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应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当然,不仅是追求真理的认识活动,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而浓厚的情感作为动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知
2、识的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少感悟文字所引起的兴奋和激动,学生在课堂上只是重复知识的记忆、再现等枯燥乏味的活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在学校,有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显然,情感在这里起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更需情感作支撑,积极的情感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紧张感、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一、用真心去感知
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在熟悉每篇教材进行备课时,都要用自己那颗真挚的内心去感知,去体验教材所表达的情感,教育者首先让自身先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共振” 。才会使自己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才会为其中的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而感慨赞叹;才会因主人公的凄惨遭遇伤感泣下; 才会对开恶现象、残暴行为产生憎恶和愤怒。倘若你把整个身心沉浸其中,并把这种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潜在力量,那么讲课时就容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 如教凡卡一课,我在备课时,用真心去感知、去体验作家契诃夫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个才九岁的孩子,他的命运如此的凄,渗
4、挨打、挨饿、挨冻。他想逃脱这苦难的日子, 向爷爷发出了求救信。然而,一封关系到凡卡命运的信,却是一封永远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 ,最后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的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悲惨的生活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那黑暗的社会。教师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在授课时去感染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了学生,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染的教育。 二、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源头” 教师的情感投入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感情,这个投入能换取学生的信任及学习的积极性。初中语文教材,都是富含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章,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情感色彩鲜明强烈。如鲁
5、迅在故乡一文中对乡邻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这些无不包含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厚感情。然而,要使学生接受这样至深至真的情感,首先取决于我们教师本身。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被感动,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所震撼,教师要成为情感传播的源头。惟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动情,才能出彩,才能进入学生的心间。 三、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基石” 情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阶论”可知,一个人的深层需要就是爱和尊重。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成长有两个源头,一是父母,二是教师。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被置于没有爱的环境中,那么一切教育教学都是徒劳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尊说:“教育没有情
6、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教师笑容可掬地迈上讲台,以真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学生做对了,教师给他一个灿烂的笑容;学生做错了,教师给他一个亲切的微笑。这汩汩清泉般的师爱流进了学生心田,唤起了学生心底的“爱” ,师生情感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认知效益也会大大提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品德,更要有真挚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地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个性。 四、教师的情感投入是“纽带” 小学生的
7、年龄心理特征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情感丰富并且外露,有时偏激、振奋甚至洋洋自得;有时情绪消极沮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整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让学生处在和谐愉快的气氛和“乐学”的情境中,让他们和课文的节奏旋律情不自禁地一同跳动,从而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由此可见,师生相互信任,融洽感情,便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感情就不会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经过学生们那颗敏感的、渴望的心会激起“回流” ,当学生受到感动、感化,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亲其师,信其道” ,到达这个层面教师和学生就能携手共同走向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