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湖北大学文学院学生科研创作丛书”发布会上的发言高晓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感谢与祝贺非常感谢川鄂院长的盛情邀请,有幸参加湖北大学文学院学生科研创作丛书发布会。借此机会,谨代表湖北省作家协会对丛书出版发布,表示衷心祝贺!也向湖北大学文学院在科研与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祝贺!2、丛书出版的意义我离开高校整整 30 年了,完全不知道其他高校的文学院是否像湖北大学文学院这样重视学生的科研与创作,是否有这样的气魄,一次推出 5 卷本展示学生科研和创作成果的丛书。但我可以武断地说,为学生出书,或者说如此大规模地为学生出书,即便不是首创,也应该是凤毛麟角。因此,丛书出版的意义,一是
2、体现了文学院教育理念的创新。川鄂院长说:“大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出版学生科研与创作成果,正是文学院回归教育本位、回位学生本位的有效举措。二是集中展示学生的科研与创作成果,在高校树起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标杆,对文学科研与文学创作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激励,对营造活力蓬勃的科研和创作氛围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2三是丛书的出版,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校文学教育做出了一个示范,将对高校校园文学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3、文学教育的使命文学教育至少有两大使命,一是育文学人,即为文学培养生力军。二是以文学育人。即以文学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文学院,正好是文学教育之使命的重要承担者。从实践意义上,文学
3、院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基地。从历时意义说,文学院是文学教育链条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高校文学院对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用极为重大。1、关于育文学人大学校园是文学生长的沃土,它具备培育文学生力军的多重优势。一是大学生花样年华,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为文学阅读与创作准备了原生动力。二是大学生求知欲强,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储备,为文学阅读与创作准备了前提条件。三是大学拥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图书资料馆藏和师资力量,为文学阅读与创作准备了外在的推动力。四是大学生在校园自由交流,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为文学的传播与交流,准备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在大学校园里育文学人,是得天独厚的。
4、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02 年,省作协与湖北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举办新青年小说大赛,迄今已连续举办了 12 届,出版了 4 部作品集。参赛人数近3万人。小说大赛虽然晚于 1983 年创办的武大樱花诗赛和 1984 年创办的华师一二九诗赛,但小说大赛的影响力,堪与两大诗赛比肩而立。三大校园文学赛事已经形成鼎足之势。可见,校园文学可以大有作为。2、关于以文学育人文学何以育人?因为文学是“万学之学” 。一方面,文学是运用语言的学问。人类一切思想成果无不依赖语言的表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方面,文学是人学,是揭示人的奥秘的学问。人类一切的思想成果,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可能为文学所表现或
5、者吸纳。无论是洞明世事,还是练达人情,文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文学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呈现,同时也通过文学的濡染,陶冶人性,使之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文学之用,则如川鄂院长总结的那样,既得“有用之用” ,更得“无用之用” 。 “有用之用” ,是以文学为一技之长,用于求职,作稻粱之谋。 “有用之用”实则为文学之小用。相较而言,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不为稻粱之谋,却为心灵之资。川鄂院长说中文的专业素养可概括为“三通”:“全球通” (具有较丰厚中外文化底蕴) 、 “大联通” (打通学科边界)和“小灵通” (较强日常审美能力) 。这是非常精准而又精辟的概括。受川鄂院长“三通”理
6、论的启发,我以为以文学育人,还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学帮助我们感悟“痛感” 。4“痛感”指的是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说的人类的休戚与共。这种休戚与共,不依赖一种共同语言,而具有人人都会有的“痛”的感觉。 特别是其他动物不可能有的那种“痛” ,比如屈辱等。作家通过对语言极富想象力的使用,把陌生人想象为我们和境遇相同的人,把他们承受的痛苦转化为我们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想象的共同体” ,进而创造出人类“休戚与共感” 。 按罗蒂的观点,作家运用语言,表达的是将心比心的体验。 评论家李敬泽说,文学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培养对他人的想象力。而当今社会人心的普遍焦虑,人与人沟通
7、的艰难,其实是源自对他人想象力的枯竭,也就是文学素养的缺失。感悟“痛感” ,是一种能力。古人说:“推己及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及” ,就是感悟痛感的能力体现。其二、文学帮助我们增强同情心孟子说,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仁与善。可是,由于现代社会物欲对人心的荼毒,恻隐之心日渐遮蔽,麻木,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虽是个案,却能见社会冷漠病的某种症候。社会同情心的缺失,需要文学的力量,予以唤醒。以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闻名于世的加拿大批评家弗莱,5他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圣经 。他对文学理解对我们很
8、有启发。他认为,文学体验帮助我们扩大我们的经验世界,让我们借助想象力去接触到个人有限的生活经历中不可能有的“生疏经验”。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修养方式;“它加深我们的同情心,扩大我们的度量,为我们提供对事物的新视角,并加强我们表达自己或别人信念的力度。”龙应台说,文学的作用,在于“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她由此把作家分为三种类型: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所以唤醒“悲悯” ,是作家走向伟大的一个指标,同时,也是文学育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三、文学帮助我们关注人的尊严文学关注人的尊严,关注生命的尊严,这是文学的信仰。
9、法国作家卡缪说:“文学唯一的辩护,是为弱者的辩护。 ”文学捍卫着个体的独特性,强调生命的唯一性。新加坡作家张惠雯说:“作家深知个人是多么宝贵,其感受决不应该被忽略、被抹杀。因此,文学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是视每个人为绝无仅有,从而更尊重、更爱他,并且维护人的个性和他的自由。 ” “文学从来不会把某个死者仅仅当作某事件中无数个死者之一,它不会把数字和人等同,更不会用经济基础之类的抽象理论草草解释一些人的苦难和牺牲。 ”因为作家敏锐的痛感和悲悯情怀,文学总是倾向于为弱者代言,6文学总是从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生存状态的审视中,为人的尊严而呼吁,而呐喊。因此,底层书写成为中外文学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
10、四、文学帮助我们建立信仰所谓信仰,其实就是那深信不移并自觉去恒久追求,虽九死而不悔的东西。毛主席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不可能生存在精神的荒漠之中。文学,高举的就是精神的旗帜,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东西,就像水或者空气。我们静静想一想,如果像水和空气一样的文学被污染了,或者被遗弃了。 那么,我们精神的天空可能就会变得令人窒息。再往深远处说,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没有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我们很可能找不到未来的航标。文学通过发掘人生的无限可能性,给人以心灵的启悟。我们从文学描述的人生景观中找寻参照,从而确定人生的追求坐标。一旦找准了这种坐标,人生的信仰也就建立起来了。所以,屈原、鲁迅、保尔柯察金,等等,为一代又一代人无数次地校正了人生坐标,令一代又一代人步入了信仰之境。今天的丛书发布,展示的是育文学人的成果,同时也以文学育人的一种倡导。祝愿湖北大学文学院把文学的旗帜举得更高,传得更久远!7谢谢大家!201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