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1884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 管理手段 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核心) 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学校管理的过程: 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型原则 8.动态性原则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 2.法律原则 3.思想教育原则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档、报

2、表统计)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理)3.政教处(德育 思想政治)4.总务处(后勤 提供经费 物质保障)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6.年级组 (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由来:孟子 尽心上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活动中介)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

3、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 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 历史性3. 相对独立性 a.继承性 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 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人口 经济 政治 科技 文化)按作用分: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的)2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 利托尔诺 美 桑代克 英 沛西能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 米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1. 原始社会a. 具有

4、一定的目的性b. 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c. 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d.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e.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f. 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2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中国 夏朝痒 序 校 西周国学 乡学 “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 宗教教育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教育 雅典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 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 显学盛行 隋唐实行分科教学 科举制 宋朝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清朝学堂 中体西用 1905 废除科举西方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特点:1.阶

5、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 终身发展的一生2. 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3.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6、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诱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墨子 兼爱 非攻 “亲知 闻知 说知”道家 道法自然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

7、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 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归纳法”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儿童本位教育观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

8、学的教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 经验 活动) “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 五条教学原则 a.高难度 B.高速度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D 理解学

9、习过程 E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美 强调学科结构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德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4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 人力资源理论)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

10、.决定着受教育权 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 b.教育促进民主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b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 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 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 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 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

11、心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 激励 评价教育目的理论: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 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 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目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

12、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1.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4. 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 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基础 美育动力劳动技术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1. 以提高国民

13、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4. 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6. 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

14、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课程的作用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类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必修课程(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发展个性)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本课程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斯兵

15、塞 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 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金帝斯 布厄迪)6课程内容: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包括: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结构: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作用: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结构: 螺旋式上升 直线式编写作用: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按来源:校内 校外按性质:自然 社会按物理特性和呈现

16、方式: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 活动资源 信息化资源按存在方式:显性 隐性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 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 物力 场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1. 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可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 5.建立资源数据库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 知识 儿童)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课程开发的模式1.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课程评价: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17、)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4.CES(需要评定 方案计划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5.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 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

18、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 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3. 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7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课程实施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 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具有发展潜能 c 处于发展过

19、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a 是完整的人 b 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c 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b 是学习的主体 c 是责权的主体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 自立 自为 自律2.合作学习 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观(新课程要求)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1. 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

20、重、赞赏2.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 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3. 主体性和示范性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 长期性和间接性6. 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教师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心理学 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 文化知识(人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 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如何看我)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3.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

21、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87.撰写成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 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二) 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 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

22、验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 自省 质疑的研究精神)步骤: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 进行总结评价(五) 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六) 个案法跟踪法 追因法 临床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会诊法(七) 历史法(八) 比较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基本要求 客观性 创造性 规范性格式 观察报告 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观察结果 5.附录调查报告 1 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讨论或建议.5.结论 6.附录教育实验报告 1.题目 2.引言 3.实验方法

23、4.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6.结论 7.附录经验总结报告 1.题目 2.前言 3.正文 4.结尾教育研究论文 1.题目 2.内容提要 3.序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文献第二章 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性心理 个性倾向 (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 爱好 动机)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性格 能力 气质)认知过程(一) 注意 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分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 )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又称“随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品质及影响

24、因素 1.注意范围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3. 注意的转移 (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9(二) 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视觉适应分 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2.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3. 感觉后像4. 感觉相互补偿5. 联觉(三) 知觉 (整体属性)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基本特征 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

25、)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四) 记忆 分类 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过程 1.识记(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2.保持 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 a.学校材料的性质 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 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e.时间因素 f.识记者的态度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 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

26、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 特征 间接性 概况性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况 具体化与系统化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 判断 推理种类 按性质和凭借物分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逻辑性分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按指向性分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按创造程度分 a.再造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按思维过程分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五) 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无意想象情感过程(一)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基

27、本分类 快来 愤怒 恐惧 悲哀状态分类 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 激情 应激(二)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10意志过程概念 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a.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 (前有断崖 后有追兵)趋避冲突(鸡肋)多重趋避冲突b. 确定行动目的c. 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 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 果断性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坚持性固执 见异思迁 自制性任性 懦弱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

28、发展的理论内发论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高尔登(优学生)外铄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白板说) 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 遗传(前提)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1.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

29、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通过同化 顺应 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四时期 1.感知运算阶段(02)2. 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3. 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 能够完成守恒任务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 要循序渐进)2. 阶段性(注意内容 有针对性)3. 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4. 互补性(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