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机器人“井喷”在即面临工业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急看慢跑”是中国应有的态度。 2013 年 4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各式各样的工业机器人进行着操作演示吸引了众人驻足。当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还停留在科幻片里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种种迹象表明,在加工制造业领域,机器人时代正在快速到来。 成本使然 不久前,世界 500强企业富士康公司与中国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将于今年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生产 100万台机器人取代部分人工劳动力。富士康,这个开设在中国的著名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开始践行它的“机器替代人工计划” 。 事实上,除了富士康为代表的大企业,在中国的不少中小
2、企业里,机器人也已悄然上岗。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阳华博士对本刊记者说, “十一五期间,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翻了两番,这种增速在工业机器人长达半世纪的历史中尚属首例。2011 年销量比上年增长 51%,达到 22,577 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 13.6%,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 “雇佣”工业机器人何以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 在国内市场,中国即将经历“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时代来临,招工难,用工成本高,成为了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而这些却给机
3、器人“上岗”创造了机会。对于企业来说,考量运营成本,提高产能及效率成为最核心的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机器工人”的替代效应:一台标配的无人搬运车相当于三个搬运工兼司机加一台运输车。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 35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则是 10500元。而一个机器工人的应用操作扣除维护等费用,一年可为企业节约 12600元的工人工资。与此同时,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到 20%以上。 “如果以月产值一亿元的工厂计算,这相当于2000万元的效益空间。 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迫使中国企业寻求新的用工模式。欧美市场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模式。这将促使中国这样的以人力为主的低成本制造优势,随着
4、自身的劳动力短缺、成本的急剧上升日益消减,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往东南亚、墨西哥、印度等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快速转移。两头都在倒逼着中国快速进行产业升级和换代,实现由低端持续向中高端发展的目标。 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常海生说, “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节点已经到来。目前,汽车行业是机器人订单最大的行业,食品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成熟,电子行业则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快速增长的行业。 ” 工业机器人正在改变着中国制造业的人力生态,它有望成为下一个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可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抢饭碗? 在推行工业自动化生产的浪潮之下,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中所占比
5、重越来越高,某些生产环节人力的作用不可避免的被弱化,很有可能将在今后直接影响到就业问题。而制造业又是容纳大量务工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工业机器人会取代人力,增加失业率吗? 出于就业考虑而贻误工业机器人发展先机,已有前车之鉴。美国在上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并没有把工业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项目。政府担心发展机器人会造成更多人失业,因此不予投资。而日本则由于劳动力显著不足,机器人大受欢迎,以至发展到今天,日本占据了工业机器人的霸主地位。 黄阳华认为,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会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强烈冲击,但不等于简单的代替人力劳动,甚至归纳为“机器吃人” 。 原因在于,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
6、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还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 而且机器人着重取代的是生产线上具有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等特性的工作。现在的一些产业工人将来更多的是扮演一种技术蓝领的角色。他们更多的是进行一些设备的维护、点检、保养、品质的一些监控。此外,像创意行业,以及需要彼此之间进行情感沟通的传统服务行业也很难被机器人取代。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的影响。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生产一线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
7、器人替代。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机器人的应用将重新平衡世界制造业的格局,使拥有机器人技术的国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随着竞争力的提升,将导致销售更多的工业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工业机器人也将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急看慢跑 纵观国际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较晚,自上世纪 70年代开始研发,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90 年代起,在一些行业有所应
8、用,到了21世纪后,中国本土的一些机器人公司成立。本土机器人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技术底子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与欧美差距较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很少。 虽然我国大学生能够获得全球智能机器人比赛冠军的殊荣,但在制造领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天下。目前,跨国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占据国内市场 70%以上的份额。虽然中国也有数家机器人制造企业,如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安徽埃夫特等,但本土品牌机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进口的同类产品,其产业化程度也较小,且关键部件还依赖于进口,所以在需求高速增长的市场中仍处于劣势。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制造业生产的精度、准度与效率,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的减速机和电机对轴承、齿轮精度要求非常高,而这些部件的加工精度与数控机床等设备的精度密切相关,中国精密制造业的历史欠账太多,中国尚处于技术追赶阶段。 资深管理专家红智博认为:“此时需要无论是机器人制造企业还是需求机器人的企业,都要有“急看慢跑”的策略,即必须具备超前的发展眼光,同时慢慢通过投入改变的方式使陈旧性工人具备新思想和新技术,以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才是生存发展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