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无领导小组排序选择类题型的高效解法探讨离我考上公务员眨眼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了,最近参加了一次单位中层的竞岗。区别于以往演讲+问题答辩的模式,这次领导创新性的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都知道这种群面的方式是“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的横向挑人模式,过程中大家的辩论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了。结构化面试的模式还可以装几分钟就过了,这种“群殴”式的打法可能要持续 13 个小时,过程还可能遇上 “猪”一样的队友呈现的各种状况,对考生考官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次同组很多强人,自己原本都没打算竞岗的(考虑到刚进入单位的公务员队伍不足两年) ,所以准备也不太充足,在面试过
2、程中发言不多,成绩不算理想,幸亏在其它环节拉回了点成绩,才走了狗屎运进入了前三(一共二十四人参加竞岗) 。因为我在准备的时候稍微看了一下网上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型和技巧。总结最受认同的心得是:梳理出解题框架,按照麦肯锡七步成诗法的步骤引导小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题目的讨论。这样既突出你做事有条理、有思路、有步骤,每一步都有里程碑的结果,可以比较好的控制进程和时间。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一题的框架都那么容易理出来;就算你理出来了太复杂的框架你表达给同组的成员听时,大家还在想着轮到自己怎么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可能根本听不进你的复杂思想;就算你的框架你比较好地表达了出来,但同组的其他人也是有备而来,他梳
3、理出另一种框架来和你对抗呢?正如题目的答案没有唯一性一样,框架也可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时一但不被团队接受或混入框架之争那时间流逝的速度会超出你的预期。本次无领导小组面试题目如下: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干部可能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1、处事公正2、能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3、有大局观4、廉洁自律以身作则5、办事能力强,能出成绩6、言谈举止有风度7、能充分发挥下属积极性8、善于沟通9、熟悉业务知识10、有决断力请结合工作实际选出 5 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说明理由。我们这次面试遇到的是排序选择类的题型,有十个元素描述中层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让你挑出其中五个,并按重要
4、性排序。大家都是有备而来,也有不少人是先把元素分门别类(例如分为思想层面、能力层面、道德层面、其它层面) ,再提出排序原则;也有人说按照德能勤职廉的人才评价大框架来对号入座筛选;也有人说按照“先做人后做事”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路来排序细分。你一言我一语都说的入情入理,引经据典。期间也有进入了胶着状态,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尴尬场面。所以到实战遇到大家都是高手时,很可能用框架来征服大家是比较困难的。通常胶着状态的结果就是要么没结果(团灭) ,要么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投票,最终草草得出结果。这次面试过程中,有同组成员提出了利用权重值累加排序的方式来确定最终的排列顺序,这种方式启发了我在这个讨
5、论过程中可能用确定的解题步骤,会比不确定的框架更靠谱。以下我就简单说说我想出的针对排序选择类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高效解法:1、在第一轮大家各自表述观点后会有第一次排序结果,按照权重值统计各选项的累计权重分,得出权重值最高的前 N 个排序结果(N 为题目需要选出的因素数量,如本次考试题目要选出 5 个) 。还是引用上面的题目举例说明,如果我认为我第一次选出的重要性排序为 4、3 、8、2 、9 ,那么第 4 点就得 5分,第 3 点就得 4 分,第 8 点就得 3 分如此类推;接着我的下一个小组成员假设给出的答案是 3、4 、8、7、9,那么对应上面两个组员的选择及各因素的权重分如下:1 号组员:4
6、、3、8、2、9权重分: 5、4、3、2 、12 号组员:3、4、8、7、9权重分: 5、4、3、2 、1 以下略两组合计:因素 2:2+0=2 因素 3:4+5=9 因素4: 5+4=9 因素 7:0+2=2 因素 8:3+3=6 因素 9:1+1=2然后再以此类推,直到累加了所有成员的结果后,根据最终各因素累加得分得出一个权重值累加结果的排序。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使用权重值,而不直接使用累计相加的结果?最多人选排第一位的或最多成为入选 5 个之一的因素就排第一就行啦。干嘛这么折腾。因为简单累加会有以下问题:一是简单相加体现不出各人对各因素的排列位置,第一个还比较简单,后面的怎么比较:
7、例如直观上第二重要的有三个人选因素 3,有 4 个人选因素4,但其实选因素 4 在第二重要的人有两个是把因素 3 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所以还得把各人对各因素的重视程度考虑在里面。用权重值累加就可以把入选因素和排列位置都考虑进去;二是这样简单累加很容易出现得票相同的情况,引起更多的争论。2、第二轮采用冒泡法进行广泛讨论,修正第一轮结果,得出小组相对一致的答案。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都已经在第一轮充分考虑了入选因素和排列位置,那就可以直接出结果啦,为啥还要折腾。无领导小组面试是要充分考察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其实结果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各人的表现,以便于考察大家的能力。而且即使大家刚开始有了一
