会尽力克服缺点,尽力与老师对他的评价保持一致,会更好的融入群体学习中,积极地表现 出 自己更好的一面。 教
5、师 可以做到: 赞赏学生 个体 的多 元 性 对学生抱 较 高的期望值,并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成功 鼓励所有的学生 对所有的学生都热情地 做出 回应 展示对学生的关心 此外,不局限于课本知识,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积极扩充知识面, 让课堂充满 无穷 的魅力,2 增加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广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也是创设开放课堂的重要方法。 三、抓住学生 的 好奇心 构建 和谐课堂 1、选择那些强调怀疑、发现、好奇、探究和幻想的活动 那些新颖、新奇、充满矛盾或模糊的刺激能使学生处于认知唤醒状态。当学生的 好奇心被唤醒后,他们会主动去寻找理解整个新刺激的方法。在学习 的初 级 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
6、力 , 这显得尤为重要。 惊讶 怀疑 困惑 矛盾 幻想 在讲八年级第二学期第 11 课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时,我刚刚讲完“此次和会的与会国是战胜的协约国,共有 27 个。”记性好的同学马上想到了参加一战的协约国总数就是 27 个,正好匹配。就在这时马上又有人举手提问: “老师,书上说苏俄没有参加会议,那么少了俄国为什么还是有 27 个国家开会呢?多出来的是哪个呀?”我知道此时一定有其他同学也会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因此,我让同学们将地图册翻到 P14,来了解一下“巴黎和会的参加国”,数一数 , 再对照 P11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想一想很快有同学发现:当时的加拿大、
7、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印度是一个国家,都属于英联邦国家;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是战后出现的“新”国家,这样增增减减后仍是 27 国 。 通过这次讨论,不仅使 学生 认识到 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所控制的国家情况、 巴黎和会 具有反苏性质,还让同学们知道一战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自主发现和思考比老师的讲解要更加有效,同 学 们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 影响 的认识也 更加深刻了。 2、利用奇闻轶事在教学内容中插入个性化、情感性的因素 。 在讲述八年级第二学期第 4 课第二次科技革命诺贝尔将遗产成立基金会设立“诺贝尔奖”时,学生问出了长期被人们推测的问题“为什么诺贝尔奖中不
8、设立数学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有很多同学问起 ,我也曾找过很多材料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了一个广为 流传的故事:据说,诺贝尔曾向一位小姐求过婚,但是这位小姐却和当时一个比较有名的数学家联手欺骗了诺贝尔。因此,诺贝尔痛恨数学家,所以不设数学诺贝尔奖。最终,诺贝尔的确是终身未娶,一生独身。但 这 似乎也不对,试想,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怎么会为了个人的恩怨而玷污自己伟大的理想呢? 真实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当时的数学界已经有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奖项 斯 堪 的纳维亚奖 ,他认为没有必要再设 ;二 是他在遗嘱中提到,这些奖项要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具有巨大利益的“发明或发现”,而“数学”在
9、诺贝尔看来不是人类可以从中直接获益的科学 ; 三 是诺贝尔可能对数学和其它理论学科没有兴趣 。 经过这样的讲解,同学们通过名人的奇闻轶事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加知道任何结论都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理性的分析来得出。 四、注重构建互动 性 的课堂教学 环境 华 东 师大 叶澜教授认为,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 是一个“单位”,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也就是说,要把“教学”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内 部 关联、一旦割裂就不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分析单位。强调教师的 “ 教 ”与学生的 “ 学 ”之间的 交互作用 , 所以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如何“互动
10、生成”。 教学中的“互动”,不仅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 而正是这种 “ 多向互动 ”3 与 “ 双重生成 ” , 大大增 加 了 课堂教学 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 。作为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 预设的教学目标 ,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 信息 ,在 这些信息 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 信息 也是有价值的, 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在师生交互作
11、用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目标的实现, 使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 通过师生积极有效地交互影响,唤起学生主动 参与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倾听、选择、判断、吸收与借鉴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知识,养成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与性格,形成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与人格。 苏联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 “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 自由的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 和 谐的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师生 在课堂上如何更加地 和谐、民主、开放、互动 是每一个教师需要 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 义不容辞 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 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课堂上更加自由的“呼吸、成长” 。 参考书目: 1. 有效的教学方法,【美】保罗 R 伯顿、戴维 M伯德著;盛群力、胡平洲、闫蔚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11 月版(现代教学理论与设计丛书) 2. 备课的变革,吴亚萍、王芳编著。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版( 2008 年 9 月重印)(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郑金洲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