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扬沂蒙精神,振兴郯城农村文化经济【摘要】文化产业是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当前全球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郯城文化资源丰富,古代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百花齐放,沂蒙精神更是一枝独秀享誉海内外,随着各级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郯城文化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本文以郯城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建设郯城文化经济提供政策建议,从而为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建设美好郯城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经济 农村 沂蒙精神 振兴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县域经济来说,农村经济
2、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立足于把农村经济做大、做强。相对于城市经济来,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程度低下,高科技产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如 IT 产业、生物产业等很难在农村地区发展,但农村地区也具有城市地区不具备的一些先天优势,如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口资源等,更拥有发达城市难以超越的软实力文化资源。文化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振兴农村文化经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丰富农民精神需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分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郯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郯城还是古徐文化发源地,曾是古徐国早期的国都所在地,悠久的历史早就了郯
3、城丰富的文化资源。汉晋文化、红色文化与当代文化在郯城共存互依,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根深叶茂,沂蒙精神在此源远流长。丰富的资源,开拓进取的政府造就了发展郯城农村文化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政策、人文优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郯城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进步,沂蒙精神享誉四海,得到了进一步弘扬。目前,全县纳入统计的文化产业单位 1815 个,资产总值14.18 亿元。2012 年全县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总产值 19.89 亿元,增加值4.96 亿元,利润 4.83 亿元,上交税金 1.96 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
4、到 3.51%。 百尺竿头,更近一步,当下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经济、提升人民福祉水平、弘扬沂蒙精神、展示郯城人思想面貌的大好时机。纵观全县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 通过机构改革,全县有 5 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 12 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 32 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部分乡镇、街道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二、文化项目发展壮大 投资 1.5 亿元建设了占地 173
5、 亩,由上海同济大学等规划设计的县文体中心。投资 3.2 亿元的顺亿高尔夫球厂,年可实现出口额 5000 万美元、利税 1500 万元,安置就业人员 1000 多人。投资 1.2 亿元兴建的艺达乐器制作项目,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 1.5 亿元、利税 3000 万元。在积极实施经济发展“双百亿战略”的同时,郯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郯城县 18 个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银杏古梅园、万亩古银杏园等一批景点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同时以农家小院形式、突出古民居和银杏文化的“银杏人家”等旅游项目正在招商,申报“
6、老神树”为“国树形象代表”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有欣喜,有忧患;有优势,有不足。尽管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加强,近年来也开发了很多文化产业项目,但相对于国内其它文化强县,我县文化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方面尤其凸显。 (一)政府对文化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据统计,郯城县印刷企业 97%以上是民营资本,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都是由大企业或是个人投资建设的。2012 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9.89 亿元,占 GDP 的 3.51%,低于全国 3.96%的平均比例。增加值可比价同比增长 46.1%,高出 GDP 增速 29.8 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上缴税金占全县国地
7、两税收入的比重为 3.11%,高出其增加值占 GDP 比重 0.35 个百分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比例远低于对传统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这也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财政实力得到增强,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党委、政府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修通乡村公路、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开展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做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同时,也建设了一批农村文化设施。
8、但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 (三)农村文化经济发展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 就我县而言,与第三产业和 GDP 的总量、发展速度、水平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长期存在。 在导致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缓慢的诸多原因中,不可否认,应该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敢于承认并正视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问题,积极探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文化经济发展途径。要突破制约瓶颈,创造适应本土文化产业发展的
9、人文环境因素,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市场刺激、民众参与的现代文化经济发展模式。 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加大对红色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以红色文化、沂蒙精神引领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沂蒙革命先驱留给郯城乃至临沂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文化,是郯城以及临沂的优势文化资源。要正确认识沂蒙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彰显沂蒙精神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红色文化来引领郯城的文化建设。一是不断增强沂蒙精神的导向作用,用沂蒙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红色文化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二是坚定“用沂蒙精神建设郯城”的主题。
10、“用沂蒙精神建设郯城”不仅是郯城发展红色文化之路的主题,也是优势所在。三是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作用。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内部机制,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协调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首要任务是要实现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深入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明晰各自的权责利,对于企业来说,要合理界定其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体制管理僵化、分散的状态。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对文化产业活动进行引导,引导文化企业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摸清全县文
11、化资源,科学规划,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建设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在建设文化经济时,一是摸清全县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对郯城全县现行文化资源进行摸底排查,造册登记,实施科学开发,坚决杜绝盲目性、粗放式开发文化资源的行为。二是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定位。通过系统调研,理论分析,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在进行产业化开发时统筹规划,联动开发。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郯城特色的文化精品,不断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依托沂蒙
12、特色文化运用现代科技和营销手段,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影响力大、具有郯城特色、沂蒙风情的原创品牌。郯城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县” 。银杏,被大诗人郭沫若称为“东方的圣者” , “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被县人大常委会定为“郯城县树” 。应大力挖掘银杏的文化内涵,使“银杏文化”成为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载体,打造银杏特色品牌,以银杏为媒,放眼全国、全世界,广结经济缘、文化缘。实现以银杏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级,带动全县文化经济的大发展。 沂蒙是神圣的红色热土,沂蒙精神是这片神圣土地的灵魂。在战争年代,无数沂蒙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翻身抛头颅、洒热血,塑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
13、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来临沂视察时,对沂蒙精神耸然动容,为沂蒙人民亲笔题词“事在人为,后来居上”八个大字,1992 年到临沂视察时专门题写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新时期郯城经济迅速腾飞,这是郯城人民弘扬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沂蒙精神是郯城文化的主导,发展郯城文化经济,就是以沂蒙精神为旗帜,充分开发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振兴文化经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说,现代元素相对不足,但却拥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一直以来,农村经济由于受到人才、资源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的限制,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
14、越大,城乡二元结构非但没有得到缓解,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寻求对策,从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人才建设、净化市场等方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和发展农村文化经济。首先,应明确农村文化经济在农村经济产业中的地位,文化经济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具有耗能低、污染少、可持续的特点,是当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主流。文化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政府应将其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开发旅游景点、建设名人故里、开展特色文化节等相关项目来实现郯城农村文化经济的跳跃,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地区经济的提升;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15、链尚未形成,文化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依然是资金问题,通过先期政府投入,带动中期民众文化消费,从而形成后期市场资本运作,最终文化经济发展的资本、消费、市场将会形成一个互动循环,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底蕴的显现,是临沂优秀文化的沉淀,是勤劳、善良、勇敢的沂蒙人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展示给世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沂蒙精神点缀了郯城文化,郯城文化延伸了了沂蒙精神;正是沂蒙精神的存在,郯城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辐射四海,正是郯城文化的烘托,沂蒙精神才能引领郯城人克服重重困难,开辟经济建设的新天地!发展文化经济,弘扬沂蒙精神,新时期,郯城人必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走在时代的先列。 参考文献: 1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张家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吕涛.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 5丁凤云.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以沂蒙精神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3,35.