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2427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摘要:天水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北魏时就已经形成了五城相连的城市格局。经过不断的扩大及修筑,清代时形成了独特的“两山夹持,一水中流”的自然空间格局和“五城相连,轴线贯穿”的城市空间格局。古城的选址考虑了“设险防卫”的需要,其城市格局轴线突出,用地也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关键词: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古城概况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控关中,西邻河湟,南通巴蜀,北近宁夏。历来为关陇门户。天水亦为“羲皇故里”拥有 8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 2700 年的建城史,为我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

2、化名城。天水古称秦州,因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发祥地而得名。古城“五城相连,轴线贯穿“的城市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特点,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的战乱,及建国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对城市现代化的渴望,秦州的古城墙被陆续拆除。如今的天水城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五城相连的城郭形制。如今我们只能透过历史资料对天水古城的设计进行探索。 古城形态演进 天水城市发展可追溯至秦武公十年(前 688)?县的建立,五城相连是天水古城的重要特征,我们从清代县志图中所看到的五城相连的城市形态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上天水城多次因地震及战乱而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和重修。最早记录五城相接的城市形态是在郦道

3、元所著的水经注卷十七“渭水”篇中。而当时的五城据考证的应是围绕中城的环形相接,不像清时的秦州城五城是以大城为中心的东西向连环相接。五城串联的城市形态形成于明,在清代形成了完善的的城市空间形态。五城之中,大城建设最早,为衙署所在地,又称州城。其次是东西关城和小西关城(即伏羲城) ,相传是宋代韩琦所筑,又称韩公城。中城建城最迟,北关则始终无完整的城垣。通过对县志记载内容及对比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和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首所附之州城图(图 1、2),可以发现,乾隆时秦州五城的规模与光绪年间的五城形式和规模都有所不同。乾隆时期五城之间互不联接,“空隙”较大,而光绪时五城之间相互联接,只以城垣相隔。拓展城垣以

4、求稳固,于是五城相接,以利于防守。光绪九年(1884 年)巡道姚协赞、游击李良穆增筑东关城、修补其余四城后,天水古城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民国时期城郭一从其旧,没有多大变化,直到建国后因城市建设而将城墙陆续拆除,古城格局逐渐消失。 图 1 乾隆年间秦州州城图 图片来源:清乾隆 29 年 直隶秦州新志 图 2 光绪年间秦州州城图 图片来源:光绪十五年重修秦州直隶州新志 三、古城形态特征 1、山水连城的独特城市形态。由于天水古城区背靠高山,南面藉水,两山夹持一水中流的自然环境特色,是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发展的主要原因,五城相连“是天水城 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特色, 2、轴线突出、布局考究的城市空间秩序。 城

5、市重要建筑的位置较为特殊,天水古城以大城为中心,城隍庙位于大城的中心位置,以城隍庙为中心用道路形成了东西、南北两条城市轴线,东西向的轴线把五座城池串联在了一起。而文庙与城郭外北面山上的泰山庙、南侧的水月寺正好处于同一轴线上,形成了强烈的空间秩序,城市结构明确布局考究。 3、明确的功能分区 天水古城具有明确的城郭结构和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具备居住生活、经济贸易、军事政治、宗教文化以及安全防御和交通等完善的功能。古秦州城为五城并列格局,五城的功能、大小及型制均不相同,大城为行政中心,衙门、孔庙、州学、城隍庙等均在此;中城亦为手工业及集市所在,西关商业较发达,商号货栈集中;东关主要为居民区;伏羲城的

6、主要功能是祭祀和集贸,这种以祭祀为中心形成一座城的现象在中国的城建史上比较少见。 四、影响古城发展因素分析 1、山水环境 天水古城的山水环境完全符合古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选址要求。天水所处的在流经天水的渭河、西汉水、嘉陵江、裕河、榜沙河、散波河、葫芦河、牛头河等。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为县境内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给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样籍河的存在,也为天水夹在两山之间,依山傍水的带形城市格局的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2、安全格局 古人在城市建设选址时对周围自然形胜的选择主要是出于对城市安全格局的考量。天水地处

7、河谷盆地,南北两侧连绵的山脉为城市的防御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其“两山夹持,一水中流”的自然格局为天水城的安全防御形成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天水作为连接西部的军事重镇,其五城相连的城市格局亦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北宋时知州韩琦在原有大城基础上,新建东西二城的原因就是出于对城郭外居民安全的考量。 3、礼乐秩序 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思想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格局影响最大。在天水古城的设计中,既有官方的秩序,又有民间与宗教方面的关于社会和自然的观念体现。可以看出,天水古城的整体城市形态方正、空间秩序严谨,城市的建筑等级制度体现的十分淋漓尽致。而且城市的中心位置设置衙署、城隍

8、庙,并以东西大街作为主要的轴线,沿轴线布置城市内重要的建筑。 4、多民族文化的影响 天水地处西北边陲,夏、商、周时期一直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后来或因军事战乱,或因商贸活动,成为中原连接西域的纽带。多民族的交流影响更多的是在文化、精神层面。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们,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随时会遇到自然和人文的侵袭,沙暴、干旱、劫掠、奴役以及多民族宗教文化给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干预。而这些想法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不严格遵守某种章法,十分机动灵活,更多的强调与城市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地域性材料与技术的充分尊重和运用以及对绿色植物的强烈渴望。 。 结语 中国传统城市有其独特的城市魅力,近年来对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方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对天水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发展进行探索,有助于了解天水城在自身发展中的特殊性与得失,这也可以为古城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性资料和建设的依据,实现古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清 乾隆 29 年1764直隶秦州新志 2、清 光绪 15 年1889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 3、民国 28 年1939天水县志 4、天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天水市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 5、天水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天水市城市建设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