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进版科普图书审稿中的问题处理自 2000 年以来,科学普及出版社就开始陆续引进国外的科普图书,在近百部译作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原作品及译文的一些共性问题,现整理总结,与编辑同仁分享。 恰当处理不同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对宗教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些欧美国家在涉及宗教流派时,随意性较大,个人好恶倾向较重。如彩图世界科技史在谈到古代医学时,就配了一张插图,图中,女病人裸体躺在手术台上。终审人员提出要核查一下。据我们所知,该文所介绍的国家信奉的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这幅图应该是后人凭自己的想像创作的。西方国家提倡创作自由,但却忽视了对信教群众的尊重。我们当即请版权谈判
2、专家与作者沟通,最终作者同意,对该幅图片作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再出版中文版。 正确把握图片的思想内涵 在书本科技馆?认识能源:风能原文第 30 页,有一张天安门广场的远景照片,街道一片灰蒙蒙,看上去一片雾霾。这张图片的潜台词是在指责中国的环境状况堪忧。当时正值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如果在我们出版的图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说不定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我们向原书作者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意见,认为这张照片不能代表天安门广场的日常情况,作者抱歉地说明当时因自己缺少中国的图片,没有太多的挑选余地,请我们出版译著时予以更换。 不盲从原文的权威性 不迷信权威出版机构,不盲目相信原著,这在出版引进版图书时尤为重要。
3、多年来我们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借助多种工具书对照,对原文中的知识性严格把关。 1 科学家生卒年月出错 在编辑加工彩图世界科技史时,全书中文版 8 万字,有几处科学家的生卒年月与我国的一些工具书上的不同,比如:英国史学之父比德的生卒年月,文中为 672-735,大事年表中是 673-735。我们反复核查,找多种工具书对照,提出了修改意见。经与作者沟通,证实了我们提出的是正确的修改意见。作者非常惊讶于中国编辑对学问如此认真,因为该书已被其他国家引进,但是指出这些硬伤的,这还是第一次。 2 科学性错误 在有趣的科学法庭?物理法庭 14:失败圆柱秀原稿第 68 页:“但在摩擦力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能量就会
4、守恒。 ”但我们认为,无论摩擦力影响大不大,能量都是守恒的,摩擦发热,会使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故应改为:“但在摩擦力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势能与动能之和就会守恒。 ” 在有趣的科学法庭?生物法庭 12:神秘水果店中原稿 34 页图中有一段文字:“这两个杯子装了同样多的水,两个杯子的底面积之比是1:2,那么两个杯子装的水高之比是多少?是 1:2。 ”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底面积与高是呈反比的,水高之比应改为 2:1。 3 图片反了 在书本科技馆?环境危机:干涸的世界第 25 页,有一张图片上有一面旗帜,上有几个汉字,仔细一看,这几个汉字印反了。这可能是外国同行不认识汉字,图片反了也
5、未被发现。我们做了技术处理,把图片反转过来,清晰可见的几个字是“防洪抢险突击队” 。 4 数据滞后 引进版图书多是在原书出版后,经过版权谈判,然后翻译、录入排版、编辑加工,最终出版时与原著的出版时间相差几年是很正常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相当落后。在书本科技馆?认识能源:风能中有一张照片,在中国北京的大街上,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而这种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了,当年的“自行车大国”已变成小汽车的世界了,尽管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情,但是考虑到生活在其中的中国小读者,看到有照片与生活场景差异太大,是会引起质疑的。我们也请原作者换掉了这幅照片。 译文追求“信达雅” 1 英译中时,不能一一对应的单词,要视语境修改 两
6、种语言的习惯不同,也会造成翻译者不经意的错误。比如中文有“他们” “她们” “它们” ,而英文只是“They” 。这类问题是每本译稿多多少少都会碰到的。在POPs 科普知识教师读本中译稿第 11 页:“流产率正常人是 8.5%,而他们则高达 16%”,应改为:“流产率正常人是 8.5%,而她们则高达 16%”。 2 英文常用动词不能译得千人一面 在英文中有些常用动词,如 do,go,Want 等等,往往一词多意,要视具体的语境翻译。有些译者不仔细斟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是造成译文缺乏文采的原因。如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 155 页两处“进行交配” ,可径直译为“交配” 。 3 缩句练习可
7、帮助快速锁定病句的“病因” 有时,英文句子很长,译文一时也看不出错,对付这种长句子,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不妨做做缩句练习。 炫动科技 动物的身体译稿173 页图注:“蚰蜒细长的腿能够使它们快速爬行,常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居室内。 ”如果把句子压缩一下,去掉定语、状语等,留下主语和谓语,就成了“腿爬行” , “腿出现” ,显然是病句。应改为“蚰蜒用细长的腿快速爬行,常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居室内” ,这样主语都是蚰蜒,两句是不是顺溜了? 4 词语搭配要贴切 书面用语如果使用不当,也有不合时宜的。 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 152 页:“它刚出生时是一条毛毛虫,在接下来的 4 周时间内它会一直贪婪地进食树
8、叶。 ”我在读到“毛毛虫” “进食树叶”时,忍不住要笑,这可真是一条“文明”的毛毛虫!改为“它刚出生时是一条毛毛虫,在接下来的 4 周时间内它会一直贪吃树叶。 ”是不是好一点? 词语搭配不当,是译文的常见病。在POPs 科普知识教师读本中译稿第 3 页;“为了防治蚂蚁侵蚀家具” ,应改为:“为了防止蚂蚁咬蚀家具” 。 在POPs 科普知识教师读本中译稿第 52 页:“POPs 进入人体后,通常会积蓄在皮下脂肪、腹腔内脂肪、肝脏等部位而很难去除” ,积蓄常作名词,如“有点儿积蓄” ,此处将“积蓄”改为“蓄积”更妥贴点。 5 精炼让译文更精彩 在英文中,人称物主代词做定语比较常见,而汉语只要上下文
9、意思明确,不引起歧义,一般都省略了,这从一方面反映出汉语的精炼。 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 170 页, “宝贝会伸展它们的外套膜,将椭圆形的光滑外壳包裹起来” 。删去“它们的”三个字,中文读者是不难理解的。 英语中的状语从句,往往在主句中会使用指示代词来代替,这也是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 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 171 页图注,“牡蛎生活在河口及泻湖区域,在那里它们可以永久地生长在淤泥中的牡蛎床上” 。应改为“在河口及泻湖区域,牡蛎可以永久地生长在淤泥中的牡蛎床上” 。 6 排版细节不可忽视 中英文的差异还表现在排版格式上。英文单词是由一个个字母构成的,无法像汉字那样竖排。英文采用竖排标题时,常常是像正文一样排好后,再将整个标题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90 度,阅读竖排的英文时,或将书转 90 度看,或歪着脑袋看。但在中文译文排版时,如采用与原文相同的方式,旋转汉字 90 度组成中文的竖排标题,这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我在审稿时常建议采取中文的传统竖排方式,即文字的方向与正文一致,只是排汉字的顺序是从上往下排,阅读时就不需要单为了看标题而歪着脑袋或翻转书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