8、个心目中的排序,但经过陈述和辩论以后,有些人的排序甚至入选因素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这个过程其实很能体现考生的思维、口才、协调等能力。也是考察的重点。冒泡法简单的说就是相邻两两比较讨论,可以把排序问题分解成每两个因素比较的相对简单问题。每轮比较结果如发生原来排在后面(低权重值)的胜出,它前移一位继续和前面一位比较,如此类推,直到升到(冒泡)第一重要位或讨论结果和原来的权重值分高低一致(即不用更改相邻两个的排位) ,再对后面还没比较过的因素进行“冒泡”处理。当最后一个泡冒不上去了,就是大家都确定了相对统一的排序结果了。其实这可以理解为是数学上的传递律。ab,bc,ac.在冒泡过程中
9、,有可能也会出现意见相持不下的情况,这时当大家充分表达意见后仍不能达成统一,就进行对当前两因素进行投票决定排序结果,直接少数服从多数。有人可能会说,上面才说直接投票简单粗暴,没考虑权重,现在你还不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决定排序么?为啥不早点用,还节省时间。这是因为无领导小组讨论最重要的关键过程是“讨论”两个字,通过这个形式来看透考生的能力是否和岗位匹配,达到考察目的。我们前面的讨论是为了让大家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观点,说服同组成员,如果达不成统一意见,那么再讲下去仍可能相持不下,因为大家都已经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了。所以,后面这个少数服从多数的过程是为了有序推进讨论的进程,保证最后按时完成得出结果。最后讨
10、论的结果是经过冒泡处理,前面的因素都比后面的重要。3、讨论过程的时间分配。以五个因数排序为例,要冒泡比较的次数为 410 次,通用公式为 N-1( N-1)*N/2 次,大家不要被 10 次吓到,这是最极端的情况,因为我们第一轮排序已经充分体现了权重值在里面,这种极端的几率发生是很低的。通常会比(N-1)多那么几次应该就能达成最后的讨论结果了。所以分配时间上,如果有一小时的讨论时间,那么就要大概分一下,留下最后 10 分钟左右总结,并要对 N-1 个元素进行冒泡处理,那么每个元素平均时间必须控制在(60-10)/(N-1)分钟内,当然对于冒泡过程要比较几次元素的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
11、1.5 倍的平均时间,因为理论上,后面的泡有可能需要比较更多次才能冒完。这个过程 timer 或者 leader 要控制好进度。4、关于讨论过程的技巧选择要素的过程很可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十个人有十个不同的答案,如何冒泡的过程怎么才能说服到别人,这里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思路:(1 )主导原则法。利用名人名言、谚语等作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例如我们这次就有组员用“德能勤绩廉”这样的人才选拔要素来套上面的内容,也有人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标准来衡量,把“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放在第一位;我当时也想到一句古语“不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所以我把“有大局观”放在了第一
12、位,作为谋一域的中层领导的首要因素。(2 )合并同类项或去掉子项。我们会发现题目中某些因素是有包含关系或类似关系的。例如上面的题目,就有组员提出“善于沟通”其实也暗含了“充分发挥下属积极性”的能力;我个人觉得“办事能力强,能出成绩”可以包括“有决断力”或“熟悉业务知识” ,因为前者是保证了我们工作的结果,后者只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最好具有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办事能力强暗含了背后很多种为“出成绩”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里面。按这样的思路,你可以排除一些选项,缩窄范围。(3 )结合岗位或实际工作来说服组员(类比说理法)在大家都引经据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不妨接一
13、下地气,结合岗位实际和工作实际来说服对手。例如在辩论过程,就遇到“处事公正”和“能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去掉其中一项的讨论,大家相持不下。然后,我就说我们去掉其中一项,并不是说中层领导不需要这些品质,而是结合我们工作这个因素更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们不是公检法部门,但却要面对很多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有些可能还没有实际的法律法规作支撑,“能坚持原则又不是灵活性”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更需要。经过这么一说,有些摇摆不定的同事也倾向于选后者了。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当然如果你拿到题目,可以想到一个很好的框架,觉得大家都能接受,说服同组成员用你的框架去解题,你胜出的几率会很大。但不是每一道题,都像网上那道飞机坠毁在雪山里面,可以很清晰的分解成三个求生方案再针对选出的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难选择物品。实际情形的题目好说,抽象、开放性的题目难以提出让大家都信服的框架。那么以上这种解题步骤也可以算是一种不错的标准“算法” ,让你可以把控过程,推进讨论进度。现在抛砖引玉,希望有大神和面霸可以不吝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