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腦科學研究解析五個學習的迷思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腦科學 (Neuroscience)的研究可以一窺人類大腦的發展及改變,當研究理論越趨發展,對人腦的研究可以幫助釐清許多學生學習及發展的迷思。重約三磅的人腦隨著子女自雙親遺傳到的基困組合發展,雖然可產生約 70瓦的電力,但只用到 15瓦,約等於冰箱內燈泡的電力。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量子生物系腦科學副教授 Sam Wang 表示,一般 8歲的小孩要使用一半的身體能量供大腦運作;大腦其實一直在變化中,一名 6歲開始閱讀的孩童,起初使用大腦兩邊的區域,隨著年齡漸長,大部份人的偏向使用大腦左邊區域。 Wang 在一場網路會議中,利用大
2、腦研究的結果為大家一一解開五個與學習有關的錯誤觀念,如下: 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並不存在,相反地,也有人認為永遠無法治癒:事實上,大腦的發展是從後半到前半,而且主管注意力等重要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層 (prefrontal cortex) 要到 20甚至 30歲才會趨於成熟, ADHD 與 前額葉皮層發展遲緩有關,這是因為大腦前半的皮質發展較晚,一般約晚個 2到 3年,但半數的孩童慢慢都能趕上。 二、降讀對小孩的發展較為有利:每 11個幼稚園學齡的學童中,約有 1個會被延遲上幼稚園,理由是為了讓
3、小孩更成熟,好保持超越其他孩童的優勢。但據Wang 的研究,這樣的策略並不利於小孩成長,到 6年級末時優勢就已消失,反而是年齡較小的小孩學習情況較好,因為孩童是團體學習者 (social learners),他們向彼此學習,而且透過玩耍學習,如果群體中有社會及情緒發展較快的小孩,便成為學習榜樣,反而較有利年幼者 學習。 三、智商是預測學習成就的最好指標:事實上,用幼年期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self-restraint)來預測,比智商的準確度高了二倍,因此意志力 (willpower)與自制力比智商更為重要。 Wang 表示,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而且讚美孩童勇於嚐試同樣很重要的,父母應該
4、為小孩的努力 (effort)而稱讚,而不是內在能力。 四、應多利用學習風格 (learning styles)來引導學習:大腦的意志機制透過練習便能擴展,大腦操作越多,越熟練,例如多利用反手練習刷牙,就能幫助大腦增生, 同樣的道理,學生只要常作一些特定動作,便能啟動及建立腦內迴圈(brain circuit),不需要受限於學習風格。 五、自閉症越來越多,而且受到環境強烈影響:研究人員相信自閉症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診斷方式的進步,而其產生原因,與基因有很大關連。母親在懷孕第二及第三期如果產生壓力,會影響大腦的早期發育,一般自閉症發生的風險係數是 1比 100,如果是較年長的父母,風險會略為提高,但是如果是懷孕期移居或為躲避颶風逃離家園,那風險係數便會分別提高二倍及三倍。此外,早產 6週以上的嬰兒,機率提高七倍,而在孤兒院中缺乏 社會關注或干預的小孩,自閉症的機率更高達八倍。以上研究顯示,自閉症可能是基因與環境交叉反應的產物,有可能是腦前半部大腦皮質發育受到影響的結果。 譯稿人 ;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 2012年 9月 19日,電子學校報 連結網址: